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76课
《俱舍论》是世亲菩萨所造的,主要宣说小乘有部为主的见解。在八品当中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五品分别随眠,也就是分别烦恼。
丙五、境与有境之差别
在生起烦恼的时候,它的所缘,也就是对境有多少种,然后能够缘随眠的心有多少种,这叫境与有境的差别。
欲界所生苦集谛,
见断以及修所断,
自地三心色界一,
无垢心识之行境。
这里面的境和有境其实就是五部,也就是见断下面的苦集灭道这四部,再加上一个修断。在修断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无漏,无漏也可以作为对境。前面的五部可以从烦恼的侧面讲,最后一个是无漏的无垢的对境,烦恼的心识也可以缘它。所以从总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为这六个方面。六个方面的境和有境的差别分了三类,苦集和修断是一类,道灭是一类,无漏的法是一类。
首先是讲苦集和修所断,也就是欲界当中的见苦谛和见集谛的这些烦恼,再加上一个修所断,是前两个颂词我们所要学习到的。后面第二个颂词是讲色界无色界当中,见苦谛、见集谛和修所断的对境是如何安立的。第三个颂词就是灭谛、道谛诸见断,见断的灭谛和见断的道谛当中所剩下的法,然后再剩下一个无漏法。无漏法是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的。
我们自己在安立境和有境的时候,会增长一些烦恼,那么所缘的对境有多少种,能够缘它的心识有多少种。我们先说缘,缘了之后再说增长的问题。首先你的有境是什么,能缘的法是哪些,能缘的心识是哪些,然后所缘的对境有哪些。首先把能缘和所缘,有境和境分清楚之后,再来简别掉一些,比如无漏的法是没有办法增长烦恼的,之后基本上剩下的这些法都是以所缘的方式增长,或者相应的方式增长。
在这个颂词当中主要是讲境和有境,至于它怎么样生起烦恼,是前面讲的内容。
此处颂词当中主要是讲到境和有境的差别。对境的随眠分了十六种。十六种当中,三界当中每一界都有五类所断,欲界当中有见苦、见集、见灭、见道的四类,再加一个修所断,欲界当中有五部或五类;色界当中也是有这样五部,然后无色界当中还是有这五部。三界各五部所断,加起来就是十五种或十五类所断。然后在五类所断之外再加一个无漏法,此处是从对境、所缘的角度来讲的,当然可以加无漏法。
此处没有具体讲每部下面的坏聚见、贪欲、嗔恚、邪见等,主要是讲哪一部对哪一部产生烦恼,所以此处是三界五类所断,再加上一个无漏法,一共有十六种。
前面是从所缘的对境角度来讲的,能够缘它们的有境心识同样也是十六种,也就是能够见苦谛见断的心识,能够见集谛见断的心识、见修断的心识、乃至于无漏的心识。前面讲到了所缘有多少种,能够缘它们的心识也有这么多种。所以有十六种对境和十六种有境,这是境和有境大概的一种分别。
下面分析一下分别的问题。首先把见苦谛和见集谛和修所断的进行一个安立。然后再安立见道的道灭,最后是见道的无漏。总之是六类法,五类所断再加一个无漏法。
“欲界所生苦集谛,见断以及修所断”,首先是欲界所产生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以及修所断这三种法是对境所缘,那么有几种心可以缘它们呢?
“自地三心色界一,无垢心识之行境”,讲到有几种心识可以缘前面欲界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修所断。此处讲到有五种心识可以缘。
首先以苦谛见断为例, “自地三心”是三个,“色界一”是一个,“无垢心识”是一个,一共是五个。上面的这些法是五种心识的所缘境。
“自地三心”,欲界苦谛自己的遍行烦恼和非遍行烦恼都可以缘苦谛见断;欲界集谛下面的遍行烦恼可以缘苦谛见断;闻思产生的善心[1]等修断烦恼也可以缘苦谛见断,这叫自地三心。
“色界一”,有一种色界的心也可以缘欲界当中的苦谛见断。当我们真实地厌离欲界的烦恼,生起色界的禅定的时候,要缘苦谛见断,主要是为了断它,因为见到了欲界的心非常的粗大,很痛苦的自性等,对它产生厌离心,要舍弃它,所以这个时候色界的心要缘它。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安立。
“无垢心识”,这个无垢心识主要是法智品,法智品主要是断欲界烦恼的。因为要缘欲界的苦谛见断,才可以断除这个欲界的苦谛见断。所以无垢心识为什么缘它呢?因为要断它的缘故。
色界的心是要超越欲界,是暂时性的,所以色界的这种心要缘欲界的见断。而无垢心识是为了断除欲界的苦谛见断的烦恼,要产生法智这方面智慧的缘故,所以说无垢的心识也要缘它。
自地三心是三个,色界一个,无垢心识一个,总共有五个心可以缘欲界苦谛见断。此处我们只是以苦谛见断为例,其实集谛见断也是一样的。它也是自地三心,色界一,无垢心识,是从五个心来安立的。
色界所生自地心,
下三上一无垢心。
无色所生属三界,
三心无垢心行境。
此颂词讲了两层意思,一是色界所生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然后是无色界所属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分别是几种的心的所缘境。
首先色界是八种心识,色界所生自地心有三种,“下三”,指欲界有三种烦恼可以缘它,“上一”,指无色界的一种烦恼可以缘它,最后有一个“无垢心”,所以有三三一一,总共是八种。
“色界所生自地心”,从自地的角度来讲,色界自己的苦谛见断的烦恼可以缘它自己的,遍行的集谛见断可以缘它的,修所断的烦恼可以缘它的,这是自地的三心。
“下三”,下面欲界的三种心可以缘色界。欲界的两种不同分[2]遍行,即苦谛见断和集谛见断,和修断闻思所生善心[3]。
“上一”,无色界只是一种情况。下面要达到无色界,第一个就是空无边处。要产生空无边处自己本身的禅定,前面有一个近分定或者叫未至定。还没有真实达到空无边处,即将达到空无边处的时候,要缘下面色界的烦恼。如前面一样,欣上而厌下,要非常厌离色界当中的烦恼,所以这个时候的未至定(近分定)要缘色界当中的烦恼。除了这种情况之外,其他的无色界的不会缘色界的。只是在空无边处未至定的时候,有一个善心可以缘下面色界的烦恼,所以叫“上一”。
“无垢心”,主要讲到了类智品。前面是法智品,主要是对治欲界烦恼的,类智品主要是对治色无色界烦恼的。此处的无垢心主要是无漏同品心识可以缘它。
所以总共加起来有八种心识。八种心识可以缘色界苦谛见断。同样,八种心识可以缘色界所摄的集谛见断。八种心识可以缘色界所摄的修断善心,都是八种。
无色界有十种心识所缘,“无色所生属三界,三心无垢心行境”,此处“无色所生”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还有修断,“属三界”,分别属于三界三心。三界和三心连起来看,就是九种,再加一个无垢心,就是十种。
三界三心,即欲界的三种心,欲界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从不同分遍行的角度来讲,可以缘无色界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色界三心,也是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也可以缘无色界三种对境;无色界自己的三种心,也就是它自己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三界都有三种心,加起来就是九种心,再加上无垢心识,也是无垢无漏的类智品,因为无漏类智要断除无色界所属的苦谛见断,肯定要缘它。总共加起来有十种。
以上是从苦谛的角度来讲的。从集谛的角度来讲,也是这十种,从修断的角度来讲,还是这十种。所以用一个例子就可以了,其它的可以类推。
所以色界是八种,无色界是十种,还是比较好算的。
灭谛道谛诸见断,
加自地心之行境。
无漏三界末三心,
及无漏心之行境。
前面把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这三类讲完了,五类所断法还剩下灭谛的见断和道谛的见断。如果按六类,还剩下一个无漏的。
所以在这个颂词当中“灭谛道谛诸见断,加自地心之行境”,主要是五部当中剩下的两种,灭谛见断和道谛见断,是几种心识的所缘。
前面讲过,所缘的对境有十六种,十六种当中最后一种是无漏的心识,它可以作为对境。那么这种无漏的心识是几种心识缘呢?“无漏三界末三心,及无漏心之行境”就讲到最后一种的情况。
首先五部所断当中的灭谛见断和道谛见断,是几种呢?在前面的基础上加自地心之行境。欲界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都是五种心识,灭谛见断再加上自地心,也就是在前面欲界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断这五种心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缘灭谛自己的心,这样就是六种。欲界的灭谛就是六种。
那么色界的灭谛呢?也是加自地心之行境。前面讲到色界的苦集修断的对境分别是八种心识所缘,再加一种,也就是加灭谛自地的心,所以色界的灭谛见断就是九种。
如果是无色界呢?无色界在前面讲是十种心,在十种所缘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自地心的行境,就是十一种。此处不用单独算,加一个自己的心识就可以了。
同样,欲界的道谛当中加上一个,就是六种。在色界道谛当中加一种,就是九种。无色界加一种,就是十一种。前面一个一个算好之后,灭谛道谛诸见断只是加自地心的行境就可以了。
下面讲最后一种,无漏的法。无漏的这个对境不是烦恼,而是无漏的本体,那么这个无漏的本体有几种心识缘它呢?“三界末三心,及无漏心”。
“三界”,是欲界的、色界的、无色界的,“末三心”,就是道谛烦恼下面的心,灭谛烦恼下面的心,再加上一个修断下面的心,即三界末三心。欲界当中是道谛下面的心识,灭谛下面的心识和修断下面的心识;色界也是道谛、灭谛和修断下面的;无色界也是道谛、灭谛和修断下面的。
“及无漏心”,还有一个是无漏的对境,无漏的心也可以缘它。
三界最后的三种,每一个都有三种,共九种,再加上一个无漏心,即无漏无垢的心识,所以共十种心,即十种心识的所缘境。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对境和有境的差别。前面我们提到过,以无漏的法作为对境,是没办法随增烦恼的,你可以缘它,但是没办法随增。所以对境有十六种,有境有十六种,把这些有境和对境讲完之后再看生烦恼方面,就比较容易理解。在颂词当中没有讲这些,只是把境和有境讲完了,然后随增烦恼方面在其他注释当中讲到了,前面的生烦恼方面讲到了,所以此处就没有再讲了。
乙三、心具随眠之理
具随眠心有二种,
染污心与非染心,
染污心亦有二种,
非染污心随增长。
此处讲到了具随眠心,即具有烦恼的心。具有烦恼的心并不一定是有烦恼的,有不同情况。当然凡夫人一定有烦恼,而且会增长烦恼,但是在有部的特殊观点当中,有些阿罗汉也属于具随眠心,在此处也体现出来了。
“具随眠心有二种”,具有随眠的心有两种。具有随眠的心必定增长随眠么?这里讲到,有一种是又具有随眠,又增长随眠;还有一种是具有随眠,但不增长烦恼。
“染污心与非染心”,一种是具有染污的心识,当然就是凡夫的心识;第二种是非染心,不属于染污的。其中染污心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染污心的凡夫心,一个是具有染污心的阿罗汉圣者心。“非染心”属于有漏的善法,还有无覆无记等,叫做非染心。
“染污心亦有二种”,前面所讲的这个染污心具有两种。总的来讲具有随眠的心有染污心和非染污心,然后染污心亦有二种:其中一种是具有随眠,又增长随眠的,这个就是指凡夫人的染污心,因为他们内心当中本身具有这些贪欲,然后再通过所缘或者相应的方式增长贪欲,这就是染污心当中的一种。还有一个情况是只具有随眠,但不增长随眠。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已经断尽了烦恼,为什么还叫做具有随眠呢?按照有部的观点来讲,这些过去已断的烦恼和未来未生的烦恼,在阿罗汉的相续当中是可以存在的。当然如果从普遍的我们理解的角度来讲,阿罗汉的烦恼已经完全断掉了。但是从小乘有部的观点来讲,所谓的断烦恼只是断了他的得,得绳是断了,断了之后阿罗汉的相续和烦恼之间就没有联系和增长的功效了。但是随眠烦恼在阿罗汉的相续当中具不具足呢?还是具足,只不过得断了之后,他们之间没有联系了。相当于有一种说法,就是烦恼虽然断掉了,但是它的习气还在。有些直接说相当于是它的习气一样。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阿罗汉在断烦恼的时候,烦恼和他的相续之间没有得来联系。得断了之后,并不等于烦恼不存在。但是得断了之后,他的增长的功用没有了,不可能再随增了,和说阿罗汉没有烦恼是一个意思。因为他虽然具有烦恼,但是他不会增长烦恼。相当于这个烦恼在他的内心当中已经死掉了一样,虽然具有,但是不会增长。所以有部的观念就是,他具有烦恼,但是增长烦恼的作用已经被阿罗汉灭掉了,但是烦恼还存在。这些阿罗汉具有随眠,但是不随增随眠,这个叫做具有染污心的一种情况。染污心有二种已经讲完了。
此处稍微难理解一点,和平常我们的理解方式稍微不一样。我们认为阿罗汉断烦恼之后,他的相续当中的这个烦恼彻底灭尽了。但是有部说虽然具有烦恼,但是不会增长,增长的作用被他灭掉了。当然有些烦恼已经彻底灭尽了,而有些烦恼的本体在阿罗汉的相续当中还具有,只不过增长的作用已经灭掉了而已。
“非染污心随增长”,非染污的状态一定是增长的。那么这个非染污心是什么呢?有漏的善法和无覆无记法等等,一定是增长的,具有随眠的。
其实我们从非染污法的本体来讲,这个有漏善法本身是不是烦恼呢?本身不是烦恼,无覆无记本身也不是烦恼,但是有漏善法和无覆无记法可以被烦恼作为随缘的方式来增长烦恼。它自己虽然不是烦恼的自性,但是它可以被烦恼所缘之后增长烦恼。所以它自己虽然是清净的,但是烦恼可以缘它,之后烦恼就可以增上了。
当然如果是无漏的善法,虽然可以缘,但是不能增长的,这个已经讲到了。但是有漏的善法可以被烦恼所缘,所缘之后可以增长烦恼。他本身存在烦恼,但是还不是那么强盛,但是它可以缘对境,缘对境的缘故再增上这个烦恼,烦恼的力量就可以再再增上。这个方面是可以通过所缘的方式增长。有漏的善法不是无漏的。无漏可以成为所缘,但是不会随增的。但是有漏成为所缘,是随增的。
所以烦恼可以缘有漏善法和无覆无记法,增上烦恼。这个作用可以存在,所以叫心具随眠之理。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欲界没有修行的心,所以主要就是讲闻思的善心。
[2]可以越地的叫不同分界。
[3]因为欲界的善心只是闻思所生的善心。下面闻思所生的善心也可以缘色界的苦谛、集谛和修所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