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如何应对死亡|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微演说
摘要:或许你拥有腰缠万贯的财产,拥有健壮有力的身体,拥有情同手足的朋友,然而当心识脱离了身体,这一切都将离你而去。临终的路是孤独的,因为陪伴你的唯有生时的业;临终的路是温暖的,在你忆念起佛菩萨的时候。
愿佛法的光明,照亮你的临终之路。
演讲者:赵芳副教授(中国 长沙)
地点:泰国·清迈 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时间:2015年8月2日
.
.
.
-1-
逃不掉的“死亡之试”
平时,我习惯于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高僧大德的微博教言,点赞率很高。但有一次,我转发了一条关于死亡的开示,却无人问津。这件小小的事情,反映出人们对死亡这一话题的忌讳和回避。
前不久,医学博士皮格苏尔走访了在New Castle地区养老院生活的4500名老人,发现仅有百分之一的人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五百分之一的人对病重有所应对。老年人尚且如此,年轻人就更不用说。许许多多的人在恐惧、无助、手足无措、身不由己,毫无准备之中离去。博士还对John Howard医院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九十八的病人和家属,提出临终关怀的需求。其实,何须走访,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正在思考,又准备好了死亡这场逃不掉的考试。
-2-
你的临终路,由我来守护
作为一个凡夫,对于死亡很难有切身体会。于是我去了太平间、殡仪馆、火葬场和公墓。在太平间,我看到的人,是一个个冰冷的盒子;在殡仪馆,我看到的人,是炉火熄灭之后的灰烬;在公墓,我看到的人,是墓碑上一张张不同的面孔。无论老人还是孩子,在这许许多多的死亡背后,是多少亡者的无奈和恐惧,多少生者的不舍与悲痛。
我还走访了一位危重的癌症晚期患者,他对我们说,疾病让他难以承受的,除了身体的剧痛外,还有精神上的孤独。当他向我们说起因为以往放纵的生活,而招到现世报的懊悔时,我的心中感到一阵阵的酸楚。我们叮嘱他在病房中张贴佛像,要称念佛号,并且告诉他在中阴时可能看到的种种景象,让他做好死亡的准备。这位在病痛中都不曾叫苦落泪的他,眼中布满点点泪光。突然间,我明白了苦痛中的人们是多么希望有人能够关怀和指引他们。事后我们得知,他把我们送给他的钱全部用做了放生。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的爱,并把这种爱传递给了其他众生。
我的母亲同样非常惧怕死亡,甚至连穿衣打扮都十分忌讳。我向她慢慢说,我是如何对死亡做准备的,同时也描述了佛法中的观点。死亡就像是睡觉,睡着了还有醒来的时候;死亡就像是下课,这一节课结束了,还有下一节课。渐渐地,母亲终于皈依了佛门,每天嘴里都念着“阿弥陀佛”。对于死亡,她通过佛法,已经释然了许多。
-3-
四诀于心忍,能越生死海
在这次世青会上,我有幸认识了一位让我肃然起敬的老师。他所在的佛教助念团体,在一年里已经为四十多名亡者进行了助念和超度。其中不少亡者出现了往生的瑞相。以上的种种案例说明,面对死亡,可以用佛法来应对。在学习了索达吉堪布的《生死救度》、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人间是剧场》、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等著作后,关于死亡的开示,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在临终之际,我们应当一心专注于阿弥陀佛、莲花生大士或者自己的根本上师,争取抓住这个机会解脱。《中阴窍诀》里有一段关于中阴景象的描述:前面有阎罗狱卒牵引,后面有业风猛力地吹动。虽然心中不舍,却不得不放下今生的一切,独自走往通向来世的中阴长道。虽然在中阴路上有各种恐怖的景象,但如果我们能一心祈祷上师,专注念佛,便可以得佛所度,解脱轮回。
佛法中还有关于如何应对紧急灾难的介绍。面对突发灾难时,应迅速将佛或上师观于头顶,一心念佛,祈祷上师。
○
1990年,广州白云机场发生劫机事件,死亡128人,有三人通过大声念佛,仅表皮受了一点轻伤;
○
1999年,“大圣号”沉船,死亡200余人,有三人因至诚念佛得救;
○
2014年,台湾空难,死亡48人,有两人通过称念观音圣号得救。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地藏经》云:“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佛菩萨说:“我们不管是在生时,或是死时,如果能够称念佛号,便可以获得无量的功德,解除灾难和痛苦,不会堕入到三恶趣中。”
第二,对死亡做六种观想,以此减轻对死亡的恐惧。这六种观想分别是出狱想、再生想、毕业想、搬家想、换衣想和新陈代谢想。《中阴窍诀》中说,如果在临终中阴和法性中阴阶段,我们对自己心识所幻化出来的各种美好和可怕的场景过于恐惧,就会错过解脱的机会,甚至堕入恶趣。所以,临终一念极为重要。
第三,在临终时,由于我们疾病缠身,四大紊乱,所以身心很难得自在,但如果我们加强平时的修炼,就可以有把握得到解脱。在这里提到的修炼,我个人的理解是对于觉知能力、禅定能力和堪忍能力的修炼。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人间是剧场》一书中指出,在所有的六个中阴阶段中,唯一需要的就是觉知。仁波切说,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没有修过止观,可以尝试坐下来什么都不做,一次不少于5分钟,累计不超过100个小时,分三年完成。要长期修,经常修,持续不断地修。修习禅定还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静和谐。
第四,我们除了自己精进修行外,还要关心身边的众生,为他们多行善事。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一切的军队、眷属、财富等世间圆满,在临终之时都毫无作用,唯有善法能起作用。”《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也云:“临时宗亲,有何恃怙?唯有善法,乃可凭耳。”意思是在死亡来临的时候,除了善法,一切的宗族亲人都没有用,都不可靠。
-4-
衣是俗世服,心为僧侣心
两周前,我到佛学院参加法会,被其中的每一名僧人深深地折服。他们的心中都满满地装着利益众生,让众生得解脱的菩提大愿。在海拔三千八百米的雪域高原上,他们苦行修炼,精进修行,如流水一般自然、纯净、谦逊、自在;像阳光一样智慧、慈悲、高贵、温暖。当我即将离开时,我已深深地迷上了这一片深红色的海洋。我哭了一次又一次,如同离开了母亲的孩子。最终,我最尊敬的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结。他说:“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发心利益众生,那么你就等于已经出家了。”
今天我站在这里,虽然身着俗世之服,可我早已把它当成了深红灿黄的僧服。每每想到这里,我便会发自内心的微笑。《中阴窍诀》中说,如果你在生时怀着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和菩提心而行持善法,那么在心识与身体分离的那一刻,完美的你将会在莲花中醒来(指往生极乐世界)。即便你眷念轮回,想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也至少应遵守佛教人天乘的要求,相信因果,断恶修善。
佛法把死亡看得很轻,因为死亡不过是轮回的一个驿站,甚至只是一种幻想;佛法也把死亡看得很重,因为死亡是获得解脱的关键时机。梦中的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修炼灵魂,获得证悟。如果我们没有做好死亡的功课,那么每一天都等于白活。让我们怀着利益众生的美好发心,珍惜暇满人身,精进修行,离苦得乐,早证菩提!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http://www.wybuddhist.com/9/
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文集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演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