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佛学会 >> 【大学演讲】菩萨特别悲悯的人
返回
【大学演讲】菩萨特别悲悯的人
大学演讲
《佛子行》里还会讲到,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挫折时,怎样转为道用。这对现在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比如有人诋毁你,让你感到痛苦,此时如果能有大乘佛教的心态,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善知识、父母、老师,痛苦自然会消失。这是比较高的一种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
世间的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佛教的思想不会这样。小乘沙门四法中讲,别人害我,我不害他,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而在大乘佛教中,不但不害他,还要帮助他。到了这一步,很多学者会想不通:“那太不讲道理了,明明他在害我,为什么要帮他?”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这样做,看你的心达到什么境界,如果境界比较高,像菩萨那样,就会特别悲悯那个害你的人。
印度的著名论典《中观四百论》中,有这样一句偈颂:“如是诸菩萨,特意悯恶者。”意思是说,真正的菩萨,特别悲悯那些极其恶劣的人。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句话。
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的讲义中,还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个母亲生了五个孩子,其中四个孩子都正常,生活得很不错;唯独一个孩子没有生存技能,无法独立生活。但母亲最关心的,就是她这个最无能的孩子。
可能大家将来也会这样,在自己的孩子中,对最没有能力、脾气最大、心眼最坏的那个,会更加关爱。大乘佛子就是这样,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恶劣的人,会更加着重地度化他。
但度化众生并不容易,所以大乘佛教会开许一些行为,这种行为不一定符合小乘佛教的戒律。有些大乘佛教徒为了利益众生,会放下对自己有利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能招来别人的讥嫌、辱骂,在生活中遭受很多痛苦,但他愿意。只要对身边的人有帮助,只要能将一个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摘自你也可以是菩萨——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演讲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