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 再 误 解 “ 佛 系 ” /
藏地,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无论在中国汉地还是西方世界,都有很多人对那里心存向往。为什么它有这样的吸引力?
其实藏地的整个经济状况非常落后,气候也极其恶劣,再加上交通不便等许多因素,让进藏之旅十分艰难。有人认为是这种环境令人向往,但这些不一定真有吸引力,更大的原因,应该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信仰和幸福感,它的来源,就是藏传佛教。
按理说,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汉地的科学也发展得不错,相较之下,藏区在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落后文明不可能吸引先进文明。但人类生存在世界上,有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很多人虽然享受着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却在精神层面遇到重重问题。这一点,年轻人也不例外。
年轻人有很多优点。他们充满好奇、热爱和激情,有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爆发力,在追求幸福人生的同时,也想为社会和人类贡献力量,经常被称为“热血青年”。
相对年轻人,中年人就很少有这种热情,因为到了一定年龄,对感情、事业、生活中的种种,奋斗过、享受过,会觉得仅此而已。不过他们也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思想。
所以年轻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在网络发达的科技时代,要有更开放、多元的思想。信仰什么、接受什么,不是因为权威或教条,而是因为有道理。谁能说服自己,就接受;反之,即便是宗教教主的语言、父母的忠告,也不一定要相信。
藏传佛教之所以吸引年轻人,正是因为契合了年轻人的特点。
满足你的各种脑洞
泰国、缅甸等地的南传佛教,中国汉地、日本等地的北传佛教,它们的经典、论典,包括一些戒律和修法,都能在藏传佛教里找到,信众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反过来,南传佛教里不一定有北传和藏传佛教的教义;北传佛教里也不一定有藏传和南传佛教的教义。
而年轻人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藏传佛教的完整性、兼容性,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如若不信,可以看看藏传佛教的《大藏经》,它包括显密经典108函、印度大德的论著213函、藏地大德的论著无数。真正研究过藏传佛教的人,会惊讶于其中佛教思想的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想辩论,想“怼”人,统统欢迎
今天城市里的年轻人,普遍比过去多疑,困惑多、思虑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只讲信仰不讲理论的宗教,就难有说服力。而藏传佛教中的因明学,通过逻辑推理、辩论,可以把各种问题分析得透彻明白,让纷乱的念头得以平息。
这种思想特别适合现代社会。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有什么疑惑,就可以把它带到寺院里,跟上师辩论。如果辩不过,你就放下自己的见解,跟他学习;如果辩得过,则可以推翻他的见解。这种开放的思想,完全跟得上21世纪。
学制、晋级什么的,最适合学霸的你
藏传佛教的理论和修行,都有完整的体系,比如从佛学基础开始,先修加行,然后是俱舍、因明、戒律、中观、现观五部大论,再是密宗道次第。这种体系特别契合世间的教育模式: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
并且在学年设置上,就喇荣而言,从学习基础知识到最后毕业,通常需要十五年,在此之上,还可以继续深造,成为大法师。
这种系统、次第的学修模式,在其他宗教或佛教的其他宗派中,都比较罕见。
你没见识过的“黑科技”,都在这里
虽然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全世界的人都很信仰它,认为它是权威,甚至把一些不科学的事也当作科学。而藏传佛教在我看来,则有很多真正的科学性。
比如藏传佛教的“天文学”。有一种历算方法,它看起来很传统:在木板上撒一些白色的灰,就可以进行推算,不需要其他科学仪器。我认识一个藏地的天文学研究者,他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跟天文系教授一起交流,当时就带着传统的木板去做历算。起初教授们有点看不起他,笑这种方式太落后了,但后来证明,他的速度比用电脑算还快。
藏传佛教还有“心理学”。来自南斯拉夫的心理学家莫阿卡宁,专门写过一本《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Essence of Jung&aposs Psychology and Tibetan Buddhism By Moacanin Radmila),书中对比了东西方心理学的异同,最后讲到,荣格心理学是对自我的发现、完善和成就,而藏传佛教心理学则指向佛性的圆满和究竟,最终要利益众生。这也是一种分析。
实际上,虽然西方哲学也有对心灵的探索,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而藏传佛教的心理学早已成熟,这从莲花生大士的很多教言中可以看出。因此它能解决现代的心理问题,很多抑郁症、自闭症患者,通过修持藏传佛教,尤其是密法,后来都得到了释放和疗愈。
极致的理性与疯狂
佛教中的有些分支,在现代人看来可能过于保守,虽然它保留了原始佛教的传统,但在思想、行为上的众多约束、条条框框,会让城市里的年轻人望而生畏。而藏传佛教是次第修学,最初有一些行为上的约束和控制,到了一定境界,如果能证悟万法实相,安住心的本来面目,此时就不会再有什么可束缚、可执著、可取舍的了。
就像在荷兰,对于其他国家排斥的吸毒、同性恋等,这里的人似乎看得并不严重。同样,藏传佛教中一个境界比较高的修行人,对于世间人难以接受的某种行为,也会无有取舍。
秋阳·创巴仁波切的传记里有个故事,当然他的传记有不同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说的:有一次,他让弟子们带上很多大麻来聚会。刚开始弟子们很高兴,想着“仁波切要和我们一起吸大麻”,但接下来,他把这些大麻全都扔进了燃烧的壁炉,边扔边唱:“来,烧掉我们的自我欺骗!”
这种行为,一般的宗教徒或普通人会觉得奇怪,但实际上,藏传佛教的教义正是如此,在认识本性的层面,毒也好、药也好,白也好、黑也好,都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很多从传统或个人执著上想不通的问题,如果真正通达了它的本性,就可以迎刃而解。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人们的接受与否,往往只是囿于习惯。
比你更懂你的人
虽然其他宗教、其他佛教派别也不乏具有加持力的圣者、法师,但藏传佛教尤为重视上师的加持。有些上师仅仅依靠人格魅力,就吸引了无数人,哪怕一个微笑、一句简短的教言、一个普通的加持品,都有无穷力量。
没有信仰的人不一定会相信,但我们的确非常看重对上师的信心。前几天在意大利,我和《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见面,聊到了各自的上师,我把脖子上的念珠给他看,说这是上师留给我的加持品;结果他的脖子上挂了一大串,说这是某上师给的,那是某上师给的,比我多多了。(笑)
你们也许不理解,就像我也不太理解世间人结婚后为什么要戴个戒指。不知道荷兰有没有这样的习惯?有些地方的人特别在乎这个,但我一直不明白它的含义是什么。(笑)所以不理解也正常,人们的价值观都不同。
终极吸引力
其实,藏传佛教重视对上师的信心,重视上师给的加持品,归根结底是重视上师对心性的直指。如果通过上师一句简单的语言,能够认识心的本性,不仅自己的痛苦烟消云散,在哪里都快乐无比,而且会获得强大的磁场和力量,何时何地都能帮助千千万万的众生。
认识心性,是每个修行人最为向往和希求的。藏传佛教最大的吸引力,就在这里。
摘自索达吉堪布
荷兰莱顿大学演讲
《藏传佛教对都市青年的吸引力》
想 不 想 路 转 粉 ?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