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8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隐藏窍诀
对上师的恭敬心是修上师瑜伽获得成就的重中之重
一
如何得到上师的意传加持或上师相续中的功德
1、上师以心传心
佛陀的教言可以通过文字流传下来,而佛法的真谛只存在于上师心里。如果我们想证悟佛法的真谛,想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就佛果,它的传承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以心传心。通过真诚祈祷,修上师瑜伽,我们就会开发出和上师相续中证悟智慧无二无别的智慧。
2、为什么以心传心就能得到上师的意传加持或者上师相续中的功德
(1)自身本具功德
上师的证悟功德并不是我们相续中本来没有,不是需要在成佛的时候需要从其他地方搬到我们身上的(如同盖经堂时,需要从很远的地方搬来石头,才能逐渐建造经堂一样)。通过学习二转般若空性法门我们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空性中又有大无为法的恒常显现。这个大无为法就是如来藏的功德,任何时间或者任何空间都不会发生变化。
(2)凡夫人如来藏的功德无法外显
每个众生都圆满具足如来藏功德,只是被自己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所障蔽,所以无法在心相续中显现出来。
(3)佛性显现为上师
我们有缘见到殊胜的具德上师其实就是我们内心佛性的显现,此时如果满怀信心地去祈祷上师,就可以得到上师以心传心的智慧功德。所以,功德不是从外面求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去掉烦恼障碍,扔掉修行路上那些该扔的包袱,最终我们本具的佛性功德就能开显出来。
二
让自己成为合格的法器是第一步
根据莲花生大士的教言,大圆满修行人根器锐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视师为佛,具有坚定的信根。
对自己的根本上师生起他就是法身佛这样的定解,对上师有坚定的信根。如果我们不能肯定这一点的话,那么不管自己的行为如何殊胜,平时如何用功、努力,也不一定会很快获得成就。
2、不畏惧金刚乘的广大行为,具备精进根。
不管自己是修行哪一乘,都需要精进修法。也就是说,对法要有希求心、好乐心,如此才能通过修法让自己的内心得益。
3、能证悟金刚乘甚深见解,具有超卓的慧根。
首先对金刚乘如等净无二等的甚深见解不要惧怕。由往昔世和今世中所积累的深厚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作为支撑,使修行人的智慧达到了一定程度,能够接受金刚乘非常殊胜的甚深见解。
4、能严守三昧耶戒,具戒根。
进入密乘之后,如果三昧耶戒守持得好,就会如同竹筒中的蛇一样,一条路往上走;而如果破了三昧耶戒并且没有诚心诚意进行忏悔的话,就只有下堕到金刚地狱当中去受苦了。
三
合格法器条件中,最重要的是恭敬心
1、最重要的是对上师具有恭敬心
任何佛法都是从恭敬心中求来的:如果上师具有殊胜的证悟功德,是具相上师,我们对他生起恭敬心,当然会得到无形的强烈加持。即使是一位非常平凡的辅导员或者一位很不起眼的上师给你传授佛法,你也要恭恭敬敬地把他的语言当成佛陀的语言来对待。
2、具足对上师的恭敬心则会自然成就三种功德
如果我们想获得悉地或者天眼通、天耳通等神通,或者想对众生切实生起无量的大悲心,具足了对上师的恭敬心之后,想获得这些成就并不是很困难。也就是说,在强烈的恭敬心和信心下不断祈祷上师,修非常殊胜的上师瑜伽修法,弟子的相续当中就能很快获得证悟。
四
如何培养视师如佛的甚深恭敬
1、见
(1)上师的心安住于佛智中永不动摇
上师的心如如不动,从他的境界中所流露出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法界实相。如果我们能够了知他甚深的心意,我们就会发现,他已经净除了所有的过患,已经领悟到一切所能领悟的,他在各方面及功德上都与佛是平等的。
(2)自己智慧不够故不能看到上师的功德
A. 上师要求弟子做一些看起来与佛法无关的事,比如盖房子,比如乞讨,有些要求看起来甚至非常不合理,我们会产生疑惑、不解。而合格的弟子,因为对上师怀着强烈的信心,所以上师怎么吩咐就怎么做。
B. 作为成就者的上师,他时时刻刻安住在实相境界中,所流露出来的语言都是谛实语。上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去做,这是断除罪业、断除我执的方便方法,只是自己智慧不够不能了知。
2、行
(1)借鉴大成就者夏嘎巴大师忆念上师的方式而行
A. 见一切征兆而思忆上师
a. 从北方,一朵纯白色的孤云自山巅涌现而来——白如满溢之奶。见此,忆起上师之慈悲。
b. 见草原中百花齐放,忆起真实上师之面貌。当时仍能亲见师,得激励;而今却无缘。再三思忆,上师充满我心。
c.听布谷鸟温柔鸣叫,忆起真实上师之声音,低沉而和谐。当时仍能亲闻师之悦耳声,而今却无缘。再三思忆,上师充满我心。
d. 见太阳四处绽放光芒,忆起真实上师之智慧与慈悲。当时温柔地照顾我;而今不复在。再三思忆,上师充满我心。
B. 随时思忆上师
不论走向何方,思忆上师;不论身处于何隐秘处,思忆上师;不论见何征兆,思忆上师——永远,随时,思忆我真实上师。
(2)以晋见上师为例说明恭敬心
A. 心
a. 希有想
拜见上师时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应该了知,见到上师和遇到上师是千载难逢的殊胜机缘,非常难得。但这种想法,很多人既做不到也想不到。
b. 难得想
本来,我们应当有见一次上师的尊容、听一次上师的言教就如同亲睹佛陀的金颜、亲聆佛语一般极为稀罕难得的想法。如果没有这样想,那就是一大错误。
c. 欢喜想
能见到上师尊容或聆听上师言教,像亲见具足相好的如来、亲闻佛陀谛实语一般,在心中生起一种极为稀罕难得的欢喜心情。
B. 行:晋见前应观察
a. 应取
(a)如果自己有教言上的疑问要请教或者有事汇报,需要去晋见上师前,就必须搞清楚上师此时是否在百忙之中,是否心情愉悦,在上师悠闲自得、舒心悦意时可以小心谨慎地前去讨教。
(b)在上师事务繁忙、上师特别忙、心情也不太好,那你最好立刻离开,万万不可莽撞去打扰,不要去打扰上师,因为即使你去询问,上师也不一定会仔细回答,这样一来,你回去之后可能会说:“今天上师都没理我,真是个坏人……”
b. 应舍
(a)在未得到上师的开许之前,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摇大摆地来到上师面前,由于根本不知晓此刻上师是否心情很好,倘若正巧赶上上师心情不好,那么就会导致对上师不敬以及扰乱上师的心这两种极其严重的过失。这对自己非常不利。在拜见上师前,一定要仔细观察。
(b)怀有不敬之心,口出非礼之词说“不管上师开不开许都要去见”便径直而入,这是对上师的最大不敬。
(c)不管见哪一位上师,一定要首先请求开许,千万不要扰乱上师的心。否则未得到上师开许,或者将上师看作普通道友那样对待,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d)自己只是私下认为拜见上师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于是趾高气扬地直入其内,这种草率举动恰恰将他无有将上师视为真佛的清净观之内相暴露无遗。
(e)如果根本不理会上师是否繁忙、心情是否愉快而冒然出现,一味地将上师当作普通人一样看待,那已经完全表露了他对上师没有信心的一种心态。
c. 比喻
弟子对待上师就应该像小马驹或小狗崽对待母亲那样。一般来说,母马在草原上吃也吃饱了、喝也喝足了,心情特别愉快的时候,小马会很快发现并且立刻前去吸吮奶汁;如果母马正在吃草饮水或者心绪不佳,那小马根本不会接近它。藏族有种说法:小马比小孩子还聪明。因为小马非常善于观察母马的情绪,小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本事。
参考资料:《山法宝鬘论讲记》《普贤上师言教 ·浅释(希阿荣博堪布)》《苦修大师夏嘎巴尊者略传》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8-定解B11-010
名词解释
原文: “法衣”,也就是袈裟,表示别解脱戒律丝毫无染。
别解脱戒
又曰别解脱律仪。三种戒之一。依受戒之作法,受五戒乃至具足戒,身口恶业别别解脱之戒法也。
——《佛学大辞典》
原文: 蓝边装饰,表示三昧耶无边无际;金刚宝顶,表示三摩地如如不动;
三昧耶
不可逾越的金刚誓词。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系密宗戒律。三昧耶者,即是欲得果者不应违越之事,随顺本尊所喜身语意行,进趣善法遮不善为相。
——《佛学词典》
三摩地
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
——《佛学大辞典》
原文:五种彩绸,表示大圆镜智等五智;装饰着死人与活人头发,表示在八大尸林中以禁行来摄受所有鬼女、空行母。
五智
显教转八识而成就四智,以立为究竟之报身如来。密教于此加第九识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
一、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识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于尘沙,是为法界。法界体性即六大也。大日住于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为法界体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
二、大圆镜智,是转阿赖耶识所得。显现法界之万象,如大圆镜之智也。
三、平等性智,是转末那识所得。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
四、妙观察智,是转意识所得。分别好妙诸法而观察众机,说法断疑之智也。
五、成所作智,是转眼等之五识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也。
——《佛学大辞典》
原文:在皈依时,将皈依境中的上师观想成重楼式,也就是在莲师头顶上,明观一切大圆满传承上师以重楼式而坐。
重楼式
佛家资粮田观想方法之一,观想主尊顶上虚空之中历传诸师顶踵相接重叠而坐。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修上师瑜伽时,观想成垒环式,也就是,大圆满诸位传承上师以及一切浩瀚如海的三根本护法神,全部围绕在邬金莲师周围,犹如众人集会般安坐。
垒环式
佛家资粮田观想法之一。观想主尊高居中央,请神菩萨环坐围绕,座次环环相套,中高外低,垒成半球体形状。
——《佛学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20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28-定解B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