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超越思维的业力|《维摩诘经》第2课 学习笔记 返回

超越思维的业力|《维摩诘经》第2课 学习笔记


 

发心师兄:定解 C26




一、课前开示

Vimalakirti Sutra

(一)闻法应善始善终

1、如果看电影,当场可能就能感受到其中人物的酸甜苦辣,被深深打动。而学习佛法的效果不一定如此立竿见影,想品尝到佛法的甚深美味,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企及。

2、作为传讲者,大恩上师非常重视此次传讲。也希望听者们心态稳重,对学习《维摩诘经》有坚定的信心,善始善终,这样才能对自相续有所助益。

(二)尽量参加课前课后的念诵

1、课前课后念诵的内容非常殊胜

念诵《加倍咒》,可令当天或当时所做的善根多倍增长;念诵《八吉祥颂》,能成办世出世间的一切所欲;《供养仪轨》是法王如意宝特意安排念诵的,用水、灯、乐器等供养诸佛菩萨,念诵供云咒,可积累不可胜数的资粮;《普贤行愿品(七支供)》与受持大乘《菩萨戒仪轨》的功德众所周知;《怀业祈祷文》可以加持怀业成就;《释迦佛修法仪轨》《金刚七句祈祷文》《普获悉地祈祷文》《上师瑜伽•速赐加持》、护法《供养仪轨》和《文殊礼赞》等也非常殊胜。课后念诵的《普贤行愿品》同样非常重要。

上师开示

我也经常说,上师如意宝以前特别强调课前课后念诵的重要性,我自己也是如此。前段时间,我一边接待一边念诵。但在接待的时候,有些人显得痛苦不堪,或者情绪激烈,导致我口里的念诵经常中断。念到精华之处,却常常心不在焉。后来觉得特别可惜,所以就把接待时间提前了。念诵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所以尽量之前就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2、念诵时应使用转经轮

关于转经轮不可思议的功德,在经典、论典和续部里都有提及,前辈大德和法王如意宝也曾反复强调。

上师开示

我希望大家以后在课前课后的念诵过程中,要养成拿转经轮的习惯。即使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使用转经轮也有诸多益处,例如保持身体健康,令相续生起慈悲心,加持自己生生世世不离三宝等等。即使是业力深重之人,当其临命终时,若将转经轮置于其枕边,可保其不堕恶趣。


二、诠释经名

Vimalakirti Sutra

(一)本经的由来

“维摩诘”是一位居士的名字。维摩诘居士依靠佛力加持,宣说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由佛陀认可,诸佛菩萨作加持,由此形成了这部经典。

本经又名《无垢称经》。在汉文、藏文和英文版中,两种名称皆有。音译是维摩诘,义译就是“无有垢染”。藏文发音为“折玛美巴扎巴旦斌多”,其中“折玛美巴”是“无垢”的意思,“扎巴”是“名声”、“称扬”、“称赞”的意思,“旦斌多”即“所说经”。

一般来说,佛经名称有诸多安立方法,《维摩诘所说经》是以作者来安立名称的经典。

旁述:佛经名称的诸多安立方法

1、以地名安立,比如《楞伽经》,楞伽是地名。

2、以时间安立,如《父子相会经》,是佛陀在成佛后与其父净饭王父子相会时所说。

3、以祈请者的名称安立,比如《梵天请问经》《佛为婆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是祈请者向佛陀请转法轮,双方对话所形成的佛经。

4、从意义上安立,如《十地经》,宣讲了一地到十地菩萨的不同境界和功德。

5、以偈颂数量安立,比如《般若十万颂》《般若八千颂》等。

6、以比喻安立,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

7、以作者安立,如《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维摩诘所说的。

(二)维摩诘的身份

在这部经中,维摩诘居士是以菩萨居士的身份出现的;在本经第十二品中,提到维摩诘来自妙喜世界;在有些经典中说,维摩诘居士是金粟如来古佛再来。

有时诸佛菩萨的化现非常微妙、难以揣测,如果我们以分别念来思维,不一定能得出准确答案。比如文殊菩萨,有些经典里称其过去早已成佛,有些经典当中称其现在正在成佛,有些经典里则称其将在未来成佛。

(三)应以超越凡夫惯有思维的方式来接受佛菩萨的境界

《维摩诘经》亦名《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之所以说不可思议,是因为如果用二取分别念去衡量、思维佛经中的有些甚深道理,就会像盲人摸象一般,在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障蔽之下,无法真正通达其真实意趣。

《大集经》中说 ,东方无量刹土以外,有一尊佛常转法轮。当地有一位日密菩萨,经常看到诸佛菩萨络绎不绝地前往西方。

有一次,他显现上好奇地问:“为什么我们这里的佛菩萨都纷纷跑到西方去呢?”

佛陀告诉他:“在西方,有一个地方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在转法轮,所以我们这里的佛菩萨要到那里去听受佛法。我这次也给你一个陀罗尼咒,你拿着这个陀罗尼咒,可以去娑婆世界与那里的众生结缘。”

日密菩萨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不去,娑婆世界很脏很乱,是五浊恶世的所在地,我不愿意去。”

佛陀告诉他:“听说在娑婆世界有一位维摩诘居士与你的身体无二无别,是你的化身,你为何还要这样害怕呢?”

日密菩萨显现上就默认了。后来佛陀将陀罗尼咒交付于他,令其前往娑婆世界。

此经的描述比较稀有,我们也许难以想象。在宗喀巴大师的有些传记中也说,宗喀巴大师的化身在五台山;也有的传记说他真正的化身在兜率天;还有的说他在其他地方转法轮。

作为凡夫,我们的见识过于狭隘。比如,我们对整个银河世界所知甚少,对微观世界也一窍不通,甚至对相伴自己一生的身体,也很难清楚透彻地描述它的构造、生病原因等等。因此,对于诸佛菩萨一变成多、多变成一的情景,若以凡夫的思维方式去权衡、评判,可能会觉得难以想象。在学习《维摩诘经》的过程中,不要断然否认其中一些我们自己难以想象的道理。如果想否认,就一定要有确凿依据。否则就会如莎士比亚所说那样:“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大方等大集经》(北凉昙无谶译)原文
东方有国名曰无量。彼中有佛名五功德。常说妙法教化众生。有一菩萨名曰日密。至心听法仰瞻虚空。见有无量无边菩萨从东方来趣向西方即白佛言。世尊。我见东方无量菩萨趣向西方。以何因缘。舍净妙国趣向秽土。善男子。西方过此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五滓具足弊恶众生充满其土。释迦如来于中宣说三乘之法。……尔时日密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能向彼宣说是咒。但于彼土生怖畏想。何以故。如来向者为我宣说。彼土众生多诸弊恶。犹如生聋生盲生哑随女人意。世尊。若有随顺女人意者。当知是人永断善根。佛言。善男子。汝今不为现利后利。当为饶益一切众生。但往宣说勿生疑虑。善男子。汝非彼土维摩诘耶。何故生怖。日密菩萨默然不对。善男子。何故默然。日密言。世尊。彼维摩诘即我身也。世尊。我于彼土现白衣像。为诸众生宣说法要。或时示现婆罗门像。或刹利像。或毗舍像。或首陀像。……为调众生故


三、译者鸠摩罗什的功德

Vimalakirti Sutra

(一)生平故事

鸠摩罗什是汉传佛教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不空、玄奘)之一。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是印度一位很有威望的宰相之子,相貌端严、智慧出众。他示现弃相位出家,云游四方,到了龟兹国(即现在的新疆),被当时龟兹国国王的妹妹相中,并设法让他还俗,之后一起生活。

国王的妹妹怀上鸠摩罗什之后,与以前截然不同,忽然间精通了很多不同的语言,相续当中生起了前所未有的慈悲心,性格变得柔和善良,具足各种功德。

鸠摩罗什降生以后,从小具足智者相,看书过目不忘,能背诵大量偈颂,具有俱生的慈悲菩提心。当鸠摩罗什到了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生起强烈的出离心,想要出家,但她的丈夫不同意。鸠摩罗什的母亲很固执,为让丈夫同意,在七天七夜里一直绝食。七天七夜以后,鸠摩罗什的母亲几乎奄奄一息,无可奈何之下,父亲答应了母亲的出家请求。

鸠摩罗什与母亲一同出家,后来,母亲带着鸠摩罗什四处云游,到达克什米尔(今印度一带),在那里拜谒了很多大小乘上师善知识,学到了各种法门。

到达印度时,母亲已经证得圣果,决定留在印度不再离开。鸠摩罗什本想与母亲一起留在印度,但母亲通过智慧观察后得知,若他回到中国,将会为弘扬佛法作出卓越贡献,只是自身的生活会遭遇无数坎坷,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鸠摩罗什听完母亲的忠告之后,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非常坚定地说,只要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鸠摩罗什智慧超群,精通显密经论,有人评价他所译出的经典不到其精通数量的十分之一。他的名声在西域各国广为人知,并且传到了长安。

当时的中国人普遍对功德、智慧十分重视,玄奘时期的唐朝也是如此。因此,鸠摩罗什到达龟兹国后,几个国家都把他当作国宝来抢夺。


——鸠摩罗什像(克孜尔千佛洞)

前秦皇帝苻坚派遣大将吕光率七万大军征讨西域,意在争夺鸠摩罗什。吕光打败龟兹国后,准备奉苻坚之命将鸠摩罗什带回前秦。然而在折返途中,苻坚被姚苌暗杀,吕光于是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并把鸠摩罗什控制在身边。姚苌屡次迎请大师,吕光均未答应。

姚苌暗杀苻坚后,建立了后秦。他死后,他的儿子姚兴继承了皇位。姚兴继位后出兵讨伐吕凉,吕凉大败,鸠摩罗什被当作国宝被姚兴迎请到后秦。此时,他才终于抵达魂牵梦绕的中国,时年58岁。

鸠摩罗什到达长安后,即着手建立第一座译经场,并开始翻译佛经。他整整译经11年,直到71岁时圆寂。现在的西安草堂寺就是当时的译经场,那里还保存着鸠摩罗什的舍利塔。

(二)对佛教的贡献

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业空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前人可比。据说,他翻译佛经300多卷,且风格独具一格。

他在翻译时,将佛经中的重复语言化繁为简,文辞优美练达。有些人因此质疑他所译的经典并未遵循佛经原意。鸠摩罗什接近圆寂时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果然,荼毗时,其舌头未被烧烂,一直留存至今,堪称奇迹。那些诽谤鸠摩罗什的人,也终于相信大师的金刚语的确与众不同。

鸠摩罗什的很多译本一直流传至今,比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以及《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他的一些译作后来成为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汉地八大宗传承祖师们最根本的修学经论。有学者认为,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和《维摩诘经》为禅宗在汉地的弘扬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由于这些经典被汉地佛教徒普遍接受,当达摩祖师到汉地弘扬禅宗时,汉地弟子对般若不二法门已不陌生,故容易相应。禅宗能在汉地兴盛至今,与鸠摩罗什的发愿力及其译本的加持力密不可分。

有些学者认为,藏传佛教译师嘎玛拉西拉是鸠摩罗什的转世,这种说法不仅从历史角度无法自圆其说,从学术层面来讲也不合理。一方面,时间上不能对应;另一方面,噶玛拉西拉(也叫莲花戒论师)的观点与达摩祖师存在很大分歧。

了知译者的功德后,我们应对学习《维摩诘经》生起欢喜心,并以一种特殊的信心来接受。


四、正文的学习

Vimalakirti Sutra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庵罗树园……


科判分析

这一品主要讲“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如是我闻:

消文释义

“如是我闻”,意思是:我当时在佛陀面前就是这样听到的。

重难点分析

这句话虽然看上去意义简单,但其内涵既深刻又重要:

1、佛经中经常会出现“如是我闻”,这是佛陀对阿难的一种开许。《涅槃经》云:“阿难。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2、佛经里的“如是我闻”,表达的实际上是佛与弟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就是说,当时佛陀是怎么说的,无论是阿难、迦叶尊者还是优婆离,他们后来在结集三藏时,就按照其不忘陀罗尼,把佛陀的教言整理成文字。“如是我闻”也表明经文的准确度非常高,并非只是大概听到的内容。

3、僧肇法师在《注维摩诘经》中说,如果没有“如是我闻”,后人就不能确定佛陀到底是怎样宣讲的;如果佛经结集者并非如是结集,而是加入很多自己的分别念或各种观点、争执等等,后人就会觉得佛经不靠谱。

4、“如是我闻” ,也可以表示,当时在某位上师、大德面前怎么听到的,我也原原本本地这样告诉大家,而不会夹杂个人分别念。例如,法王如意宝过去在传讲密法之前,都会说一句:“上师如意宝以前是这样传密法的,所以我也这样传。”

5、后人在整理孔子等圣人的教言时,也采用了与佛经结集类似的方法。比如儒家经典中的《论语》《孝经》等,也常常记载“子曰”等表明“谁说了什么话”这样的内容。

一时,

重难点分析

佛经里讲“一时”,并不具体讲某年某月某日,看似很笼统,就像是阿难尊者告诉大家,就在某个时间,我也记得不太清楚。其实,“一时”有很深的含义:

1、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宣说佛法,有时在天人面前说法,有时在龙王面前说法,有时在人类众生面前说法……所以,“一时”表示不同众生的时间概念是不相同的。

2、从科学角度来讲,的确也是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爱因斯坦曾说过,时间和空间是错觉。比如,不同星球的时间是不同的,如地球时间和月球时间就不同。地球上每一个经度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比如北京时间的晚上时间,可能是其他计时标准的上午或者下午。

所以,“一时”是非常好的用词,其中包含了十分微妙的含义。

佛在毘耶离庵罗树园,

重难点分析

1、毘耶离即现在的广严城,是当时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释迦牟尼佛在广严城宣讲过许多经典,包括《药师七佛经》和一些密法等,现在的广严城还有阿难尊者的遗塔。

2、毘耶离庵罗树园是当时释迦摩尼佛的精舍。庵罗树就是芒果树。

《维摩诘经》接下来会讲有哪些眷属在场听闻,将在下节课中介绍。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进入《维摩诘经》学习笔记链接汇总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