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 154课下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为什么说佛陀所宣讲的无常道理不了义?请以不了义的标准一一判断、说明。
4. 有人说:“无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谛,如果它也不是胜义谛,那无常就不属于二谛了,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5. 在世俗中,若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这会有什么样的过失?请以比喻说明。
癸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
真实非刹那。
对方又问:“如果说一切无有自性,那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是刹那性的,这该如何理解?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无常呢?有了自性以后,它刹那刹那地坏灭,这个才叫真正的无常。”
驳斥:佛陀虽在初转法轮时讲了四法印,揭示诸行无常的道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这是针对不同根基、意乐、界性的众生宣说的,是不了义的。前段时间在因明中也学过,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
一、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
二、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空性,说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于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
《六十正理论》云:“佛说我我所,所说依密意,蕴界以及处,亦以密意说。”佛陀早已根除了我执和我所执,但经常在《毗奈耶经》等中说“我”某某时候变成什么菩萨、“我”的眷属非常了不起,并承许万法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摄。这是因为有些众生刚开始接受不了空性,因此暂时说这些法是存在的。
三、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所谓的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论典中虽说“见刹那即见真如”,但这里的真如并不是真正的胜义。(下文会进一步解释。)因为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刹那坏灭不存在,非刹那的常有也不存在。《中论·观时品》云:“既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四百论》亦云:“若一切时有,何缘彼无常?”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
佛陀虽然说诸法无常,但依靠中观一体异体的观察方式,或者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理证来推断,实有的无常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否则一定会有义理妨害。有义理妨害的东西,佛陀的金刚语中绝对不会有,前后矛盾不会有,自相矛盾更不会有。因此,这种说法不了义。
岂不违世俗?瑜伽量无过,
待世谓见真,否则观不净,
将违世间见。
对方接下来又问:“若按你们的说法,无常在胜义中不存在,难道它是世俗法吗?这显然与事实相违。因为世俗的东西,眼睛能看见,可是刹那坏灭是肉眼看不见的,昨天和今天的柱子看不出变化,人的一天天衰老也不易察觉,所以无常不是世俗的境界。而且佛陀在圣教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并没有说这是世俗谛。这样一来,无常既非胜义谛,又非世俗谛,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
作者对此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若通达一切法无有自性,见任何事物都会有无常的感觉。就像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所说,整个世间的器情万法是刹那坏灭的,没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在瑜伽现量面前,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而佛经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是观待世间人讲的。因为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如果明白了无常的道理,就可以说他见到真相了。比如有些人懂得无常后,受益匪浅,觉得已经开悟了,知道万法都是有变化的。刚才我去老年班,有个81岁的老年人说:“我来学院四年了,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我是无常的。”我说:“不仅你是无常的,我们都是无常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一般人见到无常之后,就觉得见到真实谛了,佛陀是针对这些人讲的,密意应该这样来理解。因此,无常在瑜伽士面前是世俗谛,对一般人而言是真谛,应该从两方面来对待。
假如平凡者与瑜伽士一概而论,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比如说修不净观、白骨观的人,见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这种见解是对治贪心的殊胜修法,名言中若没有这样的差别,不净观的见解就受到世间见解的妨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世间人认为身体干净的见解是错误的,永远也不可能害不净观的见解。把身体观为脓血、鼻涕等肮脏物的聚集体,是符合正理的,认为身体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颠倒的妄见,这两个见解互相冲突时,不净观一定是超胜的。同样,见无常就认为是见到真如,虽然是暂时的世俗谛,但瑜伽士所见的无常可以胜过一般人的常见。
佛陀虽然讲观无常的功德很大,但也是针对名言来讲的。如《大涅槃经》云:“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佛陀说,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看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我们专门坐在大象的脚印里拍照片。法王当时就引用这个教证说,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的,我们一定要拍个照留念。)所有的观想中,观无常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从名言来讲,就像《扎嘎山法》、《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说,观无常的功德非常非常大。但在胜义谛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执著相,最终要去掉的。
因此,名言和胜义一定要分清楚,有些道理是从名言角度而言的,有些道理是从胜义空性角度来讲的。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分不清,有时候也太过分了:认为胜义中一切皆空,《般若经》说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不存在,名言中也该不存在了;或者名言中存在的东西,胜义中都空不了,这些是不合理的。胜义是以圣者的根本慧定作抉择的,胜过涅槃的法也不可能成立。
大家学习这部论典后,一定要知道,万事万物在名言中就像镜中的影像或湖里的月影,应该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经分析的话,全部都荡然无存,这就是万法的实相。懂得这样的空性法门之后,对一切不会有太大的贪执,如果没有贪执,修行便会应用自如、事半功倍,这即是学习中观的一种收获。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