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诽谤大乘佛法的是谁?
禅宗的命运也是一样。达摩祖师当年将禅宗传到中国的时候,包括梁武帝在内的佛教徒和学者都不接受禅宗。后来经过漫长的历练,禅宗才慢慢被大家接受。
密宗刚刚传播的时候,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显宗某些论师宣称:密法是婆罗门的宗教,是印度教,不是佛法。
密宗的内部也发生过类似的争论,比如,宁玛巴所有续部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大幻化网》,也曾有很多不知真相的学者说是西藏宁玛巴的修行人自己编造的,不是印度翻译过来的,更不是佛说的,所以不是经典而是论典。这种误会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很多翻译家在桑耶寺保存古印度梵文版本的地方,发现了《大幻化网》的梵文原本,所有的争论才到此结束。
正是因为佛陀考虑到,从表面上直接去看,密宗的个别用词有点不易被普通人所接受,所以不能毫无顾忌地公开密宗的内容,而应给大家一个适应的过程。当应机者慢慢了解之后就会明白,密宗的实际内容和显宗经典并不矛盾。
其实,在很多外道经典,尤其是印度教等东方宗教当中,都能找到很多与佛教相同的地方。不仅是密宗,包括从小乘一切有部到无上密宗的观点,也能在这些经典中找到。如果因密宗部分内容和婆罗门教相似,就把密宗归为婆罗门教,那宣讲三转法轮的如来藏,与二转法轮的空性的经论,不就都可以归为外道典籍了?
大堪布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师刚刚把佛教带到西藏的时候,菩提萨埵所写的《中观庄严论释》的后部,就引用了一大堆外道的经典和名词:空性、远离一切戏论、光明等等,如果仅仅把这一段词句摘录下来,给任何一个人看,谁都不会辨认出这是外道的论典。不要说一般的居士、修行人、学者,即使是佛教界比较权威的专家级人物也很难看出来。但它的内在含义却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对这些名词的解释与佛教完全不同。
也即是说,虽然外道的有些名词与佛教相同,但真正解释其含义的时候,意义完全不同。佛法是博大精深的,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完整地了解,仅仅看一两本书,就很难判断什么是伪经什么是正经,谁是佛法谁是外道,这样很容易犯错误。
麦彭仁波切曾经谆谆告诫这种人说:在没有确切证据的前提下,千万不要妄下结论,说哪部经典是伪经。否则就会犯下谤法罪。
对境
谤法罪的对境,是整个大乘佛法。
大乘的整体内容,可以归纳为深、广两方面。深也即空性,广是指慈悲心等六波罗蜜多。只是不接受大乘佛法的某一部分,其他的部分可以接受,则不会犯根本戒。
如果将大乘佛法的深广两方面都舍弃,就是全面地舍弃大乘佛法,这才犯根本戒。
心态
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诽谤大乘佛法,不是出于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等其它目的。
行为
所谓的诽谤,并不是指那些说大乘经论的某些地方用词不当等等,而是说大乘佛法不是佛所说等等,这样的诽谤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大乘佛法,所以是最严重的犯戒。
结果
当别人听到或知道自己在诽谤大乘佛法之后,就会犯戒。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容易犯这条戒。因为大家都知道大乘佛法肯定是佛陀亲口宣说,并由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结集而成的。
信奉实际上不是正法而冒充正法的教义,并传播其内容。
对境
其一,所说的对象:第一是人类;第二是精神正常;第三是能知言达意。
无论大乘小乘,只要属于语言上的犯戒,对境基本上要具备这三个条件。
其二,所说的内容为冒充正法的任何教义。
心态
不是出于被迫,而是自己既信奉此教义,又非常乐意地传播。
行为
不仅自己喜欢这些假冒法,而且还故意动员其他人也去学,就会犯此条的根本戒。
如果只是自己喜欢,还没有动员其他人去学,这个还不算犯根本戒。
受过大乘菩萨戒的人,为了欺骗动员其他人学这些,以佛教的名义传播,这样就犯戒了。
结果
当对方听懂传播者的意思之后,说话者就会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