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109 | 静虑度:于静处修行虽重要,但一定要先闻思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109 | 静虑度:于静处修行虽重要,但一定要先闻思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15



传讲时间:2016. 4 .25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关于密法部分

今天讲《大圆满心性休息》。还有一堂课第八品就讲完了,后面还有五品是密法部分,准备以后讲。我本人是希望大家都有机会听受,但是对有些人来讲,圆满所有加行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不管怎么样,我想密法部分今年可能讲不成,也许明年讲。

如果明年讲的话,大家到时候至少要有大圆满的灌顶——密法当中一般有四灌顶,即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句义灌顶,具有四灌顶是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如果没有得过大圆满的灌顶,后面的大圆满部分不能听。

第二个条件是修五加行,最好是全部修圆满,但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已经修了一部分,而且会继续修,将来一定会修完的话,也许会有开许,但现在还不知道。

总之,如果明年听密法的话,得到灌顶是第一个前提,此外,五加行至少要完成一部分,肯定会有这些要求。因此,你们如果没有得过大圆满的灌顶,又特别想听受密法部分,就要在今年或明年上半年之前得到这种灌顶。

当然,现在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上师进行灌顶,有些是真上师,而有些“上师”在法相上不知是否具足。大家最好选择比较公认的、一些老的上师,或者在藏地寺院经常做大圆满灌顶的上师,这样可能更加可靠一些。因为在藏地寺院,很多喇嘛都比较清楚,哪些上师有灌顶的资格,哪些上师没有这个资格。所以,如果大家都向某位上师求灌顶,说明我们去接受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关于本论传承

有些人从开始到今天,一堂课都没落,听完下一堂课,八品就全部圆满了;有些人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可能是断断续续地听了大多数的课。按理来讲,如果我有时间的话,要把前面八品的传承都念一下。但是我想,这几天念的传承多了也不一定方便,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并且你们提醒我的话,我可能以后再念。

虽然我每天都在念《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传承,对大多数的人来讲,当天的传承当天都得到了,是非常圆满的;但对一部分人来讲,可能以后有一个完整的传承更加圆满。如果传承全部圆满的话,这一辈子是很有意义的。

我觉得,这部法可以说是显宗密宗真正的道次第论。你们也知道,从佛教的修行方面和理论方面来讲,本论涵盖了一切。如果通达了这部论典,以后不管是看显宗还是看密宗,大致的道理都应该会明白的。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宝藏。

我开始讲这部论的时候,就特别希望大家能听圆满,我也想讲圆满。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事情不像我们计划的那样,有些人是自己坚持不下来了,有些人是在身体或心理上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有些人一直扛着坚持下来了。

关于《药师经》

过一段时间,我准备讲《药师经》。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部经要怎么讲,讲多长时间?”连晚上做梦都在想。有时候觉得要讲十几堂课,有时候又觉得要讲六七堂课——在金刚萨埵法会开始的10号前圆满也许好一点,如果中间隔一段时间,就不知道很多人还有没有机会听后面的部分。所以,我自己也在摸索着。

具体的讲课时间,这个礼拜会给大家公布,也许是明天或后天。因为对传承很重视的道友们,都在根据有课、没课的时间来安排出差等工作,不管到国内还是到国外,都会找一些有信号的地方。

这样的安排和计划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听课是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也会尽量提前给大家公布上课的时间,现在我还在计划当中。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当天好像会讲不成课,但是一般情况下,我都会争取按计划讲课,如果不讲的话,对很多人来说恐怕是不合理的。

前两天,因为一些负责人要来我们学院,再加上学院里要商量一些建筑的事情和将来的规划,就开了三天的会,都是从早上很早开始,一直到晚上很晚才结束,所以我就没有时间备课。前三天的课,我基本上都是凌晨起来稍微看一看。如果完全不备课、一点都不看也不行,害怕给大家带来影响;不讲的话也不行,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经安排完了。

以前在我们学院上课的话,如果我说今天有事,不讲课了,大家念个普贤行愿品就可以了;但是我觉得,最好每天都能安排上课,而且,该讲的时候我也能讲得成,你们听的人也要尽量地听。实在不行的话,发心人员再给大家安排第二次播放,只有这样了。

那么,这次我为什么讲《药师经》呢?

第一个原因是,这部法非常重要,加持力非常大,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特别重视。所以,我到现在一直保存着那本藏文的法本,到哪里去都尽量随身带着。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众生的疾病非常多,所以祈祷药师七佛非常非常重要;从个人的角度来讲,经常观想、修行药师法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在不断吃药,也有很多人做过手术。将来的情况也很难说,由于食品等因素的影响,众生的疾病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改变,即祈祷药师佛、学习药师法门、弘扬药师法门,依靠不可思议的缘起力、诸佛菩萨的愿力和众生的信心,不管是个人的命运还是集体的命运,都会发生改变。

有些人问我:“是不是因为你自己身体不好,所以这次非要讲《药师经》?”这我确实没有想过。事实上,我一直很执著药师佛的功德,觉得《药师经》的功德很大。如果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我好像也没有什么要讲的,因为我确实觉得身体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并没想过一定要为它做什么。但如果有些人这样认为也可以,因为不管是我讲者,还是你们听者,身体还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特别关心养生法,养生法也是一种养护身体的方法,不管是现在的西方文化,还是古代的道教、儒教,都讲了一些养生方法。但同时,药师法门也是一种养生和养心的方法,稍微懂得佛教道理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

所以,为了父母、朋友的身体健康,大家可以劝他们听一下《药师经》。对他们来讲,这七八堂课也许并不是很多;如果实在听不懂经文的意思,光是听我念藏文传承也可以,因为耳边听到药师七佛的名号,功德也是很大的。有些人让我念经超度的时候,我就用藏语来念药师七佛的名号,因为药师七佛名号的功德相当大,我们后面也会讲。

有些课还没有讲之前,应该多打一些广告做宣传,像比较热播的电影还没有上映的时候,一定要反反复复地宣传,最后才上映。所以,我也在正式讲课之前,跟大家讲一下这次讲药师法门的目的。

对我个人来讲,有多少人听课只不过是网上的一个数字而已。学院的这部分人不管怎么样都会听的;学会里也有一部分人特别爱闻思,不管讲什么法,他们都会尽量听的,十多年、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是这样。所以对于听课的人数,我没有什么想法。但是我特别希望,其他的有些人这一辈子至少也能听到药师七佛的名号,为来世种下善根、获得解脱,我只有这样一个目标和想法。

像电影等提前打广告,是为了票房,为了自己的收入等目标。而我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无条件地让很多人真正获得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这是唯一的目标。除此之外,我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也不求什么。

下面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的禅定对于修行人来讲,坐禅之前要去一个寂静的地方,或者选择一个没有嘈杂的很静谧的环境,这非常重要。

戊五、教诲有生之年依止静处





乃至自己之内心,尚未获得稳固前,

易受外境诱惑故,当喜安住静林间。
乃至四人掮吾身,伴随哭声未临前,
吾当向往寂静处,身心胜伏愦闹敌。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此处科判将教诲依止静处与教诲有生之年依止静处合在一起。”



“乃至自己之内心,尚未获得稳固前,易受外境诱惑故,”字面意思是说,在内心还没有得到稳固之前,人们容易受外境的影响。

《佛子行》讲义和一些佛经中讲到,一地菩萨还会受环境的影响,到了八地就不会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我们虽然没有得地,内心也不稳固,但是通过闻思,到一定的时候,修行就会比较稳固了。比如说,某个人已经闻思了十年、八年,就不会受外境的干扰了,在此之前,都很容易受到外境的诱惑、干扰和影响。

“当喜安住静林间。”所以作为初学者,一定要喜欢安住在寂静的地方,比如寂静的森林当中。因为以前,印度和藏地的很多修行人,在没有死之前,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前往寂静的森林或山谷中闭关修行。

我们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比如在城市里面,或者到了一个特别不好的环境当中,内心就很受影响。所以作为凡夫人,我们要去一些寂静的地方修行。

关于这一点,在这里也要跟大家讲一下。如果刚刚学佛就去寂静处的话,是有一点危险的。包括有些人刚出家,还没有学戒律,也没有闻思,就开始弘扬佛法或者闭关,这样还是对自己有影响的。因为自己的境界还没有稳固,戒律也不懂,弘扬佛法时就很容易受外境影响,变得跟原来没有什么差别了。

现在有些人刚出家的时候很出名,媒体上都说“某某人出家了”,后来又说“她已经还俗了”,又说“不是还俗,是戴了假发,某个上师开许的……”,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实这对佛教的影响很不好,她的做法也不符合佛教的修行次第,而且她自己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没有闻思的修行是很危险的。明代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讲了很多出家人的情况。其中有一位性空法师,他刚刚出家,还没有好好地学律,就直接去寂静的地方修禅,后来因为着魔而死在了山里。有人问莲池大师这是为什么,大师说:“因为他只有信心,而没有智慧。”

拓展内容

《缁门崇行录》:“吴泗洲寺僧性空,弃应院,闭关尧封山,尝寄予所发誓愿,及禀告十方等语。予嘉叹希有。俄而魔着,遂癫狂以死。予甚悼焉。揆其繇,盖繇乍起信心,有信无慧故也。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参师访道,出一丛林,入一保社,乃至穷游遍历,曾不休息。得意之后,方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耳。何得才离火宅,便入死关。有过不知,有疑莫辨,求升而反堕。又奚怪其然哉?颇有初心学人,结茅深山,孤孑独君,自谓高致,虽未必魔癫,而亦顿失利益不少,明者试一思之。”


一般来讲,作为初学者,可能信心都是有的,不然不会出家。但光有一个信心,而没有开发智慧还是不行的。有了智慧,才会逐渐开悟;闻思修行坚固以后,才能进入佛教真正的境界和领域当中。

《毗奈耶经》中有一个公案,佛陀时代有两个比丘是增上慢者,一者持断见,一者持常见。他们刚出家就自己修行,后来觉得自己已经断除了烦恼,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但在临死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这样的境界和果位,就对佛法产生了邪见,认为:“佛说的是不对的,因为我们通过修行,以为自己已断除了烦恼,但是现在发现还没有断。”后来,他们就不断地堕入三恶趣当中。

其实并不是佛法不合理,而是有些人没有搞对闻思修行的次第。应该是先好好地听闻佛法、学习佛法,然后再去修行,这样是最好的。因此,选择寂静地修行虽然很重要,但一定要先闻思,然后再禅定、再修行,这个很重要。

另外,有些人虽然去闻思,但是不爱禅定,这也不合理。作为在家居士,光是口头上会说也不行的——什么都会说,什么都听过,但是从来没有在内心当中观过,这也不符合在家人的修行。

特别是出家人,这样做更是不合理的。现在有些出家人,整天只是听一点佛法,却从来不去修法,这种出家人真的非常可怕。因为你跟在家人的状况不同,出了家以后,你远离了很多束缚,如果还不去修寂灭的法,应该可以称为不伦不类的人了。

这并不是我说的,而是《大庄严论经》中讲的:“不乐寂定法,以舍寂定故,不名为比丘,亦不名白衣。”意思是说,有些人不喜欢寂灭的禅定法;因为他们已经舍弃了寂静的禅定法门,所以不叫出家人。这种人的心很散乱,从来不喜欢修禅定,整天看电视、凑热闹。

在末法时代,真的会有这样的出家人,对该喜欢的寂静地、禅定、闻思统统不喜欢,只是形式上穿着袈裟,内心却充满贪嗔痴;更严重的是,他们喜欢在家人的很多行为,比如各种各样引发散乱的因缘。

那这种人就“不名为比丘,亦不名白衣”——他不叫比丘,也不叫白衣;不是出家人,也不是在家人。那他是什么人呢?就像我刚才讲的一样,是不伦不类的人。

为什么不是在家人呢?因为他已经穿上了出家衣服。为什么不是出家人呢?因为他不喜欢寂静的禅定,不喜欢修行。因此佛经中讲,这种人不是在家人,也不是出家人。那是什么人呢?一般来讲,出家人和在家人可以涵括整个人类,而有些人可以说是“画中人”吧,可以这么讲。

因此,喜欢寂静的森林很重要。尤其是出家人,早上也会修行,晚上也会修行,至少也要念一些经。出家人有自己的功课和禅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来不喜欢禅定,那是非常不合理的。

“乃至四人掮吾身,伴随哭声未临前,吾当向往寂静处,身心胜伏愦闹敌。”那么,这样的禅定和修行什么时候开始呢?这里说,在四个人把你的尸体扛在肩上,到尸陀林去之前,就要开始。因为印度的传统是,人死了之后,被放在棺材或者布里面,由四个人扛着到尸陀林去,好像汉地也是由四个人扛着棺材走。

意思就是说,我们死的时候,会被四个人扛着到尸陀林去,旁边伴随着很多人伤心的哭闹声;在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走,最好自己到寂静的地方去,让身体和心远离散乱、愦闹的怨敌。也就是说,我们人活着时,到一定的时候,自己就要选择修行。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很多在家人,在没有死之前全部到寺院里面去出家。其实有时候,如果修行不好的话,出了家也不一定会修行很好。有些人在家的时候修行不好,经常感到特别烦,这种人出了家也不行,后来又想还俗,换来换去的。如果一个人修行比较好的话,在家也会修行很好。

从我个人来讲,虽然出家这么多年了,而且在学院主要培养出家僧才,但也没有特别想鼓励大家出家。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很多人出家的话,他们父母和孩子的生活,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所以,我们也不要求大家一定到寂静地方去。

其实,现在寂静地方的寺院也不像以前那样寂静了。我们学院算是寂静地方的寺院,也有很多修行人——有时候都感觉修行人有点太多了。现在城市里烦恼的人很多,他们就到寺院里去,寺院里面也就人山人海了。

汉地的寺院,基本上是初一、十五的时候人特别多;藏地的寺院,将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因为现在有很多高速公路,也有飞机场。这样的话,与其到这些寺院里面去,还不如待在家里,把门关上也许就会很寂静。

颂词的意思是说,人们最好在真正的无常到来之前就准备修行,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会死亡的;而且,这个死亡什么时候来到我们面前也非常难说,也许很快,也许还有一段时间。但很多人没有无常观,这是很可怕的。

总之,这里所谓的去往寂静处,主要是在修行、坐禅方面创造条件,大家应该有办法的。

下面讲,赞叹森林等寂静地方的生活。

戊六、赞叹林园静处:





林中净水花果丰,山窟岩石精舍多,
凉荫严饰垂树中,众多鸟兽翩起舞,
河之岸边花丛中,蜜蜂歌唱极美妙。





虽然这里赞叹寂静的地方,但是对现在人来说,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可能一天都坐不住。

“林中净水花果丰,山窟岩石精舍多,”以前,印度和藏地的很多修行人,一辈子都在山林里生活,特别快乐。他们喝的是澄净的泉水,吃的是丰富的花果,住的是山洞或用岩石造的精舍。汉地的很多修行人,是在山里搭茅棚。

“凉荫严饰垂树中,众多鸟兽翩起舞,”他们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呢?清凉的树叶、树花和树果庄严着垂枝的树木。他们的朋友是什么样呢?周围没有给他们找麻烦、制造痛苦的人,而是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它们翩翩起舞,姿态非常优美。总之,周围鸟语花香,环境特别好。

“河之岸边花丛中,蜜蜂歌唱极美妙。”在寂静山的河边,也有各种各样的鲜花,像乌钵罗花、莲花等。在花丛当中,蜜蜂边唱歌边吸收着花的营养。

这样说起来,好像山里的修行人吃的也很好,穿的也很好,住的也很好。但是我在想,这是用文字来赞叹古人的苦行生活,现在人如果住在这样的地方,也许一两天还可以,但不一定能坚持下去。因为到了晚上,灯也没有;住在山洞里面的话,又害怕得风湿病;白天的泉水声可能很好,但是晚上的鸟叫声和野兽声还是很可怕的。

所以对我们来讲,到山里修行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现在城市里面的很多人,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小时候,很多学生经常说:“不能穿得太好,不能吃得太好,不然档次太高就很难降下来,一旦降下来就会很痛苦。”

好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特别喜欢这样说。比如说,你原来开的是比较破的车,后来换了高档一点的车,如果现在又要你开不太好的车,你就会觉得特别难受;再比如,以前你住的是平房,后来住在高楼里面,如果现在又要换回平房,甚至换到条件更差的地方,你就会更加痛苦。

现在很多世间人,装修要越来越好,开的车要越来越好,路要越来越好,穿的也要越来越好……这样一个追求高档生活的世间人,到山洞等寂静的地方能适应吗?

我想,住在山洞里面是特别令人羡慕;但是仔细想一想,如果每天都吃糌粑粉、喝凉水,可能什么菜都没有,那怎么能受得了啊?有时候,我们听到前辈高僧大德的行为,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很了不起,但如果让我们现在也照做的话,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虽然寂静的地方很令人欢喜,是高僧大德们修行的地方;但是,我们这辈子还是住在自己的屋里好好地学习佛法,这样可能是最好的。

否则,你什么都放弃了,心想:“我要到寂静的山洞里去。”结果在山洞里连两三天都待不住,因为吃的也不行,穿的也不行,对周围的环境恐怕你一点都不习惯。这样的话,不如还是待在家里好好地修行,这应该是可以的。

像喜欢善法、利益众生,这些都是最好的修行,同样能得到在寂静地修行的功德。在汉地,唐代的时候翻译了一部《大乘四法经》,讲到具有四种法的是真菩萨。其中一种四法是什么呢?一是喜欢寂静的地方,二是喜欢独自安住,三是喜欢求善法,四是喜欢饶益众生。经中对于四种法还有广说,但我只记得这些。

拓展内容

《大乘四法经》:“天复请言。供养佛时应何所为。文殊答言。应以四事。一为萨婆若。二为度一切众生。三为不断三宝种。四为摄诸佛刹功德庄严。是为菩萨以四事故供养如来。天复请言。善哉尊者。菩萨于法常应不吝。如昔所为尸弃梵王及其眷属演四法门菩萨之道。愿为我等一切众会重宣此义。文殊师利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天子。菩萨摩诃萨应发四种增上意乐心。云何为四。谓摄一切众生心。成熟一切众生心。集一切善根心。觉悟一切佛法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山心。云何为四。谓于乞者无嗔嫌心。向恶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罗蜜常不舍心。所修众行皆究竟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转胜心。云何为四。谓持戒转胜。多闻转胜。大慈转胜。大悲转胜。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金刚不可坏心。云何为四。谓信乐不坏。依善知识不坏。修行不坏。求大乘不坏。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能染心。云何为四。谓烦恼不能染。名利不能染。下乘不能染。诸恶众生不能染。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上心。云何为四。谓所爱皆舍心。施已无悔心。不望果报心。回向菩提心。是为四。复次菩萨有四种能至顶法。云何为四。谓智慧。方便持正法。化众生。是为四。复次菩萨有四种助菩提道。云何为四。



所以,我们首先要喜欢寂静的环境。比如,你可以待在佛堂里,把门关上;或者,大家都在叽叽嚷嚷吵闹的时候,你可以去一个比较寂静的地方看书,这在城市里也是可以做到的。其次,如果在人群当中不太习惯的话,你可以独自休息一下,或者独自看书,独自修行。第三,我们要喜欢求善法。第四,我们要以所求的法去饶益有情。这样的话,你一样能得到真正独自修行的功德,这非常重要。


颂词背诵打卡



乃至自己之内心,尚未获得稳固前,

易受外境诱惑故,当喜安住静林间。

乃至四人掮吾身,伴随哭声未临前,

吾当向往寂静处,身心胜伏愦闹敌。

林中净水花果丰,山窟岩石精舍多,

凉荫严饰垂树中,众多鸟兽翩起舞,

河之岸边花丛中,蜜蜂歌唱极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