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41:定慧品之十 返回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41:定慧品之十

HDZGGW 正觉海 2023-08-05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法没有顿、渐之分,人有利根、钝根两种根机。

证悟之后,佛性没有差别。不悟,功德做得再多也无法解脱,只能继续流转在轮回中。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然后又继续讲,“善知识!法无顿渐”。“法”,指心的本性、佛性。佛性没有顿、渐之说。


六祖之后,禅宗分成南北两派,南派即惠能大师的顿门,北派是神秀大师的渐门。顿和渐都是证悟的方式,这些方式在心的本性、佛性上存不存在呢?当然不存在,因为法本身没有顿与渐的分别。


但是“人有利钝”。法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人有利根、钝根两种根机。大智慧的是利根,小智慧的是钝根。


这两种人该怎么修呢?“迷即渐劝,悟人顿修。”小根机的人没有很高的智慧,称为“迷”,“迷即渐劝”——逐渐地去修,先修出离心,后修菩提心等,一步一步地修;像惠能大师这样上等根机的人,则可以“顿修”——无需修四加行、五加行等基础修法,直接修禅宗、大圆满等高法就可以证悟。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上等根机的人,不需要修前面的基础修法,直接修大圆满、禅宗,就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心的本性。


但是,假如下等根机的人去修这个法,则根本不可能证悟,修了也没有用,因为这个法是针对惠能大师这样的人设计的。那这种人怎么办?就要像神秀大师说的那样,一步一步地修,最后也能成佛。因此,大家不要以为法越高越好,也不要认为能听大圆满、大手印或禅宗的顿门就很了不起。尽管这些法门的确非常殊胜,但与自己的根机是否相应很重要。根机若跟不上,法再高也没有用——因为人的根机与法之间差距太大,根机与法不相应。这时候就要修一些基础修法,把距离缩小,待根机差不多成熟时,再修大圆满、禅宗顿门等,才有可能“言下大悟”。


由此可以看出四加行、五加行的重要性。修禅宗的人,即便不打算学藏传佛教、不学密法,修一修这些基础修法也很有帮助。


禅宗的修法很简单,就是参话头。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没念出来之前叫做话头,念出来以后叫做话尾。所谓参话头,就是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未念出时,去看自己内心的状态。


另外一个,是在念佛过程中看念佛者是谁。近代一些禅师建议不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佛者是谁”。后来虚云大师说,这还不如直接念“阿弥陀佛”,因为念“阿弥陀佛”有功德,念“念佛者是谁”没什么功德。


无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者是谁”,或“嗡嘛呢叭美吽”“嗡班匝儿萨埵吽”都可以,主要是在还没念出来之前,去参、去看此时内心的状态。


念佛者是谁?应该不是身体。假如是身体,那么人死后也会念的……反复观察、思考之后,终有一天会发现,念佛者其实是自己的心。心是什么样子?这又回到根本问题上来了:没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前,它是什么样子?要在其中看到心的本性,这就是禅宗的方法。


对下等根机的人来说,参“念佛者是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在大圆满的前行部分也有,可以依此而证悟。但假如根机不成熟,参话头也好,念佛者是谁也罢,想再多也搞不清楚,无非是自己的心在念,除此之外不会有什么觉悟。


实际上,心的本性非常简单,一点也不复杂。正因为太简单,所以很多方法都用不上。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的根机成熟,这样便可以快速突破,否则永远都在禅修的层面上徘徊。


因此,无论修哪一种法门,都要从零开始,好好修四加行、五加行。大圆满和大手印本身有这样的安排;禅宗顿门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基础修法,可能是以念佛或其他方法代替;神秀大师的渐门修法中,应该会有一些这方面的功课。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基础修法,最后以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能证悟。


“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元”,本来。证悟之后,佛性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无论惠能大师的顿门,还是神秀大师的渐门,最后证悟的境界都是一样的,不过是证悟的时间稍有先后而已。“不悟即长劫轮回”,如果不悟,即便念经磕头、烧香拜佛、修路铺桥等功德做得再多也无法解脱,只能继续流转在轮回中。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非常重要的三个修法及三种境界。

在证悟瞬间,便同时有了无相、无住和无念。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六祖坛经》40:定慧品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