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8) 返回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8)


辅导08



降妖除魔

     の 

密部宝典



如来答定

下面讲大众开始接受妙法——如来答定

按圆瑛法师的科判

如来答定 分二:

一、正说妙定始终 二、通释全经名目


其中,正说妙定始终 分四:




(一)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

这个课判对应的经文,在圆瑛法师和宣化上人的讲记中,都是按照顺序讲下来的。但在藏文和梵文版,则是在后面七处征心时讲的。


圆瑛法师和宣化上人认为,在七处征心时讲这段不合适,还是应放在前面;


上师觉得应参考原著,最好不要随意调整。


我们就按照上师的方式讲解。




(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

如何开演奢摩他呢?即宣说空性如来藏是如何破妄显真的。


下面佛陀就开始问阿难:你因何发心出家修道?然后为阿难安心。


如慧可大师拜见达摩祖师时说:请和尚为我安心。


同理,我们也把心拿来,看看是在身内、身外或他处——进行七处征心。




子一、问取见相发心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陀说:你我是堂兄弟,有血脉之亲,你又是我的侍者。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八卦之事”:你为什么初发心入佛道修法?是见到什么特别殊胜的相,让你产生众不同的感触而使你舍弃了亲人、财富、地位、名声等世人难舍难分的一切深重恩爱,毅然决然地在我教法下出家?


同气

【同气】

同一祖宗的气脉血统。



天伦

【天伦】

原指自然的道理,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均】

感情上如同胞兄弟般。


阿难从小跟随佛陀出家修行妙法。在《因缘经》和《佛陀本行经》中讲了很多佛陀和阿难的因缘。


历史记载:佛陀成道后,一次净饭王和很多释迦族的王子们聚会时说:如果悉达多王子没有出家则会成为国王,你们和他会是君臣关系;但他已出家并获证佛果,如今他身边很多大成就者是婆罗门种姓。按理佛陀是释迦族的,但你们当中却没有他的弟子,作为亲族应有一群人追随佛陀,护持佛陀,在其座下出家。净饭王发动后,释迦族五百王子和长者之子便出家了。


这些亲眷中,有些是以信心而出家,有些是随大流。上师开玩笑说,提婆达多是不是那时出家的?也许是往昔的业力习气或示现,他总是对佛陀生起嫉妒心,怎么都看不惯,以各种因缘伤害佛陀。




【恩】

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爱】

手足之情,乃至夫妻间的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阿难回答佛陀:我是因为看到您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殊妙庄严,身体如同琉璃一样非常清净,光辉皎洁,内映外彻。


这也是阿难的福报之相,如果是外道,可能会看到佛陀的种种丑相。



映彻

【映彻】

身体内外剔透,如人的气色特别好时皮肤如玉石一样发出剔透之光。



琉璃

【琉璃】

如琉璃般的光相,清净透彻,映彻世间。令阿难见后心中生起喜悦之心。


《中观宝鬘论》云:“一切转轮王,虽有此等相,净言极明显,不及佛一分。”转轮王即使有三十二相都不如佛陀的一份妙相庄严。


阿难想:佛陀怎么如此庄严相好呢?


上师开玩笑说,现在好多人和阿难一样是“外貌协会”,如果一个人长得好看,给人的第一印像就特别好;如果长得不好看,别人心想:相由心生,心也不好太吧等等。



常自思惟

【常自思惟】

阿难经常这样思维:佛陀如此殊胜美妙的身相绝不可能是世间欲染之爱所生。因为欲气又粗又浊,男女交媾,气味腥臭。杂乱精血必然不能生出如此庄严之相。所以佛陀是功德所至,前紫金光身,成就无比功德之体,是众生仰慕之处。


常自思维是第六意识的分别。阿难喜欢广闻博学,他的思维能力很强。他以第六意识思维佛陀正是以修行之功德才现前这样的相。


宣化上人解释说,阿难尊者是舍爱从爱——舍弃一个爱又执著另一个爱。虽然不属世间情爱,但对佛陀相好和佛法有爱执。


因为他有这种爱执,后面才以七处征心去除他的爱执,观察心没有依处。这里隐含一个甚深之义。


在《佛本行集经》也讲到,佛陀的入胎与世间凡夫不同。佛陀入胎那晚,摩耶夫人受清净的八关斋戒。在他母亲受持八关斋戒的过程中,梦见六牙白象——佛陀以六牙白象的形象从母亲右胁而入胎。


经云:“王见菩萨母,从座恭敬起,如母如姊妹,心不行欲想 。”当时净饭王看到摩耶夫人的情况也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


自古很多大成就者没有示现以父精母血结合的方式降生人间。仅是以母亲的胎藏为暂时因缘,然后降生于世利益众生。



五祖弘忍大师

——没有父亲的孩子


四祖道信禅师当年在破头山传法时,有位栽松老和尚前来求法。四祖看他根机很好但年纪太大了,就说:我现在不给你传法,你太老了,即便传法与你也无法广弘佛法,不如你去换个身体再回来,我传你法。老和尚答应了(这应该是一位成就者示现,否则不会生死自在)。


老和尚下山时,看到有个女子在河边洗衣服,便问:“可否借宿一晚?”女子同意了。老和尚到她家借宿,在当晚示现圆寂,并投胎到女子身体里。


女子父母知道女儿怀孕后非常震惊,认为有辱家门,于是将她逐出去。女子无缘无故怀了孩子非常伤心,因此孩子出生后就把他扔到河里。可孩子不但没被淹死反而逆流而上。


作为母亲终究不忍心遗弃自己的骨肉,于是把他捞回来,从此母子以乞讨为生。直到四祖在黄梅道场传法时遇到母子,认出是曾经的老和尚,对母亲说:“让孩子出家吧!”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出自《佛祖统纪 (卷39)》



还有藏传佛教的嘎绕多吉尊者,也是不依父精母血结合而乘愿再来,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公案。


所以,阿难尊者的思维没有错。世间精血杂垢之相不能生出佛陀的妙相。



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极为清净称胜净。光明无比称妙离。佛身是阎浮檀金之色,金光晃耀,聚若金山而称为紫金光聚。


所以阿难尊者以此发心从佛出家修行。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落发有四种含义:

一、离我相贪爱;

二、清净;

三、平等;

四、断烦恼。

所以出家不仅是剪断三千烦恼丝,还表示离我相贪爱心等义。其实出家人剃除须发时会觉得好清爽、好舒服、好干净!会有这些相似的感受。




子二、普判众生误认


阿难以这样的因缘出家,还是随心流转生死,随心妄想而出现的颠倒分别。所以都是“取心定判”。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这里剪辑了一段视频:佛陀宣讲众生如何流转轮回的。



众生


【众生】

众多生死,为众生;生死不断,数数生,为众生;数取趣、数数取著六道,为众生。


即从无始来一直生死不断,皆是由不知常住真心。


不知常住真心

【不知常住真心】

没有明了我们的常住真心(如来藏本面)。


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由妄念遮蔽了自己的真心,由此出现各种轮回流转之相。


《法华经》中说,如同富家子,舍家远游,最终穷困无钱,其实不知道有宝贝藏在自己的衣服中,所以一直流浪穷苦。就像众生流转生死,不知道自己本具如来德相。


破山海明禅师的公案


历史上有位破山海明禅师,因父母离世,对轮回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他后来读了志公禅师的《劝世歌》便出家修行。之后,偶然机遇听到大和尚传讲《楞严经》,当听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时,突然生起很大的疑情(验相),于是安住在不可思议境界中。


自此,他开始四处参访。禅师是四川人,到南方拜师求学,最后在黄梅县的四祖寺道场禅修。他的求学过程艰苦异常,吃穿用度皆无,只能靠野菜果腹。即便如此也一直精进修持,还效仿高峰原妙大师的道风,七日内始终在悬崖上禅坐。


在一次经行中禅师不小心从悬崖掉落,腿受伤且疼痛难忍,当他感受疼痛时当下大彻大悟。


破山海明禅师开悟后便弘法利生,且事业圆满广大。当时在四川一带,有个杀人如麻的恶君张献忠,被他迫害的百姓无数。禅师见此悲心深切,因为擒贼先擒王嘛,发誓宁舍己命也要找到张献忠,劝其放下屠刀。在当时成都有个地方仅剩下七家存留,其余人全被杀,因而被称为“七家巷”。


禅师找到张献忠,乞求他不要再杀人。张献忠的手下故意刁难说:如果你吃肉,我们就不再杀人。于是禅师毫不犹豫地吃光了数盘生肉,以此因缘,把张献忠度化了。最后一湾百姓得以存活。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知道,自古以来很多大德依此经开悟。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情呢?还是一点感觉也没有?下来还是要细致思维,入心于法,才能获得相应。


讲到众生流转之相,阿难最初用心因缘。下面佛陀就问:你的心到底是什么?——要讲直指心性的窍诀。




破妄识无处


首先破妄识无处 

分四:一、教以直心应征 二、双征能见能爱 三、征诘心目所在 四、所执七处咸非


01

一、教以直心应征 


开始七处征心的内容了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佛陀说:阿难你要明白,你如果想要发无上的菩提心(要求无上菩提道),明心见性,就以直心回答我的问题。


为何要以直心作答呢?


《维摩诘经》中说,“直心是道场”。十方如来皆因直心成佛,佛皆用直心,不能用歪曲媚曲心。十方诸佛如来,以直心出离生死。



心言直故

【心言直故】

即了义顿教之说,直言不讳,佛陀说的就是了义顿教的法门。顿教法门讲法义真常之理,所以要以真心相应。如果以世间歪曲之心是无法相应的。


像《文成公主传记》中说,别人说“请坐”,如果我们以歪曲心,就要转三十三个弯了:他为什么让我坐?坐了会怎样?座位下有没有钉子等等,这样是无法契合真义的。


诸佛直接为我们宣讲了义法性,我们就要以真心来相对。对佛陀的提问要以真心回答。

02

二、双征能见能爱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 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你说你当时最初发心,是因为看到我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我问你,你是以什么来见的?

你说见后十分欢喜,是什么东西产生的欢喜呢?——佛陀在问,你的心是什么?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说:我是用眼睛见到了佛陀的相好。我心生喜悦,所以要入佛道出家,才发心愿舍弃生死轮回,出家求道。


心一般有六种:

一、肉团心,即世人所称的心脏。心的各种意义中,唯有这个是物质的,其他都不是。


二、集起心,即第八识——阿赖耶识,此即心识之总体,以阿赖耶之性能为能蒐(蒐同“搜”)“集”诸业习之种子,又能生“起”诸现行法,故称阿赖耶识为集起心。


三、思量心,即第七末那识,以末那识之性能为恒审思量故。


四、缘虑心,又称虑知心、了别心,即前六识,以前六识之性能为能攀缘前尘,并起思虑而了别之。


五、坚实心,即自性清净心,亦即是如来藏心,以其他各种心皆是生灭无常败坏之法,唯有此心究竟不生不灭,故是坚实之法。


六、积聚精要心,即积聚诸经要义之法要或经典,如《般若心经》。


阿难所讲的心就是众生的分别执著心——缘虑心。


03

三、征诘心目所在

佛陀问阿难,你的心到底在哪里?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真正生起爱乐是缘于眼睛所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儿,就不能降伏尘劳烦恼。不知道为什么离爱入爱。我们会觉得出家是离爱,断舍离,怎么会离爱入爱呢?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就像国王要发兵讨贼,一定要知道贼在哪里并降伏魔军,或者像擒贼先擒王,把首领擒拿则整个军队都会归降。所以一定要知道它们在哪,不能贼在东方,你到西方;贼在城外,你在城内,那是白费功夫。


我们要知道尘劳的根本是心。众生因迷乱心性而流转生死。一定要知道心在哪里。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让你流转轮回的罪魁祸首,滋生烦恼过患的就是心和眼睛,你的心和眼到底在哪里?


就像有人问你:为什么和他吵架?你说:因为我看他不顺眼。

请问:你是怎么看的?你在哪里看的?什么是能看?这样一反观,是不是就不起烦恼了。


我的身心从哪来?从对境来。对境怎样成为嗔心的对境?嗔心的来处、住处在哪里?最后会发现完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作茧自缚的颠倒。




七处征心

之前言


下面是七处征心,层层引入。


其内容是:一、心在身内;二、心在身外;三、心潜在根里;四、心在内外明暗之间;五、心在随所合处;六、心在根尘之中;七、心在无所著处。


这里上师做了广讲。


今天我们学习前四个内容。我们分析一下,在佛和阿难的一问一答中,能不能找到一个实有的心。


自己现在就把直心拿出来,呈现活脱脱的心。随着佛陀的引导 ,看自己能否找到这颗心,心到底在哪里?能不能找到真心,破除妄心。


佛陀让阿难直心,也是让后学弟子都要直心。否则以谄曲心则不把自己的执著抛开,还是无法相应觉性,获得大疑情、大证悟。


交光真鉴法师认为,七处征心是随执随破。众生有什么执著就破什么,没有明显的次第。有些大德认为七处征心是层层深入。不管是七处征心还是八还辩见(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这些内容是非常甚深的直指。


04

四、所执七处咸非


01

 1、执心在身内 


这是世人最普遍的执著,认为我的心就是我的身体中,如此简单。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这代表我们十种异生(众生)的心声。



异生

【异生】

即《金刚经》中说的十类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其实,原本有十二种异生,但除去了“非有色”和“非无色”(也有说法为“无色”和“无想”)这两种,因为这里主要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


总之,十种异生代表三界有情(欲界、色界、无色界)。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不管哪种众生都会认为,我们有了身体,心就在身体中,身体就是心的依赖处。有了这样一颗心,又有了眼耳鼻舌身。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


比喻,如同青莲花般的眼睛。阿难看到如来非常庄严如青莲花修长之眼,生起喜悦心。青莲花眼是三十二相好之一。


世间人找男女朋友,人们会问:你看上眼了吗?你看上了没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你看一个人的眼睛就能感受到他的心。看到佛眼,于阿难尊者最为相应,最为摄受。


人们说话时四目相对,一看眼睛就觉得他是纯洁坦诚的人,会喜欢和他相处;如果对方眼睛一直扫来扫去,表示心神不宁,会觉得他是不是不真诚?有什么想法哟?就会琢磨了。


所以按世人的交往的习惯,也是我们的执著而先讲到眼睛,省略了其余三十一相。就像我们与人相处时,会不会先看他的脚如何?上身是不是如同狮子相……没那么重要。只要看眼睛就会进行抉择。


所以阿难尊者如世间人所说。



亦在佛面

【亦在佛面】

阿难说:您的眼睛在您的脸上,我的心也在我的身体里,就是这样简单。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的眼睛也在我的脸上,同理,我们的意识也居住在身体中。


浮根四尘:小乘有实宗讲浮尘根和净色根。胜义根有见识的功能,为净色根。浮尘根能接触外在浮尘,是能了别之根。他们认为色法就在我的面前,了了分明。我就是见到了这么美丽的花,如此简单,所以识就在我的身体中。


《智者入门论》中说,这五根是各自识的不共增上缘内在的一种清净色,眼根如胡麻花,耳根如扭曲的桦树节,鼻根形如并行靠拢的铜针,舌根如裂开的月亮,身根如同接触鸟时它那柔软的皮肤一样。


藏文版是——清净四根所取的四种境而称“四尘”。按《俱舍论》观点,“四尘”指除声尘外(因声尘不定,无有相续,故排除)的色、香、味、触四尘。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佛陀没有直接说对错,因为众生就是处在二元对立中,很多问题就是想要一个对或者错的答案。


就像有人问上师:我有没有证悟?希望上师说证悟了。或没证悟,就回去修。世人从小串习唯物论,都有这样的执著心。


但佛陀不回答,进而引导阿难:你坐在讲堂中,你看一下衹陀林在哪里呀?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大重阁

【大重阁】

广大重叠楼阁。在古代越是身份显贵,家中越是层檐重叠,表示至高无上的尊贵之相。


这也是表法的特点——法堂是最尊最贵最无上。


清净讲堂

【清净讲堂】

如同我们的法界宫、法华讲堂。在讲堂中,大家学修正法、讲说正法,没有烦恼相,不似世间打架斗殴、杀生赌博等地方。


在给孤独园

【在给孤独园】

这个园子是由须大长者供养的地,祇陀太子供养的树木。祇陀林就在堂外,讲堂就是祇陀林的里边,如此简单。


接下来的意义非常甚深,佛陀通过让阿难观园林的比喻而观照自身心。讲堂比喻身,阿难比喻心,如来大众比喻内脏。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佛陀问:阿难啊,你在讲堂见到了什么呢?阿难回答佛陀,我在讲堂中,我先见到了如来。接下来,我又看到周围有大众在听闻正法。然后向外观,看到园林。


以这样的道理,以门窗为根,将根打开,外面的园林,五光十色的境相可见。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陀又问阿难:你说你见到了园林,那是如何见到的呢?


阿难说,很简单呀,因为大讲堂的门窗都是打开的,从门窗向外看,就能看到园林(这是以直心回答的)。


圆瑛法师解释,这是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心安住在身体中,是见到了心自己还是见到了内脏,还是见到了外在的事物?所以开始七处征心了。


前面有一段未讲。佛陀如是提问之后,就准备开演甚深的教法了。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时,佛陀伸展金色妙臂,摩阿难头顶,告示大众:有一个叫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之禅定。这个禅定具足了菩萨一切六度万行,而且是四方四隅东南西北十方如来,依靠此首楞严三昧之定,可以行妙庄严之菩萨路,最后获得殊胜功德之如来果。佛陀嘱咐大众要仔细谛听。


最最无上广大成佛之妙门,成为庄严之门路、解脱之门径,即大佛顶首楞严定。


在子璇大师的讲记中说,佛陀在此处讲述此禅定的名称,并且要舒展金色臂,摩阿难顶。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安慰阿难。因为阿难受到了摩登伽女的迷惑,内心恐惧愧疚,于是摩顶——“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如同孩子受到惊吓,在母亲那里会获得安慰一样。


第二、令阿难认真听闻,不要忘失。有时我们上课溜号,老师会说:仔细聆听啊。


第三、佛陀回答真实不虚、千真万确,让阿难认真听受。这是很重要的道理,表示其真实无误,不是开玩笑。



有三摩提

【有三摩提】


即等持。阿难问有什么妙等持?佛陀说有一个最妙的等持叫大佛顶首楞严三昧,具足万行,十方如来都是依此一门超出轮回,修妙庄严路。


阿难被佛摩顶之后,顶礼佛足,开始听闻殊胜妙法。


此处,阿难也是代表众生,我们现在也应至诚顶礼,安住在心意顶礼中,接受下面的直指。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你刚才说,身体在讲堂时,讲堂开着门窗就可远远地望见外面的祇陀园林吗?若如此,是否会有众生,身在讲堂之中却不见如来,只见到外面的景色呢?


阿难回答:我在讲堂里能见外面的景象,却不能见您庄严的身像,这种离奇的事绝不可能发生。


以此比喻为心和身的第一个直指。


凡夫大都以为心在身体里,并能见到心之外的瓶子、柱子等。如此一来,如果心见不到内脏,能见到外面吗?这一个反推。即一般人认为自己可以见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那心在身体里就应见到内脏。有人说不能见。


我们思维一下:如果不能见到如来,那能不能见到讲堂外面呢?见不到。如果是盲人,见不到里面,外面也就见不到了。



 阿难,汝亦如是。



阿难,你的情况也是如此。下面进行攻破。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这就是第一处征心的内容。



心灵

【心灵】

灵,并非单指灵魂。而是指我们的心有一种灵知、灵巧、灵明的明动之相。


心一定要有明了、明觉、明知及明觉的自性功能。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

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如果你现前所明了的心在身体里,那它应先了知身内的所有构造。心的特点就像你有眼睛和心,应先看到里面,如果只看能到外面,这是不可能的。


意思是你应先见到离你最近的法。比如我在这里,应先见到离我最近的面前的花,再看到远处的法。即便眼睛有障碍,但我眼前的总能见得着,如果看不清,摸也应摸得着吧?这也属于身识、触识感知的范畴。怎么可能会最近的(身体内脏等)不能见而远的可见?不可能的。


同样,心是能明了的,它如果不明了,必定像无情物一般看不到其他事物,也看不到自己。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

后观外物?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难道有众生先见到身体内,再观外物吗?阿难,你如同心有明觉的特点,如果心真在身体里,应先看到里面,再看外面。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最近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心肝脾胃肾。


如果你能见到远方,则必定能见到心肝脾胃肾,能看到指甲的生长、身体中经络的运行、脉的摇动。但实际上见不到。


如指甲生长得特别慢,你能见到吗?头发长得很慢,你能见得到吗?见不到。


如何不知?

【如何不知?】

这一切如果与自己的心相合,心应都知道,为什么不知呢?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如果我们的心对最近的都见不,之外的又如何见呢?结论就是:既然心不能见体内的五脏六腑、筋脉转摇,不知内,又如何知外?


就像如果眼前的柱子都见不到,怎能见到八万四千里之外的毛发呢?根本见不到。


此处就是指点,看心到到底在不在身体里。如果在里,就应见到身体内的一切。就像我们的身体在讲堂里就应见到讲堂里面的事物,然后再见到外面。如果讲堂里都见不到,但见到外面,实在是不可能的事。


以图示表达,上面是比喻,下面是意义。

比喻

阿难

讲堂

意义

阿难是类比心,讲堂是类比身。阿难在讲堂内,比喻心在身内。如果心在身内,应先见到五脏六腑,但见不到。只见到外面的祇陀林和泉池等是不应理的。

由此说明心不在身内。


既然没有看到讲堂里的,只看到讲堂外的,心在哪里呢?会不会有可能在外面?看来有人和阿难很直心相应。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佛陀告诉阿难:你应知道我们的心,并不在身体内。


藕益大师说:“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此一切众生之通计也。”  

大多数众生都执著此点,所以放在第一处征心。

 

 


预告 


第二处征心怎么来的?


既然没见到五脏六腑,见到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则说明以此讲堂的比喻我们的心应该在外面游荡。可能在园子里呢!


如果有这样的认知就是与阿难心心相印了。可能早上是不是修了阿难瑜伽法?


佛陀这样引导我们,其实是非常清楚地知道众生有这种执著。




课后思考题

1、阿难最初发心出家的因缘是什么?

2、佛陀的入胎与我们世人的入胎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3、为什么七处征心先破心不在身内?

4、如果心在身体内会有什么过失?

5、你认为自己的心有什么特点?反观一下自心,它应该在何处?如果找不到心的处所,为什么还要学甚深的楞严大定法门,定在哪里?(拓展题)


往期链接(请直接点击文字)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1)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2)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3)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4)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5)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6)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7)


文字  | 宝贝组合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