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下)
《入行论》第155(下)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子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对方认为,有情如果犹如幻化一样,死了之后怎么结生呢?
中观师回答:“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投生的众多因缘如果聚合了,虽然他是幻化的,但是还是可以继续投生。为什么因为有情久住,他就会变成实有呢?这不可能。
想要详细理解这个科判所摄内容的时候,我们要首先明了对方的疑惑、对方提的问题。还是和前边的问题差不多,如果一切众生是空性的、虚幻的,那幻化一样的众生死了之后,怎么可能再投生呢?
幻术出现过很多,在佛陀的经典之中,很多论师的论典之中,讲解空性都要用幻化的比喻——如梦如幻。“幻”是什么?“幻”和现在的魔术还不一样。在古印度有,现在的印度估计没有,没看到过,也没听说过。
在古印度有些幻化师,他有特殊的本领,在广场上要以此维持生活,相当于以前打把式、卖艺那种人,通过这个来赚钱。他在场地中央放一块石头,或者放一块木块,当观众聚集的时候,幻术师就对着这块石头或者木块,开始念咒语。通过咒语的力量,石头或者木块慢慢就不现了,变成了大象、牛、马、人的形象。如果幻术师一直念,那幻化的象马就会一直存在。幻术师停止念咒,幻化的象马就会逐渐消失,原来的木块就会慢慢重新显现出来。这就是幻术的过程。
从这个方面看,幻术和魔术不一样。象马是大家看到了,看到了有幻化的象马,有幻化的人。幻化的人不是真正的人,没有生命,没有心识,是幻化的。当咒术师在场地当中让它死掉了,它是幻化的缘故,没有心识,不能再投生了。还有就是,幻术师一停止念咒,幻化的象马就没了,它去哪去了?没有去的地方。所以,幻化的象马,幻化的有情,死了之后不会有投生的情况。
这就是在颂文中所出现的,对方要和我们争论的背景。如果对这个背景不了知,我们要学习这个颂词,就很困难。
这种幻化的象马,幻化的有情,幻化的人,它不会投生。对方说:“如果按照你们中观师的观点,一切有情犹如幻化,都是虚幻的。如果这些幻化,就像幻术师变化的象马、有情,死了之后不投生一样,那和这些幻术一样的众生,死了之后也不可能投生。”
如果你承认幻化,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你承许没有投生,那现在的众生是在投生,大家都相信因果前后世的。如果你觉得有投生,那就不是幻化了。对方从这个方面告诉我们,其实有情是实有的,不是幻化的、虚幻的。正因为有情是实有的,才和幻化的象马不一样,实有的众生死了之后,才会有投生。科判当中讲不能“结生”,就是投生的意思,再次地投生。不会投生,他觉得这是很大的过失。
所以就出现了颂词的第一、二句“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如果有情也是幻化的,那死了之后,云何投生呢?对方觉得这是很难解决的一个大的问题,很大的矛盾,中观师没办法解决。
所以他说:“要不然你就承许有情没有投生,但是违背了现量,也违背了佛的教义。或者你就承许有投生,但是有投生,你就不能再承许这是幻化的,必须要承许这是实有的,不是空性。”
中观师怎么回答呢?“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中观师说:“众多的因缘如果聚合了,虽然是幻化的众生,也会有投生的情况。幻化的象马为什么没有投生的现象?因为它的因缘,是来源于咒语,严格来讲是幻术师念的咒,念了之后,咒力把观众的眼根暂时性的某种程度的损坏了。”
当然损坏不是说把它戳瞎,然后它失明了,是说通过幻术,让众生看不清楚,出现幻觉,幻化的象马就开始出来了。好像是石头、木头,变成了幻化象马。其实不是,石头木头在这个地方动都没动,它也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他的咒力,把众生的眼根暂时性的迷惑了,看不到木块和石块,只看到幻化的象马。这些众生所看到的这些幻化的象马,其实的来源是咒师的咒力。如果咒师一直在念咒,幻象就一直会出现。当然幻术师也不可能一直念,他要一场一场地卖钱,这一场完了,观众出去了,他就卖第二场的钱。所以他不可能一直念,幻术是比较短暂的,他的咒语停止,幻象就隐没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会再有有情投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
理论上来讲,假如咒师一直念咒的话,或者他在念咒的时候,加一些观想,比如加一些他自己的技巧,这个有情死了,死了之后,显现上它重新再投生。在他的幻术当中,可以这样表现出来。他也可以有这种幻化的象马,死了之后,再显现投生、生活,然后再投生。这样的情况是可以显现的。关键是说,这在理论上可以实行。因为这些来源于咒师,咒师要吃饭,也要睡觉,也是一个一般的人,不可能一直不停地念咒,但是理论上可以。
就像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电视上面的人,都是没有心识的。(我们不是说这个演员,有时候看到电视里面这些人的时候,就想这是某某位很熟悉的明星。)其实我们不是说演员本身,而是说电视里面出现的影像,他其实是幻化的人,不是真人,不可能有真人的演员在电视里面打,在电视里面说话。电视里面幻化的人,他被打死了,会不会有投生呢?其实不会有。但是如果因缘聚集的话,那个导演拍连续剧,如果先拍他的前世、今生,再拍他的后世。其实可以在屏幕上表现出来,虽然是幻化的,但是如果这些因缘显现,也有投生的现象可以出现。
如果众缘聚合的话,“虽幻亦当生”,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解释。
从另一个方面解释,有情众生是不是幻化的?是幻化的。那么,会不会像幻化的象马一样,不存在投生呢?不会。因为它的因具足了,不是像幻术师那种因。他一停止念咒,幻像就消失,也没有投生,它不是这样的。
众生的因缘是什么呢?十二缘起当中,爱和取是最主要的,今生当中我们有感受,有了苦乐的感受之后,就开始有爱。对于好的乐受,就产生贪执爱、不离爱,对于不好的苦受,就产生乖离爱。乖离爱就是很想把它远离、摆脱的爱。有了爱就会有取,有了取就会有有,有了有就会有生,就会老死。
这些因缘聚合了,虽然众生是幻化的,但是幻化的众生也会有投生,因为因缘聚合的缘故。而这种因缘,众生依靠自力,在短暂的时间当中,是不可能斩断的。因为他内心当中的无明、我、爱取,没有对治、修道的话,这些因缘不可能自动地消退、远离。
我们把幻术幻化的象马,它的过程和众生流转的过程做对比的话,二者高度相似。木块和石块相当于众生有情相续当中的如来藏、空性、一切万法的本性,幻化的象马其实是什么?其实就是木块和石块。咒术师要幻化,也必须要一个缘起物、基础,基础就是木块和石块。所以木块和石块,就相当于有情的本性如来藏。
咒术师念咒,通过咒力把有情的眼根迷惑了,看不到木块和石块的真相。就好像众生他有了无明,看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的相续有无明,有如来藏,有空性。
咒术师的咒相当于什么?咒术师的咒语不断地念,幻术就不断地显现、不断地存在。幻术师的咒语,其实就是一切有情的业风。一切有情通过无明不断地造业。他的业存在,也没有对治,有无明,他的流转投生就不断地显现。他的业风一直吹、一直鼓动,就好像咒术师的咒一直念,他的咒力不停止,幻象也不会停止。
一切众生通过我执烦恼不断地造业的话,它的因缘就一直在具足,造业的过程,它不会自动停止的。假如众生造业的过程停止了,不造新业了,他就会慢慢从轮回当中,开始要解脱了。但是一般的众生,这个过程不会停止的,要不然是造善业,要不然是造恶业,要不然就是无记的业。反正他不造业,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像一个很长寿、不需要吃饭、不需要睡觉的咒师,他的咒不停地念,幻象就不停地显现。
每个众生,看起来好像我们在吃饭睡觉,有感情,有苦乐。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相续当中咒师的咒力,念的咒语的业风,它在不断地鼓动,它的因缘是源源不断地聚集的。
所以,上师诸佛告诉我们修道,告诉我们修对治。首先让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痛苦和痛苦的因,要出离,然后告诉我们怎么样持戒、修菩提心、修空性。这一切过程,就是让我们彻底中断念咒的过程。如果咒语停念了,一切的幻相消失了,木块石块就显现了。当我们停止造业了,现在的山河大地这些幻相,慢慢就会隐退,隐没之后,空性如来藏就会显现,这叫做成佛或者成就菩萨果位。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聚集的,众生和幻术,原理都是一模一样的。因缘一聚集,它就会显现,因缘一中断,它就不会再显现。众生也是一样,如果因缘聚集了,“虽幻亦当生”。如果因缘不聚集,它慢慢就会隐没。
谁因缘聚集,谁的因缘不聚集?因为众生还在不停地创造投生因缘,所以众生的因缘是在聚集的。佛的所有因缘已经消失殆尽了,他完完全全的已经显现了木块和石块的如来藏。菩萨显现了一部分。而修道的闻思者,他通过学习,在明了这个道理,明了道理之后,他就逐渐停止“念咒”。这是一个过程。佛菩萨已经不具因缘了,所以他不投生。众生因缘具足,所以“虽幻亦当生”。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投不投生要看他的因缘具不具足,幻术的幻化师幻化的象马,不具有因缘,所以也不可能再投生。而众生,他因缘聚集了,他就会投生,所以“虽幻亦当生”。
投生并不说明他是实有的,而是让它投生的因缘具足了,所以虽然是幻化的,还是有投生的。并不是你幻化的就不投生,实有的就可以投生。
对方的理论是相似的理论,不是真实的理论。寂天菩萨回答之后,我们知道了这种道理,一切万法是因缘。但是因缘聚集,它也是空性的,虽然是空性,聚集了因缘也可以产生。其实在中观体系当中所讲的,一切万法的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就因为是空性的,所以在世俗当中才可以因缘聚集,显现万法、苦乐、轮回、出离轮回。空性当中可以因缘可以聚,空性当中因缘可以散。
下面对方又说了另外一个问题。
他说:“显现的角度来讲,幻化的象马显现的时间短,众生在轮回当中,显现的时间长。众生显现的时间长的缘故,他应该是实有的,而时间短的,应该是虚幻的。”
寂天论师就回答了:“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有情是不是实有,是不是幻化,并不是看它住的时间久、时间短。住得久的就是实有的,住的短的就是虚幻的,不是这样的。不是说谁的久,谁就是实有的,没办法这样安立。
打个比喻讲,同样是幻术,如果幻术师幻变一头大象,让大象安住一个小时。而上师在讲记中讲,幻术师幻化一个孩子,叫巴雷,存活的时间是几十年。一个时间长,一个时间短。
那我们会不会说:“巴雷活的时间这么长,他应该是实有的,因为他时间长的缘故。”虽然没办法和流转轮回的有情比较,但是幻术师幻化的巴雷和所幻化的象二者比较起来,当然幻化的巴雷时间就长了。
按照同等理推下来,时间长的是实有的,巴雷应该是实有的,幻化的象是虚幻的。而同样道理,如果幻术师幻化的一头象存活了一个小时,他又幻化了一匹马,存活了一分钟,那这头大象它的时间长,就成了实有了。不能这样安立。或者世间当中有些婴儿,生了就死了,他在世间呆了几分钟就死掉了。幻术师幻化的大象,还存在了一个小时。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来讲,大象应该是实有的,小孩子因为时间短的缘故,应该是幻化的。但这肯定说不过去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因为谁的时间久,就成了实有了。应该按照前面的理论,“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如果众缘聚合了,他可以存在很长的时间。而有的因缘不聚合,所以他早早就终止投生了。就像释迦牟尼佛,他在三无数劫之前,就开始准备终止投生的因缘。然后三无数劫之后成佛。当然,真正的不再以业力投生,在初地的时候就达到了,这里我们按佛来讲。佛陀已经不再具足因缘,不会再投生了。而我们还在具足因缘,还在投生。劝说释迦牟尼佛发心,让他苏醒菩提心的佛,在三个无数劫前,他投生的因缘就已经不具足了。还有更早的佛,按密宗来讲,普贤王如来一刹那就认知了自性,解脱成佛了,根本没有具足因缘。
因缘具足了,虽然是幻化的,也会投生,因缘不具足,就不会再投生。这不是实不实有的问题,而是因缘具不具足的问题。
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告诉我们,我们要修道,想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必须要看你的因缘是否正确,是否具足。如果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用于累积流转的因缘,那么“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虽然是假立的,但是下辈子我们还要投生,因为我们因缘就是这些。我们具足成佛的因缘、解脱的因缘,少之又少,能不能阻挡你下一世投生呢?如果阻挡不了的话,还会投生的。
如果这辈子我们修积的因缘够大、够强烈,比如我们发菩提心、修空正见,或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缘,如果这个不投生的因缘具足了,投生的因缘已经被破坏了。我们是幻化的,不会投生,我们投生到极乐世界,获得解脱。
这里面也是告诉我们,虽然是空性的,但是要解脱的话,要看我们具不具足投生的因缘。反观我们自己的修行,如果都是轮回因缘的话,那自己都可以给自己打卦、授记,可能是没办法解脱的。这个方面告诉的也是有关修行的道理。
子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
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幻化的人行杀害或者布施,因为没有心的缘故,所以没有罪也没有福。那么,对于有幻心的人,就可以安立幻化的罪和幻化的福德。
下面看它深层次的意思。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遣除它的争论。前面我们讲了,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因缘具足就可以投生。
对方换一个角度讲:“如果是这样的话,众生伤害众生、布施众生和幻化人伤害众生、布施众生,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幻人和真人是一样的,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如果是这样的话,犹如幻化的人他行杀施,不会有罪福。真人去杀生,也应该没有罪福。”
“如果有罪,二者都有罪。如果无罪,二者都无罪。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中观师承认,幻化的人和真人都是无自性、假立的。那就是一样的了。如果是一样的话,佛陀告诉我们,如果去杀人、杀生有很多的过失。如果我们去供佛、布施众生,有很大的福德。幻化的人不会安立这样的。如果都是一样的,要不然就是幻化的人进行杀施,也会有罪福。或者真人去杀施,也不会有罪福。二者是一样的缘故。”
针对这样的问题,寂天论师回答“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幻人行杀施”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读。一个是说,幻化的人去做杀生和去做布施的话,有没有罪,有没有福德?
我们说“无心无罪福”。因为幻化的人本身,没有心的缘故,他也不会有作意,他没有发善心,只是有行为。比如幻术师幻变的幻人,他捧着盘子给别人布施水果,或者幻变的幻人拿刀子去杀人,幻人本身会不会有罪福?因为无心的缘故,他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从他自己来讲,不会有罪,也不会有福。因为罪福是安立在心上面的。如果你有了杀人的心,有了布施的心,这时候就会产生罪或者福。因为幻人无心的缘故,在上面安立不了罪福。这是一种解读。
第二种解读就是,我们对于幻化的人行杀施,那也是“无心无罪福”。比如我不知道这是幻化的人,我去拿刀把他杀了,会不会有杀生的罪业呢?圆满的杀生罪业不会有。因为圆满的杀生的罪业要具足的话,必须要有四个条件。第一个必须要有动机、发心,发心去杀人。第二我知道对境是人,不能杀错了,所以我要了知对境。第三个要有加行,我拿刀去杀他。第四要究竟,是我把他命根断绝。
我们看这个过程当中,第一对境不是真人,是假的。第二就是发心,我杀他的心可以有。第三加行可以有。第四究竟没有,他没有命根可以断,所以没有究竟。
在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去杀幻人有没有罪过?有罪过。为什么?有发心的罪过,我们想要杀人的心,这就是罪过。只是产生这种罪过,而真正圆满的杀人罪过不会有。会不会犯根本戒?不会犯根本戒。因为他不是生命。
布施也是一样的,我要布施一个幻化的人,那我有没有福德呢?不会有圆满的福德。但是你想要布施他的心,支分的福德可以有。前面是支分的罪业。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如果他有心,可以感受到痛苦,他的生命可以终结。他的性命,在非自然的状态下,被我们终结了,那我们就会有很大的过失。因为他有心可以感受到痛苦,不想死。你终止了他的性命的缘故,就会有罪过。布施也是一样的,其实是我们在延长一个人的性命。我们布施给他食物,他吃了食物之后,可以感受到吃饱了,生命延续了。如果是这样,做布施也有很大的福德。因为他有心的缘故,所以可以安立。自己也有心,对方也有心。自己有布施的心,对方有接受的心。行持杀或者施,都有罪或者福。
如果是幻人杀幻人,无心无罪福,幻人杀真人,幻人不会有罪福。而被杀的人,可以理解成是以前造过罪业的果报。比如,天空中下大雹子,把路人砸死了,其实相当于被幻人杀了一样。雹子会不会有过失呢?冰雹不会有过失的。我们说这是一种偶然事件,这不是蓄意谋杀。所以幻人杀幻人,幻人杀真人,幻人本身不会有过失。
那真人杀幻人,真人杀真人呢?真人杀幻人,得到一个支分罪,因为自己有不好的发心。真人杀真人,这也有发心,对方能够感受苦乐,我把对方的命根终结了,我就有罪过。布施也是一样安立的。
因此,不是说幻人和真人完全一致。从幻化、无自性、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差别,但是有一个有心无心的差别。如果他有心,就可以产生幻化的罪福;如果他无心,就不会产生幻化的罪福。这方面我们必须要分辨。
所以对于幻人行杀施,因为他没心的缘故,不会有罪福。对于真人,“于有幻心者”,对于有幻化心识的人,我们去杀或者施,会产生幻化的罪,或者幻化的福德。这个方面,必须要分清楚二者不一样的地方。下面进一步看,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咒语等没有功能,不会产生如幻一样的心识。种种的因缘,产生种种如幻的事物。一个因缘产生一切事物的事情,毕竟是不存在的。
这里面既有问题,也有回答。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呢?前面的颂词讲了,“无心无罪福,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对方抓住这一点,他说:“你说如果有心识,就会产生罪福。有心识的众生,可以产生罪福的缘故,所以有心识的众生,就是实有的。没有心识的这些人,就是虚幻的。众生有心识、能感觉到罪福的缘故,这就是真实有的。”
很多学佛者,如果不了知空性的正义,也非常可能在相续中产生这样的怀疑。有些人产生疑惑之后,就说出来了,有些人产生疑惑不敢说,害怕说出来之后,整个佛法就因为自己点出了佛法的巨大破绽,然后就毁坏了一样,不敢提这个问题。
并不是这样的,只不过是自己不了知空性的正义。其实佛菩萨在讲空性的时候,早就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了。只要我们愿意学习,这里面空性的道理,完全是可以通达的。通达之后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了。
这个地方是说,因为有心的缘故,有罪福,他就是实有的吧?假人没有心,没有苦乐,是假立的。而人有心识,有苦乐,应该是真实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去认为的。但是这也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我们说:“生不生幻心,不是因为它实不实有,而是它的因缘当中,具不具足让它产生幻心的功能。”“咒等”是什么?就是幻术师在念咒,幻化出象马的时候,他所念的咒语,没有让幻化的象马,产生心识的功能。上师在讲记中也讲,心识不是谁能够创造出来的,创造不出心识、生命。
咒术师再厉害,他可以把一个人变得再像,他可以走路,可以活动,可以像人一模一样,别人看不出来是真人还是假人。但是他的咒语当中没有这个功能,可以让幻化的象马、幻化的人,产生能够感知苦乐的幻化的心识。
所以,“咒等无功能”,咒语等其他因缘,没有功能,不能产生像人、有情一样幻化的心识。
而众生,他在流转的时候,幻化当中他就有这种功能,他的因缘当中,就有“前心生后心”,前面的心识产生后面的心识,这种连续不断的功能。在每个有情的自相续当中,存在这种前幻心生后幻心的功能。而且幻心,它也不会自动停止流转。只要因缘不出现,它一直会这样产生下去。
“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只不过产生幻化象马的因缘当中,没有功能产生如幻的心而已。“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不同的因缘,产生不同的事物。虽然一切都是幻化的,但是幻术师念不同的咒语,他想显现大象念的咒语,和他想变幻马、幻人念的咒语,都不一样。种种不同的咒语,会显现种种不同的幻物。
世间当中也是种种的因缘,产生种种的事物。比如西瓜的种子生西瓜,稻谷的种子生稻谷,人的因缘产生人,动物的因缘产生动物。种种的因缘,产生种种不同的事物。所以,因缘是有一定局限的。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一个因缘可以产生一切万物的事情,必定不存在。虽然“咒等”可以产生幻化的象马,但是“咒等”没有功能产生如幻的心。一个因缘产生一切的事情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因为某种因缘产生了幻心,它就是实有的。没有幻心的,它就不实有。
寂天菩萨在把这个问题讲的非常清楚,非常深刻。这一切都是来自因缘。世间当中就是这样的,种种不同的因缘,产生种种不同的事物。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因缘。我们面前的这些东西,书、话筒、杯子、电脑、钟,外面的树、人、车,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不同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因缘。所以,一个因缘产生一切的情况,必定不会存在。
不能因为哪个事物多了一样东西,就成实有了。幻化的人、有情,它多了一样幻心,和其他幻化的相没有幻心,只不过是因缘不一样。而不是它多了一个幻心的缘故,它就成实有了;那个少了一个幻心的缘故,就不是实有了。我们不能这样安立。从无实有的角度来讲是一样的,但是幻化的因缘当中,有些可以产生某种事物,有些不能产生某种事物。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当中也是讲过一个比喻,很能说明问题。比如牛头上有角,马头上没有角。我们不能说,牛头上多了一对角,牛就比马实有,因为马没有角。我们只是说,牛有产生头上这对角的基因或者因缘,而马它没有产生这对角的因缘。我们不能说,因为它多了一对角,它就是实有的,没有长那对角,它就是虚幻的。只不过是它的因缘不一样而已。
蜈蚣的腿有很多只,蛇没有腿。我们不能说:“因为腿很多,蜈蚣就是实有的;蛇没有腿,它就是虚幻的。为什么呢?你看它多了这么多条腿。”其实,蜈蚣这么多条腿,是它产生腿的因缘具足了。而蛇没有具足这种腿的因缘。只不过它因缘当中不具足,不能说多一个就是实有,少一个就是虚幻。
寂天论师通过这个方式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多了一颗心,能了知苦乐,也可以安立罪福,可以通过心来修道,但是不能因为多了这颗心的缘故,我们就变成实有了。只不过其他的因缘当中,没有产生幻心的功能。而我们的因缘当中,有产生幻心的功能。仅此而已。不能因为有这个就变成实有了,其他的没有就变成虚幻。
其实我们有这个心,也是虚幻的因缘,产生的虚幻显现。心的本质,也是无实有的。后面我们讲到推理,讲人无我、法无我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会非常深刻地去辨析。这个地方只是遣除怀疑,从比较笼统的结论方面做了些辨析。为什么说,我们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有心识还是虚假的,真正的推理在后面要讲。现在只是总述,以结论的方式讲一下。他虽然有心,但也是幻化的、空性的。这个方面,稍微提一下而已,后面还要详细地讲。
这节课学习到这个地方。
(第一百五十五课辅导圆满)
转载:五明佛学院2015年菩提学会招生简章!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方丛林大德长老、信众居士:
学会开设佛教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随着学会教学与管理日趋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获得了大乘佛教法雨的滋润。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很多人不仅对佛法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对治烦恼痛苦的种种方便。学会提供的系统闻思修行的平台,不仅为广大佛教徒点亮了人生,也为佛教的兴盛增添了光彩。
学会2015年度的预科系招生即将开始,希望学会各位学员、各级发心人员,自觉担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让无量轮回痛苦众生享受妙法甘露的喜宴;同时,也希望大家把现代化管理的经验和方法逐步引入到学会的管理中,在细化和完善各项管理方面与时俱进,让每个学员真正体会到佛法的深味,获得暂时利益和究竟安慰的福祉。
弘法教务处
2015年3月5日
传法上师索达吉堪布简介
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随法王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弘法。
因感汉地佛子由于语言障碍,无缘接触藏传佛教,堪布将大量藏文经论译成汉文,并长年在喇荣五明佛学院传授显密佛法、引导实修,不但培养了无数的佛教人才,而且著作等身,传法教言与出版书籍累计超过上千万字。此外,还将《弟子规》《观无量寿佛经》等汉文典籍,翻译成藏文。
从2010年起至今,受邀在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港大、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众多著名学府演讲,发起并参与主办多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知识分子们进行交流,将佛教真理与当今科学结合起来,引导世人正确面对学业、情感、工作、人生。近年来,堪布经常与众多海内外学者探讨环保、和平、道德、跨宗教等问题,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同时,发出“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大家在学佛之余,不应漠视身边的弱势群体。先后建立了小学、中学、养老院、居士林、小沙弥学院,资助濒临失学的大学生,救济无钱治病的重症患者……
堪布常说:“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只要有一口气,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法,我也会尽心尽力用佛法饶益他。”
更多招生简章内容请您点击
http://www.zhibeifw.com/xxgx/zsjz2015/
或者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
在线报名:
http://www.zhibeifw.com/xxgx/baomin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