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拿什么拯救你,野猴子一样的心? 返回

拿什么拯救你,野猴子一样的心?


1

  先观察,再安住


修行中,禅定的训练很重要,没有禅修的功夫,仅靠听闻与理论分析,无法解决生死大义。因此,希望在座各位,尤其是喇荣修心班上的道友,应在每天课前课后的一两个小时内坐禅。没有实修,理论就会沦为形式,意义不大。

 

为什么有些人修行稳固,而有的人只是流于表面?其实是因修行不深入所致,没有踏踏实实地修心!

 

有些西方人以为禅修就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但这不是真正的禅修。一些初学者也因为之前没有任何修行的基础,认为禅修就是没有分别念的状态,其实并非如此。

 

作为大乘初学者,我们应次第修行,将观察修与安住修相结合。禅修时,可依据《大圆满前行》的实修引导逐一观察思维,如三宝的加持、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道理,直到内心生起坚固的定解。如果能这样修行,力度相较前者,自然有天壤之别。

 

如果只是理论上去理解“人身难得”,可能会在暇满人身难得的道理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内心不一定真正认为人身那么难得。只有真正在座上反复观修过这部分内容,内心才会对人身难得深信不疑,以至于泪流满面、汗毛竖立,出现许多不同的感应。

 

修轮回之苦、因果不虚也一样,都要一个个修持。对这些道理有了稳固的基础后,再修寂止,就较易获得稳固的境界,往后再进一步修持胜观,乃至进入大圆满密法的神圣殿堂,直至获得无上成就。

 

次第修行确实非常重要,这也是前辈大德们所极力提倡的,华智仁波切、全智无垢光尊者与上师如意宝都非常重视这样的修行理念。众所周知,上师如意宝非常强调次第学修,以前讲《大圆满前行》时,上师也要求大家每天至少半小时禅修。


2

 禅修还是不禅修,一望而知


禅修不但可以清净罪业,也可以增上智慧。我常引用大乘经典《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的内容,因为里面的教理很丰富,其中有一句偈是:“欲修无漏智,出离欲淤泥,灭除诸业障,禅定最第一。”意思是,想得到无漏智慧、出离五欲淤泥、灭除诸业障,或遣除相续中的分别念与障碍,禅定是第一位的。

 

作为大乘行者,大家应专门安排时间来修习禅定。去年我要求大家每年闭关至少七天,除此之外,平时可以安排早晚、睡前或课前课后的时间打坐。


禅坐与不禅坐所得境界是迥然有别的:经常禅修的人身心寂静调柔;反之,不喜欢打坐的人,身心就如野猴子般刹那也不能安住——我们遇到野猴子时,观察过它们怎么吃东西的(上师模仿猴子,上挠下抓)?平时不打坐的人,也与它们相仿。

 

禅修与不禅修的差别,真不是一星半点,经常禅修的人更有可能获得快乐人生。僧肇大师在注解中说:“闲宴嬉游,乐之至也。岂等俗苑林水之欢乎?”他认为,禅修是最快乐的事情,超过了世俗财富所带来的一切快乐,普通的赏花游园、忘情山水之类是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的。

 

世间人一到放假,就蠢蠢欲动,筹划着这次去泰山、下次去普陀山、下下次去……到处去旅游观光,但从中能获得多少快乐呢?可能往往事与愿违!尤其节假日外出旅游,完全是自讨苦吃。那时的机票、住宿都特别贵,花了很多钱,却没有感受到一点快乐。


作为修行人,不如在清明、五一、国庆等小长假期间,放下原本要去很远的地方旅游朝山的计划,准备点食物进行闭关,在心灵的山林中游玩,也许更能让身心愉悦。

 

有些人可能会坐不住,因为朋友们全都出去旅游了。有的驱车外出度假,有的乘机出国旅游,法国、泰国、非洲……他看到以后,也变得身在曹营心在汉了。

 

真正的修行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逍遥自在;而没有修行境界的人,则常常会烦乱不安。


 

 心是狂猴,禅修是五指山 


——摘录自索达吉堪布宣讲——

《维摩诘经》第44课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