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虚空与空性——析《般若摄颂》等经论虚空喻
虚空与空性
——析《般若摄颂》等经论虚空喻
作者 | 释圆预
摘 要:
大小乘于虚空法体性观点如何?在大乘如《般若摄颂》等众多经论中均以虚空来比喻空性(或法性、佛性、心性、真如等),二者相似相异之处在哪里?以虚空作喻,有何重要特点,传承祖师们以此直指,对吾人心性之认识起到什么作用,其意义何在,等等。本文将予以阐述。
【关键词】虚空;空性;佛性;如来藏;心性;真如;般若摄颂
引 言
《般若摄颂》乃佛陀亲口所宣,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华,在十七母子般若中属于母般若,它完整涵括现观八事,是佛陀宣讲般若十万颂后,又以偈颂的形式宣说的般若之精华要义。
本经运用了大量比喻,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经释之科判中,以比喻而出现达五十余处,未以科判而摄之比喻颂词尚有许多,本经仅有三百零二个颂词,其中以虚空之喻阐述的有近十余处,可见佛陀宣讲二转无相法轮之甚深空性义,若不以众多比喻诠释,心性之究竟实相、诸法之本来面目,众生根本无法窥探、了知、乃至修习证悟。虽是以指月而言,然此等指月对凡夫而言却必不可少,尤其虚空之喻,指示空性、心性更为贴切、恰当,无可替代。在藏汉诸成就者的论著中也多有虚空喻,他们以此诠释自己之证悟境界,或引导有缘之弟子修习。下面就虚空之体性、大小乘不同观点、本经几个相关偈颂析释、其他经论中虚空之喻等问题作简略叙述,以供养诸位同修道友。末学不揣愚陋,敬请斧正。
正 文
1 / 虚空之体性
1. 释词
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为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无为法之一种。
2. 小乘有部观点
在小乘《俱舍论》中,有部宗承许,虚空是无为法,并且是无碍实有的一种法,不是有为法,非因缘所成,其本体常有。
3. 经部及大乘观点
随理经部和大乘唯识、中观等也承许虚空是无为法,但不承认无为法实有,不承认虚空具真正实体存在,是不存在的法,如龟毛、兔角、石女儿一般。
所谓的虚空分庄严虚空和孔隙虚空。庄严虚空即须弥山反射在空中的蓝色,但它并非真正的虚空;孔隙虚空也无实体,只是将真正法不存在的空隙称之为虚空而已,其真正的实相和实体并不存在,这是经部宗的观点,大乘唯识和中观也如是承许。
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也云:“无自相故非现量,无相属故无比量,是故所谓有虚空,绝无能立之正量。”
《大乘起信论》中曰:“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马鸣菩萨也在这里阐明,虚空是无实法,因色法而可见,假为虚空相。
此外,有部宗认为空界与虚空又不同,所谓孔隙是有漏法,是有为法,不包括在无为法中,依《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云:“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见,空界有见,虚空无对,空界有对,虚空无漏,空界有漏,虚空无为,空界有为”等等,诸宗各大论师观点均有不同,其非本文探究范围,在此不予一一论述。
4. 用虚空喻之相似点
通过上述大小乘观点,了解虚空之基本体性,那么它与空性或吾人心性有何可喻之处?在世间当中,虚空的比喻是最接近于空性的,我们只能说最接近空性,因为虚空不偏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不偏堕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它既不偏于色法,也不偏于心法,它并没有一切相的成分,正是虚空的这些特征,才最适合用来比喻无有能知所知、能见与所见、能取与所取等的法界空性。但也千万不要认为虚空就是空性,虚空不是空性,虚空只是一种概念。虚空这个概念,如前所说,在世间当中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把在中间没有任何色法的存在,无有任何质碍,我们安立其名字叫虚空。但是虚空毕竟是没有生、没有住、没有灭、没有一切所缘的一种自性,并且在世人眼中,它广大深邃周遍无垠,所以虚空是最靠近空性的比喻,其它的比喻就很难以真实地表达。由于喻义并非完全相同,仅是某一分相似,所以说就作为比喻。当无可言说、不可思议之甚深般若空性意义需要以言词方便诠释时,就只能以此较为恰当之虚空比喻来进行说明了。
5. 应当了知虚空与空性差异处
那么比喻仅仅是比喻,不可完全等同,切不可理解为空性就是像虚空般虚无,什么都没有,那是一种顽空,而真正的空性是远离一切边戏的,空性之中有所显现,是具足光明的,所谓空即是现,即是明,现即是空,明即是空。现空不二,明空不二,此等乃是真实的空性境界。
在《六中阴引导文•直指觉性自解脱》中说:“诠表法性虽立虚空喻,唯是片面一方之表示,明觉空性心性知一切,虚空无觉空性无情法,故心本义虚空无法诠。”此颂说明虚空也仅能片面表示“空”之层面,心性之明觉自性尚无法喻释。
2 / 《般若摄颂》中虚空喻释
在《般若摄颂》中,虚空之喻达十多处,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取两颂,以传承祖师们的经释讲记等为据,而作略释。
/ 第一颂 /
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
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
在全知麦彭仁波切之经释科判中,本颂属第四品,若以经论对照,本品也基本归属在现观之正等加行中,这里是说明道之本体,直接而言是以虚空之喻宣说般若之甚深无见之见,到底如何?以世间有情观,会如是想如是说“我见到了虚空”,如前萨迦班智达之言,虚空非正量,现量比量皆无法见到,观此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只不过是把有色的法一无所见这一点当作是见虚空的名言罢了。比喻的意义是,佛陀也宣说过,所谓“见诸法之真如”也是同样,依智慧之眼观察,诸法于究竟实相中,无丝毫成立之处,本体了不可得不曾得见,此即是见法者,见法性者,所谓见无所见,得无所得。
在世间中,以某有境见到某对境就称之为“见”,这里是真正的圣者慧观,不得诸法任何边、不见任何戏论相,就是圣者之“见”,只能片面地用见虚空之喻来说明而已。实际上在真实性中超离一切有无是非等诸边的法界是圣者各别自证之见,以其他比喻并不能全面诠表,但于名言中又不能不表,权以虚空表诠也。
/ 第二颂 /
虚空界于东南方,西方北方无边际,
上下十方尽其有,不成别体无差异。
过去未来之真如,现在罗汉之真如,
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无别。
这两颂也是在第四品中,以比喻和意义结合的方式宣讲认清所得之果。前颂是比喻,就是说虚空界,在东南西北方无有边际,四方全无边际,如是上下四方四隅皆无边际,总之于十方范围无有边际,尽其所有之处都存在着,而且,不同方向的虚空也不成他体,自本体也没有形状等不同的差异。后颂是说明意义,即认清所得之果,三时真如之果,不同补特伽罗之真如,基道果之真如等,它们于究竟实相中有差异吗?不也,正如虚空般平等无有差别,过去时的万法真如、未来之真如、现在的真如无异无别;凡夫、阿罗汉、缘觉、菩萨之真如无异无别;基——所知万法之真如、证悟空性诸道位法之真如,果——佛陀之真如,如此所有真如,均无有各自成立的分别,于法界如虚空般的本性中一味一体,正如《宝性论》云:“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
如此三有和寂灭、过去现在未来等以二法分别的一切,仅仅在名言现相中显为不同他体,并如此假立,但在真正的实相义中,就如同虚空般,一切法无生无灭的体性于法界自性之虚空中均成为大平等性,安有三时、自他、贤劣、生佛等差别?远离盈亏,不迁不变的大菩提就是究竟的果,在凡不减在圣无增,诸位,要直下承担!
3 / 其他经论之虚空喻
1.《宝性论》中虚空喻
《宝性论》可谓弥勒五论中意义最深、功德也是最大的一部论典,其圆满抉择了佛陀第三转善辨法轮之了义如来藏深义,用了很多的比喻,尤其是以虚空而喻佛性如来藏,现略举几颂为例:
“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
以虚空之周遍、无染性、无迁变性来比喻自性清净光明如来藏。
“如是虚空以诸火,往昔何时未曾烧,如是佛性死变老,诸火亦复不能烧。”
无论劫末火、地狱火、普通火,虚空都永远寂然无动,是不生不灭的永恒法,是无为法之故,佛性如来藏亦如是,无病老死,恒时寂静、常住,如如不动,无迁无变。
“心之自性如虚空,无因以及无有缘,无有和合及无生,无灭亦无安住相。”
以虚空之非观待因缘、不生不住不灭性,喻心的自性——法性法界如来藏之不生不灭、恒常不变。
2.《楞严经》中虚空喻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所谓“开悟的楞严”,上段文字可说是一幅佛性如来藏宝图,虚空也仅仅是吾等妙明真心中物,何况摄于虚空内的世界万物?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3.《涅槃经》中虚空喻
“善男子,无物者,即是虚空,佛性亦尔,善男子,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无有三世犹如虚空,善男子,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一切佛法无有挂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涅槃经》中这段经文,直接宣说佛性如虚空,了无一物,无有三世,非内非外,恒无挂碍,了悟证达此心性之理,便会如虚空般自在洒脱,安有挂碍恐怖,定于颠倒梦想远离。
4.《圆觉经》中虚空喻
“善男子,……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此段意思是说,能知所知双遣,能所双亡,以寂灭之心体,本来如虚空性,常住不动,本来如空中花,以如来藏中无起灭故,不容有知见故。众生依此而修,则为正行,不会堕入邪见中。
5.《宗镜录》中虚空义
永明延寿大师于《宗镜录》卷六中,直接称“性虚空十义”,谓真如性体广博无量,犹若虚空,何等十义?一无障碍义、二周遍义、三平等义、四广大义、五无相义、六清净义、七不动义、八有空义、九空空义、十无得义。此中十义为虚空义,亦即真如法性义。
6. 汉传禅宗祖师以虚空直指
如天竺八祖传法偈云:“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意思是说,虚空没有内外之分,心法或众生心之本来面目也是如此,如果真正通达了心如虚空的道理,法性真如之理也就能无余了达了。
大通禅师给弟子智常直指云:“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正知。”
黄檗希运禅师说:“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在其《传心法要•宛陵录》中,为相国裴休指示心要:“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不用别求,有求皆苦。”
7. 宁玛大圆满之见性直指
自宗传承祖师们的许多教言窍诀中,有很多以虚空直指方法来让弟子们明了心性的。所谓最高之九乘之巅法,大圆满之“托嘎”,也是要通过观虚空来认识心的本性的。
莲花生大士为诸多持明传承上师直指时,就是用手指直指虚空,并让弟子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很多人当下就获得了开悟。传承祖师们经常说:“大圆满的本性犹如虚空,若心的本性通达为虚空那样,就算已经悟道或者开悟。”
全知无垢光尊者有所谓的“三层虚空”教言,通过这样的窍诀,许多有缘弟子也都能通达心如虚空般的觉性。
很多祖师大德也是通过虚空这样的比喻而证悟空性的,而且特别多,所以虚空的比喻非常恰当,很多大德也是在论典中如是安立的。
再如,夏嘎巴尊者之《光明大圆满直断见歌——速证地道具妙力大鹏展翅》,该歌中多处用到虚空喻,以直断修行人的分别念,如如照见心之本性。
“心之自性本来如虚空,当知一切万法皆如是,世俗诸法色声等一切,唯是自心所现之自相。”
意思是说,心的本性如同虚空,观察我们心中千变万化的妄念,本来就无有来去,由此可知,世俗中的色声香味触等一切万法也是如此,都是心的自现。而“一切自相无基即空性”,如虚空般偬现偬灭,本体了不可得。
4 / 摄义
本文仅罗列了一些大乘经论中有关虚空之比喻,其于虚空般广博的佛法中,犹如九牛一毛,其目的是抛砖引玉,能让诸多修行人如吾一般,逐渐能够探寻自心之真相,减少减轻对外境诸法之实执,步入到实修正确轨道中,并能时时祈祷上师,不忘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常观己心,把外境万法抉择为心的现相,而心也无有心,心之自性如虚空,如是以此简单窍诀而行,相信于未来不久,吾人如虚空般心性之花,必定灿然在虚空中绽放。佛言非虚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诸位当生大欢喜心!
春季好时树叶落,枝不久生叶花果,谁手中得此般若,不久获证佛菩提。——《般若摄颂》
结 语
拙文非言益他乃自修,
为调己心文句仅游戏。
若有些微善根愿回向,
有情离苦得乐趋菩提。
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