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血脉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如果说除了心以外,还有佛和菩提,那这个说法没有一个对的地方,都是错误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那请问佛菩萨在哪里呢?如果说佛不就是释迦牟尼佛吗?菩萨不就是观世音他们吗?两千五百多年前,不就在印度吗?《金刚经》讲:这些佛和菩萨是为了度化众生,从佛的法身当中出现了一种佛的变化,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佛。如果你把化身当作真佛的话,那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金刚经》不就讲得很清楚吗?
“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如果有人想用手去抓这个虚空,你说能不能抓得住呢?就是说“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但”,只有。虚空只有“虚空”这个名字,但是这个名背后,有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说“桌子”,这两个字后面有一个这样子的物体。那虚空有没有一个这样子的物体呢?没有。虚空没有,只有一个名,没有真实的东西存在。
“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取舍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虚空不存在,所以我们想用手去抓住虚空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比喻,那这个比喻它想说什么呢?你想用手去抓虚空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你想寻找除了心以外的佛菩萨也是不可能的。
就是说“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佛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我们修行就可以看得见佛。“因何离此心外觅佛”?为什么我们除了这个心以外,还要去找其他的佛呢?佛不就是自己心的本性吗?“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前佛后佛都在讲自己的心是佛法,既是法、又是佛、又是僧,所以三宝也就是自己的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这个大家听懂了。“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如果你说心外还有佛,那么佛在哪里?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根本就没有佛,你为什么有一个“除了自己的心以外还有佛的存在”这样的执著呢?
“递相诳惑”,“诳”就是欺骗。一会儿是烦恼,一会儿又是痛苦,不单单自己有诳惑烦恼,而且把这些又传给了其他的人,六道众生就是这样相互欺骗的。“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如果你不知道心的本性是佛,那就不能证悟心的本性。不但不能证悟心的本性,还有一个更重要问题是什么呢?“无情物”就是建筑物、桌子……各种各样在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的这些物质;“摄”是什么意思呢?最后这些物质把你控制住了。
比如说我们想买很大的房子,想买很好的车,想买很好的包包、名牌的衣服等等,最后就是这些无情物把你控制住了,自己就变成了一个物质主义者,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说物质控制了我们。实际上不是物质控制我们,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控制了我们。但是表面上看,因为这些物质控制住我们,最后就是变成了拜金主义者。变成这样以后又怎么样呢?
然后就“无自由分”,然后你一点点自由都没有了,为什么呢?整天就是被这些物质控制住了,为了得到这些物质而拼命;得到了以后,就怕失去这些物质。一辈子就为了物质奋斗,没有一点点的自由。那这种人不仅仅不能证悟、不能解脱,连在世俗的生活中都没有办法过稍微幸福一点的生活,所以就是“无自由分”。
“若也不信,自诳无益”,讲了这些以后,还是不信的话那就没办法了,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这没有意义了。这是谁的问题呢?我们心里不就有佛吗?为什么佛不告诉我们呢?是不是佛的问题呢?“佛无过患”,我们心的本性是佛,但是它没有办法告诉我们,它在我们的心里,那是谁的问题呢?
“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心的本性,最后就导致了这样的问题。“若知自性是佛,不应心外觅佛”,如果我们知道了自己心的本性是佛,那么我们不应该到心以外去找佛,因为佛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那找什么呢?不就在心里吗?我们证悟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寻找了。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去寻找佛,我们现在的工作是要了解自己心的本性是佛,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实际上不需要讲太多,只了解“心即是佛”一句话就可以了。这句话我们通达了以后,那么其他的都不需要讲了,其他都是围绕着这个话题的。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