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09.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返回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09.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如何依止上师

一、究竟义
也即密宗之不共见解

1、教证

2、喻证

二、次第义

1、初学者应视师如人

2、依止前应如理观察

3、世法种种尚要观察
以世间学习、婚姻、经济合作例证观察重要性

4、佛法重大尤需观察
对上师的身份、传法资格等均需考察

5、依止后不言师过失

6、上师瑜伽视师如佛

7、再论依止前观察

8、再论不言上师过失

9、稳定依师修学佛法


展开分析

一、究竟义
也即密宗之不共见解

1、教证

►列经教

《大圆满心性休息》、《如意宝藏论》、《功德藏》、《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圆满前行》、《事师五十颂》

►陈主旨

视师如佛、如理如法依止,若违背上师教言,则堕金刚地狱

2、喻证

►密义如大海

►智慧如虚空

►悲心如江河

二、次第义

1、初学者应视师如人

►弟子非成就者根机

►上师境界良莠不一

►不依次第自他两害

2、依止前应如理观察

►世法种种尚要观察
以世间学习、婚姻、经济合作例证观察重要性

►佛法重大尤需观察
对上师的身份、传法资格等均需考察

3、依止后不言师过失

4、上师瑜伽视师如佛

►以经教明内涵

《大圆满前行》的清净发心,不仅视师如佛,视一切众生如佛

►不相应因详析

上师引导不当

上师显现不如法

弟子信心不足

弟子自生邪见

如何相应窍诀

从世间良善上师—逐渐增加信心—灌顶接法后密义相应

5、再论依止前观察

►佛陀教言可观察

►世法观察须借鉴

►如何观察依经教

具足法相之八一
末法时代具足全部法相之上师难遇,密续中说具足十功德的八分之一也可以依止。

智慧悲心为根本

自我证悟
避免以盲导盲

饶益他众

6、再论不言上师过失

►世法亦不言师过

►上师瑜伽令成就
随着闻思修的深入,当知如理依止上师与获得密义的界限,仅修上师瑜伽都可成就。

►对上师观功念恩

7、稳定依师修学佛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初学者应视师如人,在依止上师之前要详细观察

初学者盲目的视师如佛,一方面会使没有真正功德的上师产生增上慢,另一方面会使自己产生后悔心从而导致诽谤,进而舍弃,致使自他两害。此处,上师善巧以世间学习、婚姻、经济合作为例,说明依止上师之前详细观察的重要性。

 

2、依经论说明观察上师的标准

《妙臂请问经》中讲到,末法时代,很难找具有全部法相的上师,具有这些法相的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可以依止。

续部中讲,具有十个功德中的八分之一,也可以依止。

《集密意续》也说,上师如果出世间法方面功德非常超胜,即使在世间法方面稍微有一点过失,比如说人格不好、脾气不好,也可以依止。

在此大恩上师总摄了具格上师的两个根本法相:智慧和悲心。智慧即自我的证悟,悲心即利益他众。只要是具备这两者,就可以依止。

 

3、依止上师后,不要说过失

第一,即使如佛的信念暂时还生不起来,也应当把上师当做最好的老师来对待。从世间法的角度,说自己的老师不好,对这个老师带的学生(我),间接来说也都是不好的。

第二,经过系统闻思以后,我们会了解到视师如佛的深刻内涵,即如法依师与密义相应的界限,甚至只修上师相应法就可以获得成就。千万不要因为缺乏闻思,以愚痴心说上师过失,破坏未来修行的缘起。

第三,即便是因为未经观察即依止上师,后来发现了上师的过失(当然,这些所谓的“过失”大部分可能还是我们心不清净的错认,即使确实是上师的过失),也不要宣扬。一方面,上师对我们有法恩,佛法对我们的相续是有益无害的;另一方面,无垢光尊者也在《如意宝藏论》里面讲了,遇到没有智慧的上师是自己福报不够。

 

4、视师如佛

刚开始可把上师看成世间中一般的非常善良的一个上师来看待;然后,在上师面前依止了比如说十年八年,对上师越来越有信心,到接受密宗的灌顶和教授的时候,会确信上师跟佛是无二无别的,因为除了上师以外,谁也不会说出这种教言。最后,对上师真正的信心产生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师徒相应,也称为密义相应。

 

大恩上师在最后表达了对我们修行的期待:稳定依师、稳定修学。

希望道友们在依止上师、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退来退去,今天修一点这个法,依止这个,明天依止那个,这样的话,可能心特别地乱,随后也得不到结果。

 

难点:

1、依止上师后,发现了上师的过失,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因识果。

如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说,遇到无智慧的上师,是我们的福报不够所致。今生遇到不具格的上师,是自己往昔邪见、不如理依师等恶业的果报,罪障在己,不要妄责他人。

其次,要学会忏悔。

对往昔的罪业,我们唯有励励忏悔,使罪业果报不再增长广大,乃至完全清净。

再次,不要说过失。

智悲光尊者说过,如果依止后发现上师的过患,最好不说。如果说了,或者经常诽谤的话,对自己构成很大的罪过。前述因果可知,前世不如理依止导致今生遇到不具格上师,那么,今生如再造不如理依师的因,必然导致以后再遇不具德上师的果。

最后,要观清净心。

末法时代,具足全部法相的善知识是很难找到的,经论上讲,有这些法相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的,就可以依止。我们因福报不足,感生在此末法之世,就更要学会观清净心。一方面,所谓上师的过失可能完全是由于自己的心眼不净,另一方面,我们依止上师求的是出世间法,不是以世间功德来依止的。对自己有法恩的、弘扬如来教法的所有的高僧大德,我们要特别地敬仰,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弘法利生,我们不可能获得任何出世间的功德。


2、观清净心的重要性。

《大圆满前行》在讲发心时学过,发心分两种,一是显宗的发菩提心,一是密宗的发清净心。所谓的发清净心,就是将上师观为莲花生大士,金刚道友观为二十五大弟子为主的;或者上师观为阿弥陀佛,自己弟子、旁边的人全部观为菩萨。

视师如佛的究竟含义,就是了知上师与佛真正的无二无别。如果把上师当做普通人,以观察过失的心态找上师身上的毛病,就永远不可能与上师相应。希望道友们通过不断地闻思,真正明白与上师相应和最后获得密义的界限。上师瑜伽(就是上师相应法)是修行中最高的一种境界,上师瑜伽如成就,那么上师的身口意等全部功德,都会如满瓶倾泻一般流入自相续。在此境界中,不仅仅是上师是佛,包括我们现在世间的一切众生也都是佛。


本课教证

1.  参《华严经》云:“佛子于此住,教化诸众生,供养诸如来,思惟诸法性。所修智行愿,广大不可量,无量千万劫,称扬莫能尽!彼大勇猛者,所行无障碍,住此法堂中,我合掌敬礼。诸佛之长子,圣德慈氏尊,我今恭敬礼,唯愿悲矜我。”

按照密宗不共观点来解释的时候,真正的善知识的密义就像《华严经》里面讲的一样,像大海一样难以测度,他的智慧像虚空一样广阔无边,难以衡量……他的悲心犹如江河源源不断……可以用很多的比喻说明。

 

2.  如《大鼓经》中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意思是:作为上师,在佛教中,可以说他是一个代言人。释迦牟尼佛在相关经典当中也讲了,佛陀对阿难也说了,我涅槃之后,我显现为善知识,然后为你开示正道。

 

3.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当中也说了:比丘们啊,智者们呀,你们应该可以对我的教言再三观察,就像我们锤炼金子一样再三地观察,然后观察之后,你们如果觉得有道理,可以接受,但千万不要因为对我有恭敬心而接受。

意思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言都可以再三观察,更何况是我们对其他世间的所谓的上师,也实际上是一种老师,只不过这位老师他口里面传授的法非常珍贵,传授的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所以上师就跟佛一样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用上师为佛的这种层面来把世间一些规律打破,世间的规律打破了以后,最后的结果,恐怕不是真正佛教里面所讲到的结果。

 

4.  《妙臂请问经》里面说,佛教的显宗和密宗当中所讲到的具足所有法相的上师,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很难找到。如果实在找不到的话,那么有这些法相的一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的话,也可以依止他。比如说续部里面已经讲了十个功德的话,那么十个功德的八分之一,有的话,也可以依止。

意思是:上师的法相归根结底,实际就是以证悟来解脱自相续,以悲心来饶益他众。这两者是非常重要的。《集密意续》里面说过:上师如果出世间法方面功德非常超胜,即使在世间法方面稍微有一点过失,比如说人格不好、脾气不好,你也可以依止。


名词解释

依止

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上师

 西藏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世人轨范者之尊称。又作金刚上师。西藏人称为喇嘛。喇嘛,为藏语  bla-ma 之汉语音译,本为  bla(上)与  ma(人)之复合词,意指上德之人。相当于梵语  guru(古鲁、咕噜),意即师匠、师范,为古代印度人或一般修行者对其师之尊称。【《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米拉日巴

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罗扎,听从师父吩咐修房建舍,身体磨破而长肉疮,仍毫无怨言。【《菩提道次第摄颂浅释》索达吉堪布 讲释】

常啼菩萨

常啼菩萨,《般若经》中叫萨陀波伦,这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常啼,又作常悲。【《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常啼菩萨依止善知识时,不惜舍弃肉身,才得真正依止法缘善知识。【《菩提道次第摄颂浅释》索达吉堪布 讲释】

三门供养

自己心甘情愿地将身语意三门供养了上师,不再有任意支配身语意的权力,上师无论是让自己留住在他的身边,还是遣派到千里之遥的远方,或者冰天雪地寒冷的地带,艰难险阻、受苦受难的地方,食不果腹挨饿的地区等,无论如何,自己都要依教奉行,义无反顾地前往安住才是。【《山法宝鬘论》札嘎仁波切 著】

无始劫来,我们陷于轮回之中不能出离,就是因为强烈执持于“我”,现在誓将身语意三门恭敬奉献三宝,能有力地驱除我执,令三毒烦恼无所依附,障缘无从生起,自己能顺利地发起菩提心。以身语意三门供养上师三宝,也就是彻底的皈依。【《入菩萨行广释》 索达吉堪布 讲著】

智悲光尊者

智悲光尊者,又名无畏洲。他在6岁求学时,上师为他取名“智悲光”;十几岁开取伏藏之后,又得到“无畏洲”这一称号 。他也是藏传佛教中极了不起的传承上师。他对佛教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龙钦心滴”这一法门。【《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无上瑜伽

无上瑜伽部的玛哈、阿努、阿底三乘大法,则是佛陀以法身方式在自现清净刹土对五方佛宣说的。【《藏密问答录》索达吉堪布 著】

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我们应该这样想:其实,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所有这些恩重如山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奉行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糊里糊涂地步入了歧途,就像盲人遗留在荒野中一样,这些众生实在可怜!再进一步观想:我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远离各自业感的一切痛苦和习气,获得遍知佛陀果位。【《大圆满前行》 华智仁波切著】

清净心之发心(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要求将上师、道友、道场、时间以及所听之法全部观为清净。华智仁波切还说:“我们务必明确的是,之所以这样观想,是因为这些原本就是这般清净的,并不是本不清净而观成清净。”这样观想只是远离执为不净的颠倒分别念,还原一切万法清净、光明的本来面目而已。【《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莲花生大士

兹恭证说,莲花生大士亦与诸佛菩萨无别,伏藏大师尔金林巴在《莲花生大士略传》中云:“极乐世界无量光,系舟怙主观世音,达那郭夏莲花生,外形虽显三身相,实则无二各无别。”又云:“法性界中普贤佛,密严刹土金刚持,菩提伽耶释迦佛,实吾莲师而自成。”【《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 索达吉堪布 著】

资粮道

我们为了使一切父母众生得到究竟安乐而愿自己获得佛陀一样的能力,即发誓成佛,这个决心称为“愿菩提心”。从发起这种决心的那一刹那开始,自己就已进入了大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中的资粮道,称为资粮道菩萨了。【《胜利道歌浅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加行道

什么时候算是进入加行道呢?证悟的时候,从见解的角度而言,就已经进入了加行道。加行道包括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慧灯之光》慈诚罗珠堪布著】

见道

见道,是真实的证悟。登地菩萨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突变——有执著、有漏的意识,转化为无漏、无执的智慧。内心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所有后天学到的各种因邪见而产生的执著、见解等遍计烦恼已经断除。已经明显地体会到一切法的本性法界,从此不会有任何邪见与能够导致轮回的执著和烦恼……在见道以后,显宗、密宗便成为一体,再没有显密之分。修学显宗见道的时候,也就等于证悟了密宗的见道。【《慧灯之光》慈诚罗珠堪布著】

灌顶

灌顶就是一个高层次的授戒。比如授比丘戒、比丘尼戒时有一个仪轨,授菩萨戒时也有一个仪轨,同样,授灌顶时还是有仪轨。更确切地说,受灌顶就是受密乘戒。如我们去受大幻化网灌顶,幻化网有五条根本戒、十条支分戒,我们首先要看能否做到这些戒律的要求。如果目前能够做到,就去接受这个灌顶;如果根本无法做到,就不能去受,否则灌顶后会犯戒的。凡是灌顶都是授密乘戒,只是戒条各不一样,有多有少。【《慧灯之光》慈诚罗珠堪布著】

续部

密宗经典。共有四部:即事续、行续、瑜珈续、无上瑜珈续。【《藏传佛教辞典》V1.1】

饶益

给人丰饶的利益。【《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摄受

所谓“摄受”,“摄”即取,将有情当成自己的亲人,叫摄受。【《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是孟加拉国人,他是当时印度东方一位非常有名的国王的二王子。据相关历史记载,当时王宫所居城市,人口有一亿之多。他从三岁到二十九岁之间,依止了许多上师,学习并精通内外道共同学问,对显密教法也很通达。在二十九岁那一年,他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修心利刃轮》讲记 索达吉堪布 讲著】


发心师兄:定解B22/定解 B30/定解 B23

审核师兄:定解B30/定解B2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