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讲记 02
REC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在僧自恣日这一天,一切圣众,
√ 有些在山间摄心入于禅定;
√ 有些证得一到四果,超凡入圣;
√ 有些在树下经行调身;
√ 有些获得六种神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
√ 还有从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萨,权巧方便示现比丘身,隐在大众中。
总之,十方圣凡僧共同一心,接受供养,具足清净戒律。圣众的戒定慧三无漏道,功德浩瀚,如同汪洋大海,难测边际。
“当此之日”就是指在此七月十五上善聚会的佳节吉日。在此之前,僧众各自安居,在此之后,僧众游行无有定所,唯有这一天,僧众海会云集,所以尤其殊胜。
山间树下,清幽寂静,显示环境的殊胜;
禅定经行,内调身心,可见精进的功行;
得四道果,分断乃至圆断烦恼,是自利的成就;
成就后六通自在,教导弟子修习四谛、十二缘起,依声闻乘和缘觉乘获得出离,是利他的成就;
一至十地菩萨,证得圣位,以愿力身、三摩地身游戏轮回度化众生,
由于比丘是住持僧宝、关系佛法,所以每每现比丘身。
像地藏菩萨以声闻相入大集会中,世尊赞叹其功德利益超过一切诸大菩萨,不可计数,赞叹之后演说了《地藏十轮经》,告诫末世众生对出家人不得轻贱、毁辱,
因为只要剃发染衣,就是圣贤幢相,
√ 即使破戒乃至无戒必堕地狱之人,也仍为人天福田,
√ 何况具足戒律,更何况证果的圣僧。
所以诸大菩萨为了护持正法,往往现比丘身,混于人群中,逆行顺行,纵横自在。
这样示现是为了使增上慢人和无信心者知道圣凡境界难测,不能妄加评论,随意轻贱、毁辱,而造下滔天重罪。
由此就能令僧宝种性不断,佛法得以久存。
“大众”指上面山间树下、禅定经行、自利利他、或权或实的圣凡僧众共同会集在自恣大会中。
“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一心”就是清净平等之心。怜愍施主,无著无贪,美食恶食,不生增减,叫做一心。(饮食好,也不生贪;饮食差,也不生厌。内心平平等等,没有一高一低的相,叫做一心,也就是清净之心。)
“钵和罗饭”指七月十五施主供养佛和僧众的饭食。
“具清净戒”是总的赞叹殊胜福田之相。
僧无论圣、凡,乘无论大、小,都以戒为体。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依戒而住。
√ 禅定经行、四果六通,固然是以戒生定、因定发慧。
√ 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的大士,尤其必须执持禁戒、严护威仪。
如果戒不清净,名为无惭之人。享受施主信心供养,等同饮烊铜水、食热铁丸。
而戒根清净,纵未证果,也称为圣众,因为登坛时所得清净律仪,便是无漏戒身,直至成道也无有别体的缘故。
像这般,圣众功德,云集一处,谁能测其边际,所以说“其德汪洋”。
也因此而成为殊胜福田。
《赞僧功德经》说:
“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善心僧中施掬水,获福多于大海量,微尘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宝无有尽。
若人当来求远离,越于生死贫穷河,应当速疾志诚心,于僧宝中树因果。
于此最妙良福田,若有种植功德子,当来收获无边畔,犹如云中含大雨。”
如意宝般的大德僧伽,能长养众生的功德种子。
在能给予人天妙果的良田中,最好的莫过于佛法僧众。
能以善心向僧众供养一掬之水,所得福德过于大海水量。
大地上的微尘尚能数清数量,供僧的福德却无有穷尽。
如果想越过生死贫穷的苦河,就应当快快地以至诚心在僧福田中树立因果。
如果在最妙的僧田中种下功德种子,将来福报无边无际,就像云层中蕴含了倾盆大雨。
《随念三宝经》说:“所应惠施,普应惠施。”就像在良田中播植了种子,便能收获累累硕果,在无上的僧宝田中大兴供养,能产生无量、最殊胜的利乐果报。
总之,认识到了十方僧众由于修学圣法而具有广大功德之后,
√ 应当深信僧众是无上福田,
√ 尽心尽力地承事供养,
因为僧众有威神之力能生无量福德的缘故。
戊五、获胜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如果有人供养此等自恣僧,可以获得拔苦和与乐两种利益。
√ 出三涂、得解脱,是拔苦利益。
√ 衣食自然、福乐百年、入天华光,是与乐利益。
“六亲”指父母、兄弟、姐妹,又有父亲和母亲方面的六亲。“眷属”指夫妻、仆女、一切表里亲戚等。
“应时解脱”就是在斋僧的当时,父母、六亲眷属便获得解脱。“解脱”指脱离了恶趣之苦。
以供僧的力量消了业障、增了福德,所以不得衣食转为衣食自然,总的是表示获得了人天快乐。
如果为健在的父母供僧,能使父母福乐百年。
如果为七世父母斋僧,可以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由于受生天界不由胞胎,所以说“自在化生”。
妙花光明是描述诸天快乐的景象,所以说“入天华光”。
从经文上看到,
√ 不只度脱生身父母,而且兼度六亲眷属;
√ 不只拔济饿鬼苦难,而且超离三涂;
√ 不只超度亡者,而且利益现在。
可见功德宏深,不可思议。所以佛说“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更深地解释:
“衣食自然”,扩充至极,所谓惭愧衣、如来衣、禅悦法喜食、第一义食,都是自然。
“自在化生”,扩充至极,指意生身获得自在。
“入天华光”,万行(解脱)是花,般若是光,第一义(法身)是天,安住三德秘藏(解脱、般若、法身)为“入天华光”。
总之,佛经有无量义,浅深随机,小大由心,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丁二、教众僧受供之仪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佛教授了孝子供养的方法后,又教导众僧受供时应行的轨则。
佛敕令十方众僧:
首先应为施主家咒愿,愿其七世父母离苦得乐。
咒愿时“行禅定意”,就是需要收摄散乱,一心专注地观想咒愿。
之后再受用食物。
而且,
开始受用食物时,首先需要供在佛前,如佛塔或殿堂中的佛像前。
众僧咒愿完毕,再进餐享用。
容易忽略的是“利他咒愿”、“行禅定意”。
√ 咒愿就是为施主求愿,比如丛林清规,赴粥饭时唱:“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就是祈愿施主以此供养能获得无有边际的福报,究竟获得永久安乐。
√ 又如唱念“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供佛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也是咒愿为求安乐而供养僧众的施主,必定获得世出世间的安乐。
总之,不能痴心受供,要预先知道施主供养的所求。
像这里,施主是祈求七世父母离苦得乐,因为信赖僧众是殊胜福田,能生殊胜利益,所以才尽心竭力地供养。
因此,在受供时要怀有利他心,为了成办施主的愿望,使他获得大果,而诚心地咒愿。
其次“行禅定意”,
它的必要是使咒愿成就。《入行论》说:虽然长时间修行念诵、苦行等,如果内心散乱修习,佛说无有义利。意思是,一切散乱的善行,得果是很微少的。
√ 可见在咒愿时,妄想纷飞、闲谈杂话,是难以成办施主利益的。
√ 有句话说“三心未了水难消”,三心指攀缘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咒愿时不能三心二意,否则滴水供养也难消受。
√ 必须把虔诚融进去,诚心地为施主求愿,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像世间技艺,射箭、书法、下棋,都需求全神贯注地投入,才能出神入化。比如射箭,心一分神,就不能射中靶心,所以“定”是事业成就的基础。
何况佛法,全凭心力要使存亡获福、超出苦轮,更需要全心地融入。
因此,受供者要记牢:“行禅定义,虔诚咒愿。”
丙一、孝子获法喜益脱忧愁苦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指佛教示方法的此时。目连、诸比丘、诸大菩萨皆大欢喜,目连的忧愁也顿时瓦解冰消。
目连与大众都同有报恩之心,现在听佛说供僧“能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父母有救、众生有救,所以生大欣喜。
√ 目连不能救拔母亲的苦,内心忧愁难解,
√ 听了佛的开示,知道母亲一定能度脱,所以顿时释怀。
丙二、慈母获济度益脱果报苦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指目连供僧、众僧咒愿享用食物之时。就在当天,尊者的母亲脱离了一劫饿鬼之苦。证实佛说“父母六亲应时解脱”真实不虚。
六通罗汉尚无力拔除的罪业深根,
供僧一日便顿脱苦难。
可见十方众僧的威神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赞叹:
“积罪重殃,寿同造化。
法音方演,果报消亡。”
长期累积的深重罪业本来要在恶趣受报,寿量像天地造化般漫长,然而佛的法音刚一演唱,长劫果报顿时消亡。可见法门殊胜。
类似《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初闻十六观门,就顿悟无生法忍。大哉佛法!真乃起死回生之妙药,离苦得乐之灵丹。
一部经的流通分,就像手脚运行无滞一样。本经的流通分是要使这孝慈法门普遍流通世间。
乙一、申请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尊者以推己及人之心普为后世的佛弟子向佛请问:弟子的生身母亲蒙三宝功德力、十方众僧威神力,已脱苦难。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也应当供奉“救倒悬盆”救度现世和累世的父母吗?
我有父母,人亦有父母。
我让父母得救度,也应让一切人的父母得救度。
这就是“君子爱其亲,以及人之亲”的善心推广。
更彻底地说,一切人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父母,
√ 所以不仅要救度现前父母,
√ 而且要救度未来一切人的父母。
以这样的发心而请问。
目连尊者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应当见贤思齐,把这孝慈法门讲给一切人听,让一切人都修报恩行,这才是大乘的利他行。
丙一、赞许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对于目连的请问,佛非常赞许,赞叹他“大善!快问”。
这一问能使后世佛门孝道大行,能启发无数佛弟子的报恩善心,所以是“大善”。
“我正欲说,汝今复问”,所问处正是欲说处,契合佛心、畅佛本怀,所以是“快问”。
佛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上说:
如来为利一切父母,常常难行能行,难舍能舍。
头目脑髓、国城、妻子,乃至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
勤修精进、持戒、布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
为了孝养父母,知恩报恩,
因此能于今日速成佛道。
又在《六度集经》上说:我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又在《贤愚经》上说:我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以身肉救济父母危难,以此功德,上成为天帝,下成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孝顺福德所致。
“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佛自己多世累劫常常修持孝行,佛的修行、佛的成佛度众生,都是为报父母恩,以这报恩也成就了自己极崇高的功德。所以佛最欢喜佛弟子修持孝慈法门。佛说:我不但现在赞叹孝慈,我在无量劫中也常常称赞(《杂宝藏经》)。
丁一、教起行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教起行”,意思是,
教令出家在家、富贵贫贱一切人等都应发起孝慈之行,具体是说,一切人都应当首先发起殊胜心,救度现世和七世的父母;
√ 在殊胜时,即每年七月十五佛所欢喜的僧众安居圆满自恣的吉祥日;
√ 在殊胜田即十方自恣僧中;
√ 尽心尽力地以百味饮食安放在盂兰盆中作殊胜供养。
人不论出家在家、高低贵贱,都同样得过父母的养育恩德,所以谁不该报恩尽孝呢?不报恩尽孝,不但非佛弟子,并且不可称为人类。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说,如果弃舍大恩父母,于下等人尚不应理,怎么能随顺我所修习的大乘法门?因此一切修行人都应当荷担报父母恩的重担。
《弟子书》说:
“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奶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婴儿刚生下时,无力生存,是饮谁慈心授予的乳汁才得以存活?苦心养育自己的母亲,即使最下等的人,也不愿舍弃。)
“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是得谁的腹部安住才孕育成人?是得谁慈悲小心的呵护?如今母亲孤单无依漂泊苦海,谁愿意抛弃慈母,只顾自己解脱?)
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作为人伦,怎能不修报恩?
《无边功德赞》说:“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弃此独解脱,非是我之法。”(往昔或做过我父,或曾是我子,曾经承事我、饶益我,舍弃亲人而自求解脱,并非我所修之法。因此我发愿度脱无依无靠的父母众生。)
经中“皆应先为”,是指
不必等到父母去世了才做。父母在生日,正是尽孝时。事先为父母种大福田,生时福乐百年,死后往生极乐,令父母生安死安,才是尽了孝慈。
或者,孝慈本出于天性,事先就应发起报恩心,不必等到催促了才做。
“佛欢喜日”,
是指在僧自恣日这一天,僧众互相规过劝善,尊崇道业,能令正法久住;
而且施主也能由此修供作福,广行孝慈,所以大畅佛的本怀,
称为佛欢喜日。
丁二、教发愿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佛又教导我们,在设盂兰盆供的同时,要配合自己的发愿。一切行门,都以愿为前导,只有心中诚心地发愿,才能集合十方众僧的福德功勋,将这份力量转向父母离苦得乐。
切记自己发愿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发愿,所修福德就成了无所趋向。因为不以心发愿,福德并不会自己往所愿的方面去实现;
而且不为父母发愿,也不能算是孝慈之行。所以为父母发愿是根本因素。
佛教导我们这样发愿:
√ 以此功德,愿我现世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有一切苦恼忧患;
√ 又愿我七世的父母,远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享受无边的福乐。
这是佛举例说明。我们学了大乘法,应当自拓心量,不仅发愿救度七世的父母,还要加上发愿普度尘沙劫来的父母。这才是无上的孝行。
丁三、教常作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又殷切地教导说:
凡是我的弟子,修孝顺的人,
√ 应当念念中常常忆念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 年年七月十五,都以孝慈之心忆念父母恩德,尽心尽力地作盂兰盆,供养佛和僧众,以报答父母长养慈爱的恩德。
古德说:“父母结爱,既念念不离心;孝子报恩,须年年不绝供。”
父母心心念念地慈爱我们,不论呆在身边还是出门在外,都时时挂记我们。
孝子知恩图报,应当年年不缺供养。
丁四、劝修持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信受,叫做奉;专一忆念,叫做持。
佛劝导一切佛弟子都应奉持孝慈法门。
√ 不依教奉行,岂是佛的弟子。
√ 所以我们应遵照佛的教导,年年设盂兰盆供,让这一天成为所有佛教徒的报恩节。
丙三、奉行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说法的此时,目连比丘和在家、出家四众弟子都欢喜奉行。
以上是依照蕅益大师《盂兰盆经新疏》、慈舟法师《盂兰盆经讲录》等编集讲述而成。
吉祥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