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返回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5-30

第一百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加行,共同加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能够修行不共加行的法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共同加行没有修好的话,修持皈依、修持发菩提心、修持这个金刚萨垛或者修持曼扎等等,都不一定成为解脱的因缘,因为我们耽著轮回的心,以耽著轮回的心来修这些法都会变成轮回世间八法的因缘。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把共同加行修好了之后,不共加行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正确的修行,可以到达真实的圆满状态。

不共加行也分了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垛修法,还有供曼扎的修法、上师瑜珈的修法。现在我们学的是发菩提修法。

发菩提心的修法可以说是整个大乘道的基础,也是大乘道的核心,究竟来讲菩提心也是属于大乘的果,所以说菩提心是始终贯穿了所有的正法。既然贯穿了所有的正法,小乘道当中有菩提心吗?小乘道当中也有菩提心的力量,也就是说小乘道的修法来源于佛陀,佛陀是菩提心圆满的觉悟者,如果没有佛陀这样觉悟者也没有人能够真实的宣讲小乘的觉悟之道。所以说其实在小乘道之中也是有菩提心的成份的,只不过小乘行者自己本身不修持圆满的菩提心。

大乘道,我们立志于成佛的大乘修行者就应该以菩提心为基础。为什么以菩提心为基础呢?因为如果没有菩提心就进不了大乘,一个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是找不到的。那如果不是菩萨也没办法通过菩萨的修行到达真实的佛的觉悟。因为菩萨是佛的因的缘故,十地菩萨作为因就会产生佛陀的果位,十地菩萨的前面是九地乃至于初地,乃至于加行道、资粮道乃至于最早的时候发起菩提心,所以我们要进入大乘道菩提心是基础。然后进入大乘道之后菩提心是它的本体,什么本体?就是所有大乘的本体包括在菩提心当中。下面我们讲分类的时候也可以分析。

菩提心也是果,因为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也是觉悟的心。究竟的觉悟其实就是觉悟的心、觉悟的智慧,也叫菩提心,所以果也是它。既然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菩提心作为所有大乘人所修行的核心,如果没有生起来的话一定要尽一切的努力在我们相续当中引发菩提心。

菩提心并不是修仪轨之前念的三遍偈颂:“我今天念了三遍偈颂我就发了菩提心了,然后马上就可以进入正行了。”是不是这样三遍就是菩提心呢?其实所谓三遍的菩提心应该是在早期的时候我们通过一切努力,然后在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之后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念三遍来提醒自己——现在我要安住在菩提心的状态当中,而不是说我根本不串习、不把菩提心一个必须要修的一种正行的修法,只是把它单纯的当成一个加行,这样的话当然就不行。

如果内心当中没有生起菩提心的话,那在没有生起菩提心的情况之下,我们内心当中到底是什么心呢?现在我所生的心到底是什么心?如果菩提心没生起来的话,我们内心当中的心有可能就是自我解脱的心,依靠这个做主宰驱动一切的修行,有可能我的心还是耽著世间八法的心在做主宰。

所以说,不是说我念了十万遍了,或者我念了三遍了,仪轨应该是菩提心摄持的。当然如果不严格、不是很认真来讲的确也算是发了菩提心了,但是菩提心要来自于从内心当中生起来,完完全全要在菩提的基础上来修持这些法,这些法就百分之百的被菩提心所摄持。如果只是想一想、观一观,我们的起心动念还没有被菩提心影响,我们起心动念还没有变成菩提心的话,前面我们分析的,如果没有变成菩提心,那么到底谁在主宰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果说菩提心没有生起来,那主宰我们的心还是以前的那些自私自利的心,它还是在当国王,它还是在主宰我们一切的起心动念。这样的话我所修的法其实还是被自私自利的心所引导,所以说没办法成为真实的大乘。

我们分析这些原因,其实就是我们要很认真的对待菩提心的修法,如果没有生起来之前一定要当成一个正行来修,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修这个法。因为只有它生起来了,你的所有的修法才会变成大乘。如果它没有生起来的话有可能是相似的大乘,或者也许是部分的大乘,或者在靠近大乘,或者是一个伪装的大乘,是打引号的大乘。这样的话就不是真实的能够得到佛果的所谓的大乘。所以,发殊胜菩提心的修法在很多大德的引导当中,如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也是再再的强调,对菩提心的修法要当正行来看待。所以虽然它出现在加行当中,但是其实它的本体是非常广的,下面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分类的时候就知道它本体特别地广。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文学习,第二个科判是发殊胜菩提心。前面四无量心的教授已经学完了,不单单要学,还要修,真实要去生起慈悲喜舍那种状态,要让我们心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然后再生起菩提心。

有的时候我们说为什么我修的法不得力?为什么我发了菩提心没办法调伏?为什么我的自私自利心还那么严重?其实就是没有生起这里面所讲的状态。这个状态不是让我们学了就可以的,这个状态是要生起来的,就是我的心要变成这种状态。要变成这种状态就必须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不断的观修不断的发愿、回向,乃至于我们修上师瑜珈的时候,我祈祷上师、我呼唤上师的时候,我祈祷诸佛的时候也是加持我生起很清净的、像纯金一样真实的大乘的菩提心。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一旦内心当中生起这种觉受,一旦生起这种感觉,找到状态之后,我们的心中就是没有自我的位置的,自私自利心的位置就没有了,已经被菩提心替代了,以前是它来当国王,现在被推翻了,推翻之后把它流放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在我的心中就是菩提心在当国王。如果我的心中菩提心在当国王,那所有的这些都是围绕菩提心,都是真实的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的。我们修行安住这种状态之后一定是没有粗大的烦恼的,没有我们现在担忧的事情,根本找不到。所以我们要认真去修,当然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的话一定可以在心中生起来的。

一个方面来讲世俗谛的心是有为法,你给它什么因缘它就朝什么方面去发展。所以说如果给它菩提心的因缘,它逐渐逐渐就会朝菩提心生起的方面去发展,世俗谛的缘起就是这样的。如果是胜义谛的缘起,我们的如来藏、佛性上面就有这个,在佛性上自带了真实的无伪的最殊胜菩提心的功能。所以说我现在修菩提心,我通过分别心去修菩提心其实也是和内在的最圆满的觉悟心菩提心相应的。所以说从两个侧面来分析观察的时候,只要我们愿意修一定修得成,最究竟修得成的根据就是我们佛性当中有这个成份,佛性当中除了智慧除了这些能力之外还有一个成分就叫大悲,大悲其实就是菩提心。

所以在我们佛性当中有,为什么修不成?一定修得成。现在只不过通过这样那样的障碍把它障蔽住而已,只要给它因缘肯定可以修得成的。就怕我们没有引起重视,对菩提心的修法觉得是前行而轻视,如果这样的话当然就修不成了。虽然你自带菩提心的功能,但是不去开发它的话也没办法。比如说我家里面,我的房子下面有个大金矿,它就一直在这儿,但是你不去挖它,它永远在地下,它永远躺在下面没办法被你所用。但如果你去挖,大金矿不管是十米、二十米、五十米反正它就在这,只要你去挖掘它就一定可以显发的。

所以,我们的佛性当中就有这个东西,一直存在的,但是你不去动它它就也是只是存在而已,它没办法被我所用。但是如果你去修就通过这些世俗的修法去修,它这个功能自己也是不断的在往外散的。所以只要我们通过外在的修行,和配以内在的佛性一定可以可以生起来的原因最主要的根据就是这个。所以只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不会太沮丧,说我肯定生不起菩提心,我的自私自利心绝对是太稳固、绝对是没办法摧毁的。我们也不要这样想,只要给它因缘一定可以的。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分二:一、发心之分类;二、正式发心。

戊一、发心之分类: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是发心的分类。菩提心有很多种分类,了解分类第一个有助于我们在宏观方面有这样一种认识:菩提心分很多种,有很多种层次,有很多个阶段,所以我的心里有个准备,发菩提心有这么多阶段。

知道这个之后有什么必要?对照当前我走到什么位置了,就相当于这是个地图一样,首先给你一个地图,指点出来一、二、三、四、五,然后最终的目的地要经过什么什么。比如,有的时候我们去公园里面说我所在的位置就在这儿,然后要去哪个地方就以这个为参照,然后慢慢走去就是了,按照地图的指引我们就可以逐渐的到达,心里有数的话还是好一点,虽然没有走过但是心里有数大概到达什么位置、什么地方。所以讲这个分类也有必要,我们就可以知道我必须要一步、二步这样修上去,现在我达到这个状态还不够,还必须要努力,是这样的意思。

从心力的角度来分,有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三种。

这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经常听到、经常看到的三种发心,是从心力的角度,从心力的强弱、心力的大小来区分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虽然心力有强有弱,但是都是真正的菩提心,三种都是真正的菩提心。我们不要认为是不是国王的发心就是自私自利?这个不是,国王的发心也是菩提心,只不过这个菩提心的心力较弱而已,心力较弱不能把它打到自私自利心当中去,对不对?心力较弱也是一个心力较弱的菩提心,它是真实的菩提心。

我们生起了国王一样的菩提心也是菩提心,牧童的发心也是菩提心,所以说这个是菩提心的分类。有些时候我们学的时候这个国王的心是不是自私自利的心?是不是不能发这个心?也不是,它是发菩提心的分类,它没有把它放在一个相似的心,也没有把它放在假装的心,没有把它放在自私自利的心,它是放在菩提心的的范围当中。

首先我们来介绍国王的发心。

国王们首先要摧伏一切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先自己登上王位,再维护属下臣民。

首先讲国王。国王做什么事业呢?国王做的事业是首先摧毁敌方,把他的怨敌摧毁了,然后得到了自方拥戴之后自己登上王位。因为自己顺缘具足违缘遣除了,有了这个王位,有了这样权力之后这个时候他就可以维护属下的臣民,给臣民做很多很多好事情。

我要给人们做事情,我要让我的臣民过得好,首先我要大权在手,自己首先得到绝对权利,有了绝对权之后我就可以用这个权利去帮助手下的人,这就国王自己的事业。

同样,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如国王的发心,他的目的还是度化众生,只不过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他是想如果我不成佛我就度化不了众生,所以我要先成佛,如果成佛之后我就有完全的能力、圆满的利他的能力可以帮助有情。所以这个时候为了度化众生他发誓我先成佛。

你看这个里面所讲到的心还是为了利他的,他的核心还是利他的。虽然我先成佛,但是先成佛是为什么先成佛?还是为了利他我先成佛的。这个完全符合菩提心的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标准,这个不是自私自利的心。我们想:你看你自己都先成佛了是不是自私自利?这个不是,我先成佛是为了什么先成佛?我是为了度化众生我先成佛的。只要符合于度化众生这个标准而成佛的它一定是菩提心的范围。所以他自己首先希求获得佛果,然后再把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之为国王的发心。

《广论》当中用一个例子来讲发菩提心。比如一家人都很饥饿,但是只有一碗饭,只够一个人吃的量,但是有一对夫妻然后还有好几个小孩。就这一碗饭怎么办?怎么分?如果把这一碗饭这一个人的量平均分下去,大家都是差不多要饿死,因为本来只有一个人的量,你再把一个人的量分成若干份,那每个人吃一点点。看起来好像是平等的,但是最终大家都活不成。

这个时候这个父亲他就很勇悍的、很勇敢的他一个人把饭吃完,他把饭吃完之后马上出去找吃的。所以说你看他是不是很自私?他是把一家人的饭一个人吃了,看起来好像是很自私,但是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动机是我吃饱了,因为我是一家之主而且最有力量的一个,如果我吃饱了我就去给其他的家人找东西吃,就有很大的成功率,找到更多之后大家都能够养活。

所以说国王发心也类似于这种,我先成佛,看起来这么多众生你都不管了吗难道说?我要管他们,但是现在我要首先得到能力之后长期的帮助他们。有的时候我们就讲其实他还是为了利他,他虽然一个人把全家的饭都吃完了,但是他的发心是什么呢?他发心就是为了给全家人找到更多的更多的饮食,他绝对不是自私自利,他绝对是为了他们然后自己一个人把它吃了,也许冒着那种恶名的危险吃掉了。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他的心的确是贤善的,而且最后他也成功了找到了饭食,找到之后也是把全家人安置在安乐的境界当中。这个叫国王的发心。

第二个如舟子一样的发心。

所谓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们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的船客同时趋向江河彼岸。

如舟子、如船夫一样的发心,船夫自己和船客在一条船上面,我要把这些船客渡到彼岸,我和他们同时走,一条船同时到达,同时出发同时到达。这就是船夫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船夫的例子。通过这个船夫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做如舟子之发心。

同样的道理,我发心,我和一切众生同时成佛、一起成佛。像这样就没有先后的,没有先后我和一切众生一起成佛,他就发了这样的心。那发了这样心就犹如舟子一样发心,这是第二种。当然这个发心心力要强大一些,他没有说我先成佛,然后再来帮助众生,他在发心的时候就说我和众生一起成佛,就是没有先后一起成佛是这种情况。

下面讲第三类,一般来讲共称是最殊胜的发心。共称最殊胜的发心是如牧童一样的发心。

牧童们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兽的侵害而将它们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

如果牧童走在羊群的前面,羊走丢了看不到,狼把最后的羊调走了也看不到,也没办法发现问题,这样就有可能让牛羊受损失。但是如果他走在最后驱赶羊群走,可以看到羊行走的方向、方式,有没有走丢,有没有受伤,有没有豺狼等等,这方面很多很多的情况都看得到。所以,跟随羊群而行走在后面,羊群走在前面,他自己随后而行这就是牧童。

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以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

犹如牧童的发心,他的心力很强大,他就想一切众生先成佛,通过我的努力要把所有的众生都安置于佛地,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之后,我最后再成佛,这叫做牧童的发心。

其中如国王之发心也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下等;

国王的发心又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广大欲乐首先想自己先成佛,然后自己成佛之后,再把众生安置在佛地,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心力三种当中属于下等的。

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就像至尊弥勒菩萨的发心;

中间这个称之为殊胜智慧,它的名称也叫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因为他发心强盛,智慧也是跟随他的发心获得更殊胜的智慧,所以这种心力是属于中等的。举例子就像至尊弥勒菩萨一样,弥勒菩萨就发的这种心。

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就像至尊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

最后一种叫无与伦比的发心,这种发心心力最强大。发这种心的人具有很强大的心力,这种例子就像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就发的这种心。还有我们比较熟知的地藏菩萨,他的心力也是这样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像这样的心就是很强大。

三种发心是三种不同的心力,都是菩提心。一方面来讲的话,针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安立。所以,现在我们观察分析之后,到底我们是选哪一种?“当然我选最好的了。”那也不一定。因为虽然牧童的发心心力最大,但是如果当前的我发不起,没有这个感觉,我觉得这个心就发不了,如果让我发一个牧童的心,我绝对做不到;如果为了度化众生,我先成佛,这个我可以。那么其实在这个阶段对我来讲,国王的发心是最适合的,所以,也不要不好意思。反正当前来讲,这个心我就能发起来,然后让我发牧童的心,让我去发舟子的心,根本就修不下去,我发不了,这样就不行,可能干脆就放弃了。

这三种心针对不同的情况,如果大家讨论你发的哪种心?那我就说我发的国王的心。国王的心怎么样?其实来讲对我很适合的。如果有道友能够发起牧童的心,非常的随喜也可以,要是能发起舟子的心,也很好。但是这个国王的心,目前来讲对我比较适合的。这里面只说了三种心力的强弱,并不是贬低——你发国王的心不对,不好啊,不是这样的。毕竟众生修行的根基,还有福德深厚与否,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像这样的话我们可以选择,跟随自己的情况做选择,也许这个对自己来讲是最快的,对我当前来讲应该是最好、最适合的,因为我能发起来,很相应。我发国王的发心,特别能相应,每天为了这个目标真实的精进,这个就是对的。这三种发心,在《三戒论》和上师讲记当中都讲过。

因为发心强弱的关系,如果是国王的发心,他的心力弱,所以,他成佛的时间是三十三个无数劫,需要三十三个无数劫成佛;然后舟子的发心,他心力中等,成佛的速度就提前了,七个无数劫就成佛了;然后文殊菩萨的无与伦比牧童的发心,他心力最强大,所以,三个无数劫可以成佛。

看起来的话,牧童的发心是不现实的发心。你怎么可能所有众生成佛了,你才成佛?对不对,好像不现实。但是真正来讲的话,如果从不现实的侧面来讲,三个都不现实,三种情况都不可能出现的。

为什么不可能出现?我先成佛再度尽众生难道不行吗?佛经当中讲众生度不尽的,如果众生度不尽,你当初发的这个愿也是没办法落实的,因为众生永远度不尽。但是这个时候并不是考虑众生是不是度得尽,你这个愿到底现不现实等等,是说你的心力越强大,你修的菩萨道就越快。越是不考虑自己的,越是把众生放在最首位的,越是心力强大的,在修道的时候障碍消的越快,他的福德积累得越迅速、越迅猛。所以,这三种发心在时间上面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还有一种情况,不管国王发心也好,还是舟子发心也好,其实从最初的阶段是这样的,会不会我现在发国王的心,我修了三无数劫还是这个心没变化?我都修一个无数劫了,我都登初地了,我的心还是国王的发心吗?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当你随着菩提心的深入,你的心就会自动调整,你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殊胜。因为随着你的菩提心的修行,你对菩提心的理解,你的障碍也清净了,心力也提升了,以前发不起的牧童的心可以发起来了。

所以,最初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当我们不断修下去的时候,心力会越来越清净,心力会越来越强大,所以,可能最后会自动调整全部都归为一,就是牧童的发心,不管怎么样这个心态一定可以慢慢逐渐生起来的。还有三十三劫、七劫、三个无数劫,这种时间是不是决定的?不决定。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会变,我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走的很慢,我的汽车启动了,启动的时候可能是五公里、十公里的时速,但是是永远这个速度吗?可以提速的,提速之后,后面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了。

所以,我们修菩萨道的时候也是一样,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很慢,我的心也发不起来,心也不清净,或者说这个时候很多障碍要遣除,福德不够深厚,这个时候修得慢。有些大德们,所谓的三十三个无数劫,所谓的七个无数劫,所谓的三个无数劫,这个速度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是从起步的速度算的。

如果你一直按照这个起步的速度匀速修下去,三十三个无数劫,但是可能吗?可能是匀速吗?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因为菩提心的修行只会越来越殊胜,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不可能永远是匀速,永远是我起步的这个速度。所以,很多时候说三个无数劫是不可能的,讲是讲需要三个无数劫,但是基本上没有一个菩萨是经过三个无数劫才成佛的因为三个无数劫是从起步的时间算,从起步的时候开始真实的发起菩提心,算这个速度的,如果你按照这个速度算下去就需要三个无数劫。但是你往后修,速度是越来越迅速的,因为你的资粮越来越多了,你的障碍越来越少了,你的心力越来越强盛了。

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很费劲,一百个劫积累的善根,后来的时候一个刹那就圆满了。这个速度越来越迅速的,所以,没有一个菩萨是真正经过三个无数劫成佛的,但是他如果要示现是他的示现。但真正来讲,不可能,因为算时间的时候是按照他起步的速度算的,起步当然慢。

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始修发菩提心,这个时候很多障碍,三天两头就生起自私自利的心,又开始怎么样,要不然就修一段时间,又需要忏悔一个什么罪业,又把你的时间花在忏罪上面去了,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大的进步。但是随着你往后修,你自己的障碍越来越少,需要忏悔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你所有的力量全部用在前进的方向,你“修车”这方面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你的车的性能越来越好了,不需要再停止下来了,就一直往前走,所以,这个时候速度就越来越快了。因此说,不管怎么样,三种发心都是从心力的强弱来进行安立的,如果我们能够发牧童心就发牧童的心,如果发不了牧童心就发舟子心,舟子心发不了就发国王心。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找到一个趋入点,否则,低的发心不愿意,不想发,这个太低了,高的发心又发不起来,这个时候就在门口观望浪费了时间。所以,我能够找到适合的,我就马上进入开始修,不管是国王心也好,什么心也好都可以,只要修下去逐渐就会转变,心力就会转变的。这是心力强弱的侧面讲的。

下面从地道而分:

如果依地道的界限来分,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称为胜解行发心;

通过地道,地道就是从五道到十地,地就是十地,道就是五道。如果通过五道十地的界限来分,则有四种。但这里面主要是从五道的侧面来讲的。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是凡夫地,凡夫的资粮道,凡夫的加行道。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称为胜解行,胜解行就是在串习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这个时候就是主要是胜解,为什么叫胜解行发心?因为这个时候的发心主要是胜解,主要我是对菩提心的本身产生一个很殊胜的定解,安住在这个定解的状态去发心的,所以这个叫胜解行。胜解行简别什么?就是简别后面的,因为胜解行主要是通过胜解、通过定解来修的,因为胜义菩提心还没有现前,主要是通过胜解的方式来发心。

一地至七地叫做清净意乐发心;

这是菩萨地,一地以上是属于大乘菩萨地。大乘菩萨地一地到七地叫清净意乐为什么叫清净意乐呢?因为到初地之后就证悟了圣地,自私自利的心没有了,所以,这个时候因为证悟了圣地的缘故,出定位有很清净的增上的世俗菩提心,入定位有胜义菩提心。所以,一地到七地的菩萨叫清净意乐,他的意乐非常的清净,因为没有凡夫人的这些粗重的烦恼、障碍了,没有很粗重的我爱执障碍了,所以他叫清净意乐。他的心很清净,他因为有证悟法义智慧的缘故,而且他的菩提心本身也非常清净。所以,叫清净意乐发心。

然后是第三个阶段:

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叫做异熟发心;

三清净地的清净和清净意乐的清净都是清净,有差别吗?有差别一到七地的清净意乐,主要是远离凡夫,远离了我爱执,从这个侧面来讲,叫做清净意乐;而三清净地的意乐,他没有烦恼障,烦恼障断尽了,这个叫清净地,完全没有烦恼障了。

因为有烦恼障就不清净,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一到七地以下都是属于不清净,因为烦恼障的种子还没有断尽,相续当中虽然烦恼不现行了,一地以上粗重的烦恼像贪嗔痴很强的烦恼不会现行。但是不现行,它的种子还在,烦恼障的种子还有,还没灭尽。所以,一地到七地,也属于这个不清净地,从这个方面来讲。而三清净地从七地末尾,从七地的最后一刹那,这个时候所有烦恼障的种子断尽了,八地开始就没有烦恼障种子了,现行也不现行了,种子也灭尽了,所以很清净,这就是三清净地。相续当中只剩所知障,但是让他不清净的主要是烦恼障的种子,所以,八九十是属于三清净地。

三清净地叫做异熟发心。什么叫异熟呢?异熟就是一个业成熟了,成熟了之后叫异熟,就异时成熟,他的业因已经变成业果了,这个叫异熟。如果已经熟了就没办法阻挡,他不需要再勤作也会成熟的,这个叫异熟。所以,为什么叫异熟发心呢?因为到了三清净地之后,他相续当中的菩提心不需要勤作,完全不勤作也可以成佛。

《入中论》的注释当中也讲过:如果造了一艘很大的海船,以前的造船厂和现在不一样,以前造船厂可能需要从陆地、河道慢慢拖到大海,然后在这之前的速度很慢很慢,船在陆地上慢慢挪,速度特别慢。但是一旦进入大海了,船的帆一挂起来之后,它借助风力而行,你不用去划,它自己无勤就走了,大概是这个比喻。

所以,三清净地不需要勤做,他也决定会成佛,因为他所有的条件都已经达到任运的状态了,不勤作也成佛。八地为什么叫不动地、不退地?有些解释说:“七地以下还会退,八地就不退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不退的意思是说我不勤作也会成佛,我不动不勤作也确定会成佛的,所以这叫做不动,这是八地的特点。八地都可以了,九地十地肯定是更可以的。所以,像这样是属于异熟发心,已经很清净了。

佛地为断障发心。

当然佛地的发心是不是还要说:“我要成佛。”这种没有了,佛地的断障发心,这种所谓的发心已经到达果位了,已没有障碍的这种状态取名叫发心。我们不能想:佛陀是不是每天还在发心,我要度化众生怎么怎么样。不会的,佛在因地所有的菩提心已经修圆满,所以没有任何障碍。

也就是说十地以前都有障碍,所以不能叫断障发心。如果你还有一分障碍,就会有一分无明;有一分无明,他的智慧就不会圆满。所以说,所有的障碍断掉,那就所有智慧获得,所有功德获得。从这个方面来讲,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当中讲,断障和获功德和他的事业是平等的,是平齐的,如果你断完所有的障碍了,就会获得所有的证悟,断证和事业是平等的。所有的障碍断尽了,一定会证悟所有的智慧,所有的功德证悟了,他一定会做圆满的事业;如果障碍没有断尽,你的证悟不圆满,证悟不圆满,你事业不究竟。所以,这就是平等的一种状况。

为什么叫断障发心?断障发心怎么能够体现佛的功德呢?完全体现了。因为十地以前都有障碍,刚刚我们讲了,凡夫当然自不必说了,烦恼障所知障圆满的、齐全的,是一点没断的;然后一地到七地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到七地末尾断尽,所知障断一分,就是断一地到七地的所知障,这个时候他断了一部分障碍,还剩下一些障碍没断;八九十三清净地,他还剩下所知障没断,到十地末尾金刚喻定结束的时候,然后第二刹那成佛。所以,障碍一断,马上就第二刹那成佛。

所以你看,障碍一断尽之后,所有的功德、所有的证悟就圆满了。所以,佛陀成为遍智,十地菩萨为什么不能成遍智?他为什么不能遍智一切?就是因为他相续当中还有障碍没断,还有障碍没断,就还有一些东西了知不了,就障碍遮障了,还有所知障。

所知障一断尽,一切所知全部现前,所有所知现前了就称为一切遍智,遍知一切所知法,这个叫所知障。所知障不是说:“学了好多啊,所知太多了,障碍了。”不是这样的,要不然佛陀成为所知障最重的一个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谓的所知障就是对所知万法了知不了,对一切万法所知万法的本性无法全部了知,这个障碍叫所知障。所知障一断尽了,然后他就成为遍智了,所以这个方面就叫做断障发心。这个是从道来讲,如果从地来讲的话,就是十地侧面来讲的话,当然这里面胜解行发心属于地前的,不能算,佛地是属于地后的,从十地的侧面来讲也不能算。

所以说地的范围要窄一点,道的范围要广一点,道是五道,地只是中间的一到十地叫地,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用五道来说地道的界限就比较完整一点。

这是从地道的界限区分的,下面再从发心的本体来分。

如果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

我们为什么说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本体呢?因为我们现在所有大乘所修行的法,要不然就是世俗菩提心,要不然就是胜义菩提心,就是这两种可以包括完了。

其中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这一细化就对整个大乘的修行了然于胸了。

世俗菩提心分两种,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发愿,发誓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个方面就是一种愿菩提心,我愿、我想要,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我发誓要成佛的心就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什么呢?行菩提心就是六度,布施、持戒等等六度,就是所有为了成佛的行为,所有为了成佛的所做的修行,这个方面叫做行菩提心。

如《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比如说一般的人也尽了知,完全了知欲行和正行的差别,有想要去和正在去的差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通过这个比喻有智慧的人他也能够了知愿心和行心的次第的差别。

下面再解释一下:

就拿一人去拉萨来说,

因为以前去朝拉萨,就是走路步行去的,现在不管坐车、坐飞机也是有欲行和正行。

首先他心里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

首先他听说朝拉萨觉沃佛像,或者拉萨有很多很多圣地,有莲花生大士的圣地,很多圣地应该去朝拜一下,他就生起了我要去朝拜的想法。这个叫欲行,我想要去。

同样,最初心里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相当于“欲行”,这就叫做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就是我现在发愿,其实我还没有真正的去利益众生,还没有这个能力,还没有获得佛果,但是我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利益一切所有众生的缘故,我要发誓成佛。我想要为了这个目标我要成佛,这个叫欲行,这个叫做愿菩提心,主要侧重于发愿主要是愿的成份比较重一点。

要去拉萨的人,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拉萨途中所需要的口粮、驴马等以后就正式启程上路。

这个人想要去拉萨就开始做准备了,做准备之后如果说走路去他要准备很多口粮,如果要骑马去或者怎么样,或者驴马拖行李等等,反正把所有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开始正式朝着拉萨迈出第一步,从这儿开始就有了行菩提心了。因为我要朝这个目标前行,所以我开始走了,真实开始动身了,已经起程上路了这个叫正行,正在行进。

同样,为了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这解释的非常清楚,也好懂。所以我发了誓之后,比如说今天发誓了,发完誓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利益众生怎么办呢?佛告诉我如果要利益众生的话必须要修布施、持戒等六度,我就开始修布施。我现在看一下我身边有什么东西可以布施的,然后就找一个东西,这个就是我修菩提道的第一步,我把这个东西布施出去,我是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然后把这个东西布施出去,然后以后持续性的修,持续性的串习,修布施,为了成佛修持戒,然后为了成佛修安忍,为了成佛修精进、修静虑、修智慧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只要以菩提心摄持,都可以成为利益众生的行菩提心。

所以说我现在做的布施的的确确是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不是老是坐在那想,我真正开始为了实践目标开始行动了,这个方面就叫做行菩提心。但是行菩提心也有走第一步和走最后一步的差别,但是都是行走,这个方面有差别。所以我们修行行菩提心也是,刚开始的时候修的第一步行菩提心和最后圆满行菩提心也是有差别,但是中间都叫做行菩提心。

前面讲的,去拉萨准备这些口粮、驴马正式起程,现在也是一样的,你坐火车、坐飞机或者开车都可以,反正只要开始正式起程上路都叫做正行。现在很多道友说:“只有愿心没有行心”,没有的只要我今天听课,我真是为了成佛,为了成佛我来听课,就是行菩提心,就已经是行菩提心了。

只不过行菩提心的深度,要关系到你的愿菩提心是不是很纯,是不是很清净,你的心力大小,这个方面有差别。如果你心力很强盛、很清净,像这样你的行菩提心的力量,积累资粮的的速度那就很快了。但是这个方面不管是相似还是真实的,还是力量强、力量弱,反正都是可以算,只要你通过愿菩提心摄持都可以叫做行菩提心。

在修行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我的愿菩提心不断的清净,我发的愿菩提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广大圆满,我的行菩提心也会越来越有力量,这就叫行菩提心。

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世俗菩提心。

这是属于世俗菩提心。比如说我们在资粮道、加行道为了成佛所修的所有的修法。还有在菩萨的出定位,比如初地菩萨布施度圆满了,二地菩萨持戒度圆满了,三地菩萨安忍度圆满了等等,像这样乃至于第十地智度圆满了,本来这些都是属于行菩提心的高级阶段,已经到达圆满的到彼岸的程度,所以这些都可以叫做世俗菩提心。

因为是在出定位,即便是菩萨出定位之后,他仍然有起心动念,还是在出定位的时候生起我要成佛、要利益众生这种心,只不过这里面少了实执,但是他还是会产生这种为了利益众生愿成佛的心,这个也算是世俗菩提心,也符合世俗菩提心的本体。这个里面就讲了世俗菩提心。

所以说世俗菩提心可以从资粮道一直过渡到十地末尾,都可以有世俗菩提心,因为出定位都是属于世俗菩提心的范围,这个方面就贯穿了整个菩萨道的过程,所以菩萨道的核心,行菩提心在这个侧面可以贯穿的。

下面我们讲胜义菩提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胜义菩提心。

首先经过资粮道、加行道,依靠世俗菩提心长期修炼。世俗菩提心当中也有空性,也有空性智慧,比如说智慧度当中其实就有了三轮体空的智慧,但是因为他是以分别心来修,所以说虽然在修智慧度,但是还是属于世俗菩提心的范围当中。

但是我所观修的空性这一部分,是获得胜义菩提心的因,所以说在资粮道、加行道是不是只修福德资粮,根本不修智慧资粮?也不是。如果你在加行道的时候,如果不修持不串习空性的修法,也没有办法登地,不登地也证悟不了,现前不了胜义菩提心。所以说如果你要现前胜义菩提心的话,世俗地的修行,福德资粮还有空性的观修,智慧资粮都要同时进行。

通过资粮道、加行道的正确圆满的修行,方法一定要正确,力量一定要够,一定要圆满。圆满有很多层次,你圆满到什么程度?圆满到成佛的程度就会成佛,如果圆满到能够登地的程度就可以登地。

现在如果我们没有成佛,就说明我们资粮不够,如果没登地,就说明我们登地的资粮不够,如果我们没到加行道就说明加行道的资粮不够。不够怎么办?不够就修,你坐在那儿等不可能自动圆满的。到底还要多久?我们说没有时间,哪有时间表,再修五年就到了,没有这样的。因为因人而异,你自己来讲的话该到的时间,只要你的功德生起来了就说明到了。“给我时间表,到底还要多久?”这是没办法给的。因为圆满的程度取决于你,也许你的心力很强大,或者你自己所有的因素非常非常圆满,也许很快就会到了,也许还要很多年,很多很多年慢慢慢慢才能够积聚。

有一个标准,如果我们该得到的果没有得到的话,那就说明我们的资粮是欠缺的,还要积聚,到底积聚到什么程度?积聚到这个道的功德生起来为止。所以说如果你哪一天一对照法本的时候,发现好像加行道的标准,法本当中讲的标准我好像都有了,那就说明你加行道的资粮圆满了。再修下去的时候,你发现你证悟,你真的现前证悟了,就说明你见道的资粮圆满了。

如果这些没有得到之前都要修,要使劲的修,因为这肯定是说明我们欠缺。如果所有的因素圆满了,你不证悟的可能性是没有的,所有的因素都圆满了你的果不现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果不现前说明你因位的修行,资粮可能还不够,要不断的积资净障。

通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戏论的空性智慧,这个叫做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胜义菩提心的本体是对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证悟的智慧,这个叫做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是对什么了解的智慧呢?是对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证悟的智慧。什么时候你获得了证悟诸法实相智慧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叫做胜义菩提心,这里面没有说我要发誓成佛,我要度化众生,这个方面没有了。因为它是离戏的,离戏状态当中并没有说我要发誓成佛这种心。它是什么?就是对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法界真实的安住,真实的现前,这个时候就叫做胜义菩提心,这方面叫胜义菩提心。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力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

胜义菩提心必须要现证,我通过仪轨能不能获得胜义菩提心?有些密续当中,比如《三戒论》当中说,在密续当中也有通过仪轨而相似发的胜义菩提心,在《开显解脱道》当中也有一个所谓的发胜义菩提心的偈颂,“我与一切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无上菩提心。”这个就是相应于胜义菩提心的偈颂,在密宗当中有这个。但是严格来说还是通过修证,通过修证才能够获得胜义菩提心,通过仪轨没办法获得胜义菩提心。

而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需要依靠仪轨,在上师面前受(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萨戒)。

初学者获得世俗菩提心需要通过仪轨,可以当我们准备好之后,在上师面前,或是自己在皈依境面前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前面我们讲了,入定位的叫胜义菩提心,出定位的是世俗菩提心。比如《入中论》中说,第一胜义菩提心终、第二胜义菩提心终,好像整个初地都叫胜义菩提心。因为他讲初地的时候不单单是讲入定,主要是讲出定位时,这些初地菩萨怎么样修布施波罗蜜,二地菩萨怎么样圆满持戒度。是不是胜义菩提心也是讲出定位呢?整个初地因为已经证悟了胜义的缘故,所以包括出定位也可以叫胜义心。

真正严格来讲的话,胜义心只是入定位,因为只有在入定位才能够现证离戏的智慧,出定位时离戏的智慧就没办法安住了,还是现前心心所。比较严格来讲,出定位的是世俗心,入定位的是世俗心。如果把整个出定、入定统一起来也可以叫胜义心,因为必定已经证悟过胜义谛了,他和凡夫不一样了,所以也有这样安立的方式。

这个要在上师面前受,有些上师们在传菩提心、菩萨戒的时候,有些时候需要弟子修很多的忏悔,相续通过大量的忏悔清净之后,在很清净的心态当中发菩提心、得菩萨戒。因为菩提心是一个很清净的心,如果我们的心太多的污秽,也是没办法生起来的,或者很难得到真实清净圆满的菩萨戒体,所以有些时候也要求忏悔的。

还有一些要求要大量供养,摆很多非常圆满的供品。阿底峡尊者当年传菩萨戒的时候,也要求他的弟子摆设最圆满的供品。他的弟子显现上摆了好几次。摆第一次的时候,他们觉得可以了吧,可能第一次没感觉那么重要,找一些供品觉得摆了很多,阿底峡尊者瞟了一眼说,不行,撤掉重换,这个供品太差了。他们就开始比较努力去找一些好的供品,然后还是不行,仍然太差了。后来绞尽脑汁,摆的很庄严,用了特别好的东西,很庄严的供品,阿底峡尊者看了说这样可以。

因为菩提心是一个很殊胜的心,福报小的根本没有办法生起来,所以需要广大的福德。供养了之后,这时候就容易生起世俗菩提心。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学院传菩萨戒的时候,也是让弟子们摆供品。我们也参加了几次摆供品,各式各样的,脑袋都想痛了,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啊?想了很多很多,尽量拿家里最好的东西摆。法王如意宝这样也是要求的,非常庄严、圆满丰盛的供品当中,再求求菩萨戒,在这个状态当中圆满了资粮之后,就容易得到菩萨戒。

我们讲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说,我们平时要把菩提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修法,不是随随便便的修就可以生起来的。第一个是很殷重,上师传菩萨戒很殷重,不是说上师给我传一个吧,好好好,我给你传一个菩萨戒,你很随便,他也很随便,得到菩萨戒觉得这个没什么,很轻松就得到了。有的时候把供品都反复供好几次,就是非常的殷重。如果弟子很重视,觉得这个很殊胜,自己发心的时候就会非常的专注,也容易对菩提心本身产生一个应有的恭敬,因为你对菩提心越恭敬就越愿意去生起它,太随便了就不行,所以我们众生的心态也是一样的,跟随我们的心态有的时候也需要做一些这样的事情,让我们觉得很难得。

有的时候请法请一次两次根本不同意,然后开始很多好听的颂词去赞颂,供养好东西,再三请求,你很重视的时候,慢慢慢慢可能上师也会传法。他并不是缺你的东西,就是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法特别重要,很尊贵,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传的。如果你很随便的求,上师也很随便去传,你对这个法就会很随便,不会觉得这个很尊贵。是吧?得到就得到了,然后没什么感觉。

如果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求到的法,肯定是非常非常重视的。如果太容易了,一去就传了,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去就把大圆满求到了,太容易了,他也不修持。最后求大手印的时候,天天求,天天磕头,然后修房子,最后他就求到了,求到之后特别特别重视这个修法,最后来讲效果也不一样。

大恩上师也说,我们现在求法太容易了,反而不太重视。在国外传法必须要交钱,不管怎么样这是规矩,你不交钱就不让你听。白送他们不要,反正交了钱我就重视,交了钱来听法,就有另外一种心态。我们现在不是说要收钱的意思,大家也不要担心。对法有了重视的心态,他就会对法本身,很认真的去闻思、观修,会容易产生法的境界。如果太随便了就得不到,所以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也是一样的。平时我们为了生起菩提心,也要供曼扎、修百字明,反正就是要很重视它,它不是容易的,如果我们很重视,就会容易生起来;如果你不重视,也很难生起,这就是因缘法则。

为使所得到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随时随地反反复复这样受菩萨戒。

菩萨戒具有一个特点,菩萨戒可以反复的受,而且戒体也会增上,别解脱戒只能受一次,不可能反复受的,然后戒体也不可能因为反复受而增上,但是菩萨戒不一样了,菩萨戒可以反复受,每天都可以受好多次。比如我们念菩萨戒的仪轨,一天念三次,或者念若干次等等,就是通过受一次戒,就可以把不太严重的犯戒,比如上午我犯了一些菩萨戒,通过再受一次戒,相当于我的戒体就清净的,可以增上戒体的功德。

因为菩萨戒可以反反复复的受,所以有善知识传的时候,我们能参加就参加。在每天的家里面,把菩萨戒的仪轨一定要放在我们的课诵当中,大恩上师讲,有些大德每天受六次戒,还有受三次的,至少也要每天受一次戒。就是通过《喇荣课诵集》里面的受戒仪轨受戒,这方面有很多必要性。可以在受戒的同时提醒自己,我是一个菩萨,我要发菩提心。提醒完之后,今天我要按照这个标准去行持。如果有违反要在受戒的时候忏悔,让我的菩提心生起来稳固增上。(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