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69)
返回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础皈依品分三: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别说真实皈依;三、回向本品善根。要宣说趋入大乘道之次第前必须修学皈依的方法,因此承接刚刚讲的道理:为什么要次第而趋入解脱道呢?因为顿超而趋入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没有生起下面道之功德,则无法获得上面功德,不次第而行,不能上进。《涅槃经》中云:“犹如梯级般,我之甚深教,亦当渐勤修,渐次非顿超。犹如小孩童,体力次第增,此法亦如是,从初入次第,直至圆满间。”甲二(别说真实皈依)分三:一、因皈依;二、果皈依;三、皈依之利益。乙一(因皈依)分四: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时间;三、皈依对境;四、真实皈依。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未曾皈依者得不到戒体,如果没有以戒护持也就不具备正道,因此说,皈依是道之基础。《皈依七十颂》中云:“众虽皆有戒,未皈依不得。”皈依的补特伽罗种姓有三类,其中小士是指欲求轮回乐果、畏惧恶趣而皈依各自天尊或三宝,未入宗派的士夫,或者虽入宗派却是外道,或者佛教徒中虽信仰三宝却无入道能力者。《胜幢经》中云:“处于畏惧恐怖者,多数依止山森林,寺院树木及佛塔,彼非主要皈依处,依止彼等皈依处,不能解脱大痛苦。”此中宣说了依止其他天尊欲求得乐。《毗奈耶经》中云:“阿难白佛言:‘婆罗门女由皈依而得善趣功德。’佛告阿难:‘阿难,并非如是。寻求世间安乐者称为劣士,故当称颂真实解脱之功德。’”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意乐如果不清净,则只能称为小士。中士是指一切声闻缘觉种姓的众生,他们是因为畏惧轮回、渴求自利寂灭而皈依的。《胜幢经》中云:“何时皈依佛,正法及僧众,了知诸苦谛,根除诸集谛,修学诸道谛,趋涅槃灭谛。若以慧眼观,圣道之八支,既为主皈依,亦为胜皈依。依止彼依处,解脱一切苦。”大士是指为利他众、畏惧寂乐而皈依的补特伽罗。《大解脱经》中云:“为救渡堕入三有河中之彼等众生,断除寻求自我寂灭之念而皈依者称为胜士,又名胜商主。”如是士夫定为三种是依照心力决定有三种类别而安立的。《菩提道灯论》中云:“当知三士夫,即下中胜士,知彼等法相,此说各分类。何人依方便,仅为轮回乐,谋求自利者,知此为下士;弃离三有乐,断除诸罪业,唯求自寂灭,称之为中士;以悟自心苦,欲令他诸苦,真实皆灭尽,乃为殊胜士。”也就是说,小士夫中有以外道的清洁、不害众生及行持正法而趋入善趣的,也有以皈依内道三宝稍稍行善而趋入善趣的,无论是这两者中的哪一种都需要依靠随福德分的十善与四禅四无色定,如若不具备这些,就不能趋入善趣。此法在数论派等有些外道中也有,但并非所有的外道都具备。中士夫是声闻缘觉。大士夫是由经大乘道而出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