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19
[19]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十九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念这一颂时想:愿我从现在起,每一天都勤修清净波罗蜜,时时不忘记菩提心。这两句话实际是一个意思。
说到“勤修”,指祈愿每一天都尽量地修波罗蜜。“清净”,指达到远离违品的地步,包括远离悭吝、毁戒乃至三轮分别等六度的违品。
“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我们心上有能所二取的相,这是此岸;能所二取的妄相消失了,就是彼岸。到达彼岸即现前了实相本身。
行为上,六蔽是此岸,六度是彼岸。我们的心被悭吝障蔽时,就没有到达布施的彼岸。其他也一样。被毁戒障蔽,就没到达持戒的彼岸;被嗔恚障蔽,就没到达安忍的彼岸;被懈怠障蔽,就没有到达精进的彼岸;被散乱障蔽,就没到达静虑的彼岸;被邪慧障蔽,就没到达般若的彼岸。
从果上说,生死是此岸,菩提是彼岸。我们现在沉沦在如梦般的生死中,这里只有杂染的惑业苦,所以要发愿:我要不断地修清净波罗蜜,也就是到达无上菩提果地的行为。而且行持的时候要远离它的违品。从波罗蜜圆满的角度讲,就是远离三轮分别。也就是没有能作、所作和运作三种执著相,一切都在不住相中行持。
“恒不忘失菩提心”,我们每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记得菩提心,一切所作所为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其实这就是三殊胜的修法。首先,任何事都以菩提心摄持来进行,期间不落在杂染中,或者不住相而行,最后以大愿印持回向。
“恒”字,是说我们要在心里反复地立愿:从今天开始,我时时处处都不忘菩提心,每一天都记得,每一座修法都记得,这就叫“恒不忘失”。因为一旦忘失了菩提心,就会入其他因缘,就不是在大乘道上走。如《华严》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我们懂了缘起上的道理,心里有了确认,知道必须按这样做,之后就要在心里不断地祈愿。
以上两句讲了正式修持菩提心之道,接着是断除菩提心违品的祈愿。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菩提心有无比深广的内涵,包括从初发心直到成佛之间,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菩提心有几十种分类。
那么“灭除障垢”,就是灭除菩提心的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分别来说,愿菩提心的障碍,是使今生来世忘失菩提心的四黑法等;行菩提心的障碍,指六度的违品——悭吝乃至邪慧以及三轮分别。
“灭除障垢无有余”,念这一句时立愿:对于一切障碍菩提心的垢染,我都发誓彻底灭除。愿力一旦坚固,自己就会时时在灭垢净障上努力。
“一切妙行皆成就”,“妙行”,可以解释成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初善、中善、后善,这一切贤妙的行为。我们平时哪怕施一口饭、供一柱香,都要以菩提心摄持:为了利益众生我愿成佛,为此而修这个善根。这样摄持后,就成了乃至佛果之间不会消失的善根,而且是成佛的正因。
或者,以三殊胜摄持的一切行为叫做“妙行”。我们应该立愿,任何修行都以三殊胜来摄持。行善前以菩提心来驱动,使自心进入行善的轨道里,这就进入了大乘的妙道,叫做“加行发心殊胜”。接着在正行中,浅说就是心住于善所缘,不落于其他杂染缘。深说就是不住相而行,这叫做“正行无缘殊胜”。每一种功行做完后,都以普贤行愿印持,使善根无尽地增长广大,这就叫“结行发愿印持殊胜”。
这样就使得六度所摄的无量菩萨妙行都圆满成就。如初地菩萨的发愿那样:“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一切”,指像大海一样无量无数的菩萨行,极其广大。“不杂”,是不夹杂任何世间的有漏体性,包括它的发心、业行,以及小乘下劣作意等等。“不坏”,指契合真如本性而不坏。
3. 自在无碍行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里要随着愿文,从心里祈愿:愿我成就自在无碍的普贤行,从一切惑、业和魔境等的世间道中得到完全的解脱。
也就是,断德方面,不染著于任何烦恼、不善业和各种魔境(心不陷在贪嗔等的迷惑中,不落在各种恶性的造作中,不被各种内外的魔境所困扰),要做到像莲花出水而不著于水那样;证德方面,不求三有的异熟果,不著在为私欲而修有漏的福业、不动业等中,不落在唯求自利的小乘行为里,而是一味无私无求地利他,就像日月不住虚空而不断经行那样。
总之,要抓住这里祈愿的重点,那就是对于自在无碍的普贤行有真实的希求心,从而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祈愿,一切功德都回向在这个要点上,往这上发展。记住,要希求的是如同莲花不著水,心不著在任何三有的因果法上;又如日月经行般,不住在偏空寂灭边,一切时都无碍地利他。如此就是“于世间道得解脱”。
4. 利益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学这一愿时,重点要启发出内在利益众生的大愿。如何启发呢?要遵循愿文所指明的发愿轨道,依着次第、把握好每个细节,不断地依着愿文起这样的心。而且要以再再地练习,使它凝结成很强的愿力。
要边念边这样想:尽法界虚空界中的一切恶道,包括三恶趣和生死界众生的一切苦恼,都以我的力量无余地遣除。
(这里“恶道”要作广义理解,包括生死所摄的一切苦。生在善趣同样陷在生死流转的苦流中,而且终究会堕入恶趣,所以善趣也是一种恶道)
而且对于这一切有情,我都平等地给予他们现前增上生和毕竟决定胜范畴里的一切安乐。
念“等”字时,要想到平等地利益法界里的一切众生,没有一轻一重的差别。念“乐”字时,是要给他们现前、毕竟所有的安乐。
这是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愿,因此在祈愿时要出现时、空、种类等方面的周遍相。空间上是尽十方一切世界海;种类上是对任何一种苦都去拔除,任何一种乐都去给予;时间上是经过佛刹极微尘数的劫数,以世间界无尽的缘故,普利十方世界的心永远没有穷尽之时。
这样具体地了解后,心里对这一愿的所愿境就非常清楚,知道要按照大愿王的量来发愿,而不是发一点很狭小的利他愿。了解后的重点是不断地在心里起这样的愿,一直到坚固为止。
这里一上来就是拓开意境,心中现出十方三世的一切有情,誓愿对他们永远作拔苦与乐的利益,而且做到最圆满,从现前到究竟所有的拔苦与乐,全部都实际做到。这是无尽的大愿,以众生界无尽的缘故,我的愿无有穷尽;又是相续不断的愿,在利他上念念相续不断,身语意业无丝毫疲厌。像这样,把利他的愿发到极致就是普贤大愿王。以这一分大愿的摄持力,我们终将行持周遍无尽的利他之行。
章嘉国师解释说:这是以慈愍心和大愿力,特意思维当我生在六道中时如何来成办有情利乐的发愿。对此大家一定要特别用心地,一遍又一遍地立下这个愿王,要在心里发起慈愍众生和启动善愿这两股力量,心里再再地祈愿:在无尽的未来时劫中,我要做最广大周遍的利益众生的行为。数数引动这种大愿力,使它成为自己的心。
5. 披精进甲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这是披精进大誓愿铠甲的发愿。要随着愿文的轨道,发起这样的心:愿我一切时都随顺任何一个有情的心来摄持他,使他顺利地趣入大乘,愿我在尽未来一切劫数的时间里,恒时都不间断,昼夜修持跟普贤菩萨一样的广大修行,以此来圆满无上大菩提。
修的时候关键要发起特别想恒时精进的愿力。而且是以愿王的量来立愿:空间上是缘一切世界海的众生,时间上是尽未来一切劫丝毫不松懈,种类上是恒修无限广大的普贤行海,因此不要局限在任何有限、狭小、偏执的心态中。如是祈愿永无间断地修行,就是披大精进铠甲的祈愿。
再来解释“常随顺”三字的发愿内涵。这是指我们希愿在一切生中,恒时都随顺众生的心和状况,没有亲疏的分别,就像水乳交融那样,心和心非常融洽地相处,而做到时时都利益他。
在发愿之前,要反复地思维考虑:这一愿说的是什么?愿文如量的内涵是什么?我怎么来起这样的愿心?心里能一作意就出现这些细节和量吗?
先要把恒顺众生愿王的涵义完全吃透,对于这条大愿王的所缘和行相完全如量地把握好,不管是时间、空间、种类,以及愿王平等、普遍、所希愿处等的特点,都研究得非常透彻,而且在心里现得非常清楚。要一直做到起了胜解信,自己特别愿意发这条愿为止,这以后主动力就出来了。真正有了在内心立愿的条件,接下来的重点是通过串习使它坚固成性。为此要依照愿文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反复串习,让愿力达到恒常猛利。之后就真正刻在心上了,一切时处都会起作用。
所以第一句的“常随顺”,实际是恒顺愿王的归纳。普遍地对于尽虚空界的一切种类众生,种种生类、种种住处、种种习性、种种知见等等,全都以相合他内心的方式来随顺他作利益,就像敬奉父母、师长,乃至阿罗汉、如来那样。如是披上精进利他的大愿铠甲,恒不退缩怯弱,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失坏这样的行愿。就像披着坚固的铠甲进入战场,任何刀箭都破不到里面的身体,有精进铠甲在外保护,无论在什么境界、什么魔的扰乱中,内在的愿力根本不会被破坏。
“尽于未来一切劫”,这一句指这样的精进恒常持续到尽未来际,这是恒常精进的量。不是稍做了一点就满足,而是永远无懈怠地精进。
“普贤广大行”,指对于一切极其广大周遍的普贤妙行,我都发愿恒时勤修。我的心是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圆满无上菩提。
6. 会遇同分菩萨
学普贤愿的关键是要发起成满普贤行海的心。有了这上的胜解,就会想:为成满普贤行海,我一定要具足能入的因,因此会发愿一切生不忘失菩提心。
这又包括一切生不忘宿命、出家持戒、修波罗蜜、不忘菩提心、灭除障垢等等各条支分的发愿。
这里的“会遇同分菩萨”的祈愿,是祈愿恒时遇到修普贤行的同行友伴。接下来的“令善知识欢喜”这条愿,也是祈愿能值遇开示普贤行的师长,以使他欢喜的方式来得到加被。如同善财寻求善知识时,说到:谁能为我开示普贤行等。
之后的一组“趣入”愿,则是发心希求事事无碍的普贤行海境界。最后的净土愿是为了现前成满普贤行海,而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总的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着成满普贤行,而从因位、果位、种类、成办的方便等各个要点上建立行愿。如此才能在自心上圆满地持住普贤大愿王的心髓要点。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这里要反复地发愿:所有与我同行普贤道的菩萨,愿他们直至成佛之间,都在一切处和我共住在一起,之后以同等的身口意业一同修学普贤菩萨的一切行愿。
这一愿说的“同分菩萨”,是指身口意业和愿力都和自己相同,属于志同道合者。自己要这样想:为了完成普贤道,愿我一切处都得到助缘的力量,同分菩萨会增上自己的修行,因此发愿恒时值遇;恶友会破坏普贤行,因此发愿永远不遇恶友。
修这一愿时,要在两个重点上祈愿:一是祈愿“同集会”,二是祈愿“同修学”。这种愿心也要推到极致。任何普贤道的同行者,一直到成佛之间永远不分离,处处都集会在一起,要一直这样祈愿永不分离。接着关键是祈愿聚会以后身口意都同等地修学普贤行愿,也就是处处都往道上行进,不是在一起做非法的事。这一愿也要深植在自己心里,而且按愿力要求自己,处处都见贤思齐,处处都是以道业共同促进,时时不忘同学普贤行愿,最后做到像善财童子一样。这才是真正在自己心上刻上了普贤行愿。以此愿力,未来一切生都能常遇同分菩萨,同行普贤道。
这也是初地菩萨的发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即祈愿和一切菩萨一样具足同等的志愿和行持,都在一乘佛道中修习万行,彼此间没有怨恨、嫉妒,修集一切善根,一切菩萨都平等一缘,常常共同集会而不舍离。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序品第一 | 讲记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