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是可以训练的
✿【编者按】 ✿
我真的很想控制住自己,有许多重要的事情明明知道它很重要却时时没有行动起来,而且做什么事效率都很低,大脑总喜欢钻空子,告诉我怎么样享受而不是奋斗。
就像我每天的生活状态,晚上睡很晚早上又很晚才起来,然后洗漱洗漱差不多10点了,10点开始做事情也不晚啊,这时候大脑就会告诉我都10点了吃完午饭下午再做也不迟,然后我就吃完午饭到了下午大脑又说这个电视看完再做也行啊,看完了大脑又说下午不做也可以啊,明天做也行,总是这样往后推。
关于人的成长,没有比意志力和自控力更重要的问题了。无论你想学习任何知识、技能,养成任何新习惯,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和牛人,意志力和自控力提升都是必经之路。
第一,所有自我控制失败的心理过程都与你所描述的一样。
正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麦格尼格尔所说,“意志力挑战就是两个自我之间的冲突。一个你想的是自己的长远利益(比如减肥),另一个你则想及时行乐(比如吃巧克力)”。
第二,自我控制是可以训练。
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森曾公开讲述过自己“破釜沉舟”坚持写作的故事。和很多作家和白领一样,他也很容易被电脑游戏和网络分心。接受《时代》杂志的采访时,他解释了自己是如何拆掉手提电脑,防止自己因受诱惑而拖着不写东西的。
他从硬盘中卸载了所有浪费时间的软件,包括所有作家的天敌——纸牌游戏。
他拆掉了电脑的无线网卡,还把网络接口弄坏了。
他解释说,“你要做的,就是把强力胶挤进网线里面,然后把接口使劲拧下来”。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 ONE ✿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放逸就是该做的闻思修等善法不去做,该控制的烦恼与罪业不去控制,身口意各方面都不注意、很随意,没有什么追求,活一天算一天的状态。
佛认为,放逸是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的根源。放逸的人不但永远无法成就,而且原有的闻思修功德也会慢慢减少,贪嗔痴却会日益增长。
✿ TWO ✿
当然,如果工作、生活与闻思修的压力太大,已经感觉到承受不了的时候,还是要出去旅游或在家里放松、休息一下,养精蓄锐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轮的精进中。
现在流行着一种拖延症,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释迦牟尼佛认为这是一种负面情绪,是随烦恼。其实,拖延虽有一些客观因素,但主要都是当事人自己的毛病。
通过心理训练,是可以调服、控制,甚至断除、消灭的。
工作上的懈怠,有老板、领导来约束我们;但修行上的懈怠,就全靠自觉了。如果没有自我约束,修行一直没有进步,加行永远修不完,就可能永远听不到密法的正式、具体的修法。
✿ THREE ✿
用佛教的标准来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散乱、浮躁,对看电视、逛街等等乐此不疲,根本无法在一个地方安静半个小时以上,除非是发呆。这样就越来越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在。
要知道,任何有价值的灵感、神通与智慧,都是在静下来的状态当中发现的,包括相当多的科学发明。
浮躁的生活不但生不起智慧,还会导致内心空虚。过度依赖于外在,不愿意去开发内在精神的潜在功能,不要说成佛,连儒家、道家、科学家、哲学家的成就都不可能获得。
✿ FOUR ✿
控制放逸的方法,除了自我谴责以外,更好的,还是修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等。
有些人会说:轮回不痛苦啊,我的家庭很和睦,收入也很高、很稳定,所有的医疗养老保险都买了,车子、房子、存款都有,身体也健康,我为什么还要去修行呢?
这都是眼界狭窄、鼠目寸光的表现,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利益,缺乏远见卓识,看不到来世的去处,更看不到解脱的光明。
就像站在地球上的人根本看不出地球是球形的一样。因为所处位置的高度不够,所以限制了我们的眼界与智慧。
THE END
文字:来自《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