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的本质
《四法宝鬘论》的第四个法是迷净为智。
迷净为智
迷在佛教里叫做无明,无明代表所有的愚昧、无知。无明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迷净为智,意思是说它的本质是佛的智慧,这是很高的境界了。如:藏传佛教里密宗的见解,汉传佛教里禅宗见解,以及证悟的人来讲,虽然无明,对我们不了解真相的人来说,它是迷,它是烦恼,是应该消灭和远离的。但是对一个证悟的人,对一个了解真相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叫无明的,也没有叫贪嗔痴的,它们的真相实际上就是佛的智慧。
迷净为智,不是说迷转为智,它不是一个转换成另一个,它本身就是佛的智慧:如一桶很浑浊的水,它最后能变成非常清澈的水,是因为浑浊的水本质就是清澈的水,只不过在它的成分里面,有一些不太清澈的东西,当把这些浑浊的东西过滤了以后,它本质就是清澈的。这说明它们只是清澈的水和浑浊的水之间的关系,中间没有质的变化。这就如同烦恼和无明,在我们不了解的时候,它就是烦恼和无明,但是当我们证悟的时候,会立即发现,它的本质是佛的智慧。
希望大家在学佛的路上,把这四个作为框架,作为一个路牌。走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往左还是往右,这个牌子上面写得清清楚楚的。按上面四个路牌走,走的就是菩提道。
四个含义
我们讲了四个框架的理论,那么理论落实到我们的修行中,应该怎么样去落实和实践呢?
心趋于法怎么去做?
第一:人身难得
首先要了解人身难得。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显宗、密宗、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分歧和争议,大家都认为人身是非常难得。这里指的人身不是所有人的人身,而是有机会去学习佛陀的智慧,去学习佛陀慈悲心的人身,是很难得的。虽然我们所有人的人身,与其它生命相比,人身是难得的。但是,学佛的人,懂得修行,懂得去追求解脱,这样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的上一世,下一世都是需要了解的。如果不了解,只看现世的几十年,我们是没办法知道得人身有多难,不知道一个生命要成为人有多难。这些在前行的书里面,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等讲得很清楚了。
其实这些书里的观点,不是宗喀巴大师和华智仁波切的观点,是佛经里的内容,只不过宗喀巴大师和华智仁波切进一步地去解释了。这些是从佛经里面摘录出来的,包括从一些地位相当高的佛经里面摘录的,就像《华严经》。这些较全面解释的论典,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里大家都是公认的。这些内容都是佛陀的意思。
因为我们知道了人身非常难得,我们才有机会去学佛、修行,学习佛陀的智慧,才有机会去发菩提心。从佛教轮回的角度来讲我们有机会去做人,但是这种机会是不多的,更何况在人类中,能够懂得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心的人身呢!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