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心香 >> 索达吉堪布:你为什么修行不成功?关键就在于此!
返回
收录于合集
#索达吉堪布
134个

常有人说:“某某是一位好上师,只是嗔恨心很大。”但在世界上,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过失了,怎么会有人在嗔恨心大的同时,又是一位好上师呢?嗔心大,绝对修行不好,嗔心的过失特别严重,一方面会毁坏善根,一方面天天让旁边的人心怀恐惧,没有安全感,这肯定不是好上师。有些人认为:“不示现忿怒相,就无法调伏弟子。”但如果你修行好、德行好,也不一定非要用忿怒相,否则,忿怒相一旦示现不好,自他的功德都会被烧毁。单巴仁波切说:“百种贪心之业,不及一刹那嗔心罪业大。”小乘行人最谨慎防范的是贪心,因为一念贪心本身是罪业不说,还会引发破戒等恶行,有许多过患。而在大乘菩萨戒中,一百种贪心的罪业,还不及一刹那嗔心大。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生贪心,一般不会伤及众生,但在嗔心的诱发下,很可能导致行为或语言上对别人打骂伤害。伤害众生,正是菩萨戒中最严重的罪业,所以,单巴仁波切才如是强调嗔心的可怕。反之,懂得安忍、法融入心的修行人,行为、语言和内心都非常调柔,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柔软;或者像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不但让身边的人很舒服,他自己也始终处于快乐之中。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若人修行忍,舍一切嗔恚,现在及未来,常得安隐处。”这方面,释迦牟尼佛就是最佳的典范,据《经律异相》记载:曾有一婆罗门,先以五百事谩骂佛陀,佛陀毫无愠怒之色。婆罗门见了很生信,又以五百事赞叹佛陀,佛陀也没有欢喜之色。由此可知,佛陀确实住于不喜不怒的境界中。不过,我们的境界并非如此,有些人听到表扬就欣喜若狂:“哇,谁赞叹我?这人真好!”被人指指点点,又会半天闷闷不乐。还有些人,刚开始别人说他过失,他好像没什么感觉,似乎忍辱修得不错,但渐渐地,大约两分钟左右,他才反应过来,然后火冒三丈:“谁说的!”佛陀的境界,我们凡夫人是装不出来的。别人赞叹我,我先是如如不动,但一会儿就开始偷着乐了。别人谩骂我,我先是装着无所谓,但心里已憋出了内伤,恼怒慢慢就显露出来了。所以,凡夫人再怎么装,也掩盖不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有些人成办区区善事或护持一分净戒,就自认为如何如何了不起,常常充满我慢。别人言词稍有不当,便说:“他轻视我、侮辱我!”心中愤愤然、气冲冲,脸色也变了,进而反唇相讥,这说明正法与自相续已经脱离,是自心丝毫没有得受法益的标志。就像金厄瓦格西所形容的:“我们越闻思修行,我执越重,忍耐力比新肌还弱,比心量狭小的卫藏厉鬼更加暴躁易怒,这是闻思修已经颠倒的标志。”这个比喻非常贴切,有些人初学佛时,多少有些自控,但闻思久了以后,我执本该越来越少。但因为法不入心,我执却越发加重了,乃至小小触犯都忍受不了,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哇哇大叫;心胸也日益狭窄,他人有稍许冒犯,便会暴跳如雷。所以,修行人的心态应该宽容,越修行越柔和,而不要越闻思我执越重。有些人认为:“反正我是凡夫人,修行不好有什么!我下地狱关你啥事?”人要是这样,那谁也没办法。这么多年来,我的确感受到了佛法的伟大,虽然自己修得很差,但很想把它与大家分享。作为一个传法者,尽管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进步,但你如果觉得无所谓,别人也无计可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