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论自他二空互不相违 返回

论自他二空互不相违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5-26

文|戒世


自空、他空是深入研习藏传佛教者必然会遭遇的两个名相,历史上持此两种宗见者之间的诤论也一直势同水火,绵延至今。这带给我们一种印象,似乎自空和他空是截然相反的一对观念,彼此没有任何交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本文即依据宁玛派的教理来探讨这两种见地,以证成它们并不相违的结论。


关键词:自空;他空;离一多因;如来藏;二谛



佛涅槃四百年后,龙树菩萨出世,并以自力抉择佛陀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而撰造《中观理聚论》,又为开显佛陀第三转善抉择法轮而造《赞聚论》,此二类论典分别属于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的范畴。虽然自空、他空之名称是西藏论师所立,但二种中观之所诠义实为印度佛教本有,绝非臆造。然至于近世,却有许多不明古德意趣的寻伺者依自分别错解教理,尤于他空如来藏大兴毁谤,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两种空宗的义理稍作梳笼,以维护祖师设教的一片苦心。


01

对自空、他空之“空”义的辨析

“自空”、“他空”二种名相皆有“空”字,但其意义有所不同:


自空中观主要所诠即是万法本性离戏自性空。自空之“自”是指万法自己的本体,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或者说八识与其对境所摄的一切能取、所取之法,当下即是自性空,不观待他法而空。一切万法在存在的当下无有丝毫本体与戏论,只是于凡夫人相续中有了知、证悟与否之差别。

 

为了证实此义,我们通常需以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进行抉择,下面以其中的离一多因为例来说明。


离一多因是对万法的本体进行观察的理论。若认为名言中显现的粗大的法有自性,有实有的本体可缘取,那么首先组成粗大色法之基应成立有自性;若无有自性成立的基,则粗大法也无法成立实有。此理亦有观察无分微尘而遮破外境的方法,和观察无分刹那而遮破心识的方法。


总的来说,如果万法有本体可成,则只有一体或多体两种存在方式。在破一和破多当中,先破除一体,再破除多体,因为“多”是由“一”组成,离开了“一”就没有“多”,故重点只在于破实有的“一”。破“一”时,在方位和时间上由粗到细层层剖析,粗大的色法与心法只要可分,就不是一体,到不可分时,就是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因此,我们归根结底要做的就是:看一看这两种基本单位是否在胜义中真实存在。


破无分微尘时,要观察一个无分微尘是否实有朝向上、下、东、西、南、北的各个面,若有,则说明它不是无分微尘,若无,则不能以之为基组成粗大色法。正如《中观庄严论》中所说:“微尘成无性,故眼实体等,自他说多种,显然无自性。”既然对境上无有实有一体的自性,那就可以同时成立能取之识也无有实有的自性,理由是:“若尔虽认清,白等一分相,上中边异故,能缘成种种,微尘性白等,唯一性无分,呈现何识前,自绝无领受。”


在自空体系中不建立任何一法存在,显现法不建立,乃至空性法亦不建立;世俗法不建立,胜义法也不建立。二谛于究竟实相中平等离戏空,乃至名称亦不可得。只要是心识能执著的法,都要平等抉择为大空性本体,如《般若经》云:“世俗法如梦如幻,胜义法如梦如幻,若有超胜涅槃之一法存在,也当视为如梦如幻。”


自空的特点就是通过遮破之方式来抉择,因为凡夫心识在认知对境时,要么落在有边,要么落在无边,为了让我们准确认知空性,就要先破实有边,然后把无的边也破掉,最后了知没有一个真正存在的法可以让你去执著。


《中观庄严论》云:“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若能善巧了知空性,即可打破一切戏论执著,而同时证成万法存在的合理性,因此麦彭仁波切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以上是对自空体系略加宣说。


他空中观来源于第三转善抉择法轮,以如来藏教义为主,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有的法安立为有,无的法安立为没有,其抉择方式不仅是遮破,在遮破之后还要引生承许,不像自空中观只破不立,故其立场可称为非遮。“他空”之“他”,是指如来藏之外的法,意谓:除如来藏之外的一切客尘戏论法是空的,而如来藏本身不空。

 

《宝性论》云:“如来藏以客尘空,藏以无上法不空。”并通过种种理论抉择一切客尘自性的法不存在,而如来藏存在。这里以见绳为蛇之比喻来说明此理:


在黄昏时分,由于光线不明亮,导致一路人将路边一盘花色绳子看成一条毒蛇,由此他内心产生种种分别、种种怖畏、种种忧恼。此时,针对绳子来讲,蛇就是他法,绳子上不存在蛇,我们通过理论可抉择出蛇的空,而绳子是不空的。


以比喻对应意义,绳子相当于如来藏,蛇相当于客尘;客尘的显也好,空也好,相对如来藏而言都是空的,而如来藏的本体是大无为法,是超离了有为、无为之观待的离言境界,如《中论》所说:“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也正由于佛陀所证之境界是大无为法的缘故,我们才说涅果非观待因缘,亦非以心假立,以因缘不能产生,以违缘亦不能摧毁。


麦彭仁波切于《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说:“如是究竟法身智慧,乃是遍一切有寂、平等性、无为法,无变胜义之自性,以了义经部及究竟观察之正理均可成立。”既然如来藏本性是大无为法无有变异之自性,可以在佛位圆满现前,故其本体在菩萨位也是有的,同时也可推出在凡夫位乃至堕地狱时,如来藏从未减少一分,成佛时也未增加一分。


《宝性论》又云:“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如来藏自性是以法性理远离盈亏而存在的——虽然在现相中,由于离和未离客尘而有现与不现的差别,但在实相中,前后贤劣的差别连芝麻许也没有,是无变无为的自性之故。《宝性论》对此总结道:“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异。”

 

如来藏究竟不空而存在之意义,佛陀早在《涅槃经》《如来藏经》《法华经》等经典中就以种种理论、比喻进行了宣说,后来弥勒菩萨造了《宝性论》,以七金刚处、三种理论、十种意义、九种比喻成立如来藏不空,龙树菩萨造了《法界赞》《无喻赞》《三身赞》等六部论来广为开显。

 

以上是对他空体系的介绍。



02

遣除自空、他空相违之诤论

问:当把客尘抉择为空性后,为何将如来藏安立为不空?这是否与自空相违?

答:自空体系是将包括如来藏在内的一切万法都抉择为空性且如梦如幻,他空体系则说如来藏不空,其上客尘是空的,这二者从词句上看似乎明显矛盾;然而,这两种义理皆是佛陀亲口宣讲,其实不会有相违之处,我们之所以觉得无法圆融,是因为不了知两种空的关要所在,故而有必要对其抉择理详加辨别。

 

首先,如来藏本体虽然不空,但也是离戏的,故既是离戏的本性,也是不空的存在,是离开戏论之后的一种存在,所以称为不空之法。此处的他空之“空”,与自空之“空”,意义有不同之处。自空体系讨论的是分别心所缘之境,此等皆为戏论、客尘之法所摄。


从自空教义出发,若安立有不空之法,即是说相合分别心的有缘执戏论法自体实有,这不符合究竟实相。他空体系中不空的如来藏,却并非在分别念前谈不空,而是相合佛智来讲不空——在佛智前,如何安立皆不会落入戏论之中,这是符合究竟实相的。因为佛智已完全离开了凡夫分别心,故而此前提下的不空,只是为佛陀如是现证的境界安立一个“不空”的名称而已。所以说,两种语境下的“不空”,意义实在有天壤之别。

 

自空体系所破之如来藏,只是凡夫分别心所缘的“如来藏”,可归属于十八界中“法界”的范畴,为打破凡夫的实执心,我们需要遮破此“如来藏”的不空成实之自性,认识到它如梦如幻。


由于此如来藏非彼如来藏,故而我们遮破如来藏实有时,也不必担心:“是否已经将佛前的如来藏遮破了?”我们所遮破的只是自己的境界,佛智前的境界想破也破不掉。佛智最明显的特点是离开了分别心,它是超越二取执著、名言概念之后现前的本体,这时说“不空”,就已经跳出了我们凡夫认为的空与不空的戏论。


若没有分辨一者是观待凡夫分别心而说,一者是观待佛智而说,则无法圆融两套说法的意义;若能了知佛智前的法即是不空,又是离戏的究竟存在之法,则可说他空与自空教义毫不相违,如来藏的存在也堪忍自空理论观察,且亦无存在戏论之过。


如《法界赞》云:“如火洗其衣,种种垢不净,若掷于火中,烧垢不烧衣。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智火烧其垢,非彼光明性。”当石棉衣有种种不清净的垢染时,如果把它投入大火之中,火能够烧掉垢染,但是不会损坏石棉衣。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的光明心如来藏,被二取执著等障垢染污了,那么以空性的智慧之火就可以净除这些障垢,但是自性的如来藏光明不会消失,反而会依靠清净的智慧而圆满地显露出来。

 

通过以上观察可知:他空之“空”是指根本不存在,完全无有之义。一切客尘的法观待如来藏而言完全不存在,虽然在凡夫面前的确有显现,但这种显现如同绳子之上的蛇一样,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完全是颠倒分别所生的虚妄相。


依此义亦可说明,自空教义究竟是否要遮破显现法之理。他空教义,乃是阐明无始以来真正存在的就是如来藏的道理。两种空的意义有所不同:自空语境下,空掉的是戏论,若有不空的就成为自性实有;他空语境下,空指的是现似有却根本不存在之义,不空的是离戏的如来藏。



03

依两种二谛理说自空、他空不相违

若能以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中安立两种二谛的方式观察万法,则能令自空、他空圆融无违之理更加一目了然。

 

“现空二谛”:将一切的显现法安立为世俗谛,包括不清净的显现法和清净的如来藏光明分,空性是胜义谛。这是自空体系的分法,见于第二转无相法轮的经典及中观论典。

 

“实相现相二谛”:实相、现相相同的能知、所知是胜义谛,反之为世俗谛。此处之胜义谛是佛、菩萨入定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所了达的一味一体的实相与现相,也就是不空的如来藏光明具有真实、圆成、实有、了义、不变自性等特征;此处之世俗谛是凡夫与菩萨出定位时的分别念以及与实相互为异体的现相,也就是一切客尘自性不清净的显现,具有假立、遍计、空性、非了义、虚幻等特征。这是他空体系的分法。

 

两种二谛之间的联系:他空体系的胜义谛,是自空体系中的胜义大空性与世俗谛中清净、光明的如来藏部分的大双运;他空体系的世俗谛,也就是他空中的“他”,即是自空体系所安立世俗谛中分别念前的现法。


由此可见,两种教义其实是圆融无违的,自空中观所遮破的法恰恰是他空中的“他”法,即如来藏上的客尘法,二者最后的目的也都是为了现证法界实相。自空宗虽然没有抉择如来藏义,但若依自空教义修持,获得登地入定境界,则定能亲证离戏如来藏光明,因此未抉择不代表没有。


明白了这个意义之后,我们就知道《涅槃经》等说“常、乐、我、净”与初转、二转教法中的“无常、苦、空、无我”并不相违,因而也就不会像如今很多人那样,把三转教法判为不了义了。

 

在宣讲三转他空教义之前,之所以先讲万法自性空,是因为:若没有善巧了知万法自性空,就无法打破虚妄分别。在破除对客尘自性的实执分别之后,再宣讲如来藏存在,我们也就不会把如来藏的不空带入到分别念的范畴之内,从而以分别心去认知如来藏的有无。因为自空教义已经将分别心前的一切所知法以及分别心本身抉择为空性,在此基础上宣讲如来藏本体不空、常有,自然知道它是远离分别念之后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绝非分别念前的不空、常有。


若能对二转自空中观产生定解,就一定能准确认知如来藏是佛智前的境界,与分别念毫不相关,如何描述它也不会落入戏论。一切对如来藏的误解,都来源于用分别心去揣测远离分别的境界。

 

如来藏是法界圆满自相,是了义中最了义的法。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到:二转教义是暂时了义,三转是究竟了义。从所境讲,空性就是如来藏;从能境讲,只了知万法空性,并没有了知圆满法界。空性只是从离戏的侧面抉择的,而如来藏在不离空性的基础上又抉择了大光明,可谓圆满阐释了法界的两个侧面,能诠、所诠都无有超乎其上者,因此可谓最极了义。



结语


如来藏是每一补特伽罗相续中本具之圆满功德,也是众生心的究竟实相,其本体是清净的法,无有丝毫垢染,无有二取、二障,就像绳子本来存在而其上的蛇无有一样。若对此理生起信解,对修道之信心也会增长,因为在二转般若教义抉择万法空性之后,如来藏教义又告诉我们究竟所证不单单是空性,同时还具有量同恒沙的功德法,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每一个众生也本来具足,与佛无二无别,只是从现象上有是否遣除客尘之差别。


这样就知道,佛果离我们并不遥远,自己精进一分,就可令本具功德显露一分,在此见解基础上去看修行的方式与原理,会感觉跟以前完全不同:以前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具缚凡夫,无有丝毫佛的功德,觉得佛果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积功累德之后产生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法;现在了解了本来是佛,再以密宗不共的窍诀方便,加上自己的信心与传承上师的加持,感到一生成佛绝不是空谈,所有的修法都是能净因,都是净除客尘的方便。

 

净除客尘最快的方法,是安住于客尘的本性上,因为客尘也并非完全脱离于如来藏的一种别别他体的存在,它也是如来藏所摄,是如来藏变异的一种显现,二者的关系如同冰与水一样——冰从来就是水,只不过是水的另一种现相,并没有脱离水的本性而单独存在,同理,凡夫心前一切迷乱之显现的本性即是如来藏,只是观待众生千差万别的业力而显现为不同的有法,其法性则隐没不显;反之,当法性显时,有法就会隐没,就好像水的本性显露时,冰的现相就会隐没一样。


由此可知,了知有法客尘的本性实相即是如来藏,继而安住其中,这就是最根本的净障方式。《定解宝灯论》有云:“是故一切境有境,自性本来即清净,然为客尘所障故,应当精勤净垢染。一切所净之垢染,本体皆为清净性,此外无有不净故,自性光明平等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