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81)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乙二(修慈无量心)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缘境;三、慈心之证相;四、无缘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若已对一切众生有平等之心,则当如敬爱父母般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而观修慈无量心。《般若八万颂》中云:“当修不为声闻、缘觉所动之慈心。”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当见到不具安乐的有情时,心里要想:但愿他们暂时获得人天之安乐,究竟获得佛陀之安乐。从一个众生直至尽虚空际的一切众生观修。
《中般若经》中云:“见不具安乐之众生时当如是思量:愿此等众生获得天境诸天人之圆满安乐。”
丙三、慈心之证相:
也就是说,无论见到任何众生,都以满心喜悦、无限怜爱之情想利益他们。
丙四、无缘之慈心: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
这样观修:其实,修慈心对境的众生也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积聚而形成的。如若加以观察,则粗大的物质可分为微尘,无分微尘与无分心识也如虚空般不存在。
《宝鬘论》中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士六界聚故,非为真实有,如是一一界,聚故真性非。蕴非我无彼,蕴我非互依。”
又云:“尔时不得实,岂能成无实?色法唯名故,虚空亦唯名,无大岂有色,故唯名亦无。由此当思维,受想行识蕴,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
众生到底怎么不存在呢?对于众生显现时身体之界,无论如何观察都不存在,心识的能依所依也见不到。所以说我与我所不可得,因为详细观察分析时本体皆为空性。
《宝鬘论》中云:“犹如芭蕉干,尽析无所有,倘若析诸界,士夫亦同彼。诸法称无我,是故诸佛说。”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显现分也是非真非假,因为真实虚幻都是心安立的法。彼论云:“佛说见闻等,非真亦非妄。”又云:“世间离实妄。”可见,诸法超离真实与虚妄,如同芭蕉树一样。
《三摩地王经》中云:“如人剥开湿芭蕉,欲从中得实有果,然而内外皆无实,当知诸法亦如是。”
慈无量心之证相:自己生起慈无量心的同时,就证悟了众生如芭蕉树般无有自性、无我的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