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谷爱凌”的成功窍诀---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在被媒体问到她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绩时,谷爱凌表示,凡事她都会投入百分之一百的精力去做,秘诀就是专注和热爱。“我在滑雪的日子里特别专心去滑,上课的时候就不想滑雪的事情,非常专心,这样效率会比较高。谷爱凌说,专注就是要100%的投入。
讲记摘录:有些人真的特别着急---“我现在已经四五十岁了,好不容易遇到佛法,机会多么难得啊!所以五部大论我要同时学,弥勒五论也同时进行,显宗密宗我同时修,五加行一起来!”这是根本消化不了的。。大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修行。当然,如果你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一个时间内听三四堂课没有问题,那我也没有意见,但你要看自己有没有效果。我一般是要求大家主要抓一门课,不要这里也学一点、那里也学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学成。
入行论 第五品 正知正念 颂词:
(1)思已欲为时,(2)莫更思他事,(3)心志应专一,(4)且先成办彼。(5)如是事皆成,(6)否则俱不成。(7)随眠不正知,(8)由是不增盛。
颂义:当已经考虑妥当某事并开始去作时,不要再想其他事情,而应心志专一,首先圆满成办那件事情。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而且能做到依原则办事,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就不会增盛。
颂词结构:第1句:首先深思熟虑;第234句:办事的心要原则,专心致志、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第56句:如是办事的第一种利益,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第78句:如是办事的第二种利益,不正知这种随眠烦恼不会变的增盛。
关键词注释:思已:思维妥当之后;欲为:想要成办;莫更:更不应该;思他事:思考其他事情、多处分心、三心二意;心志专一:专心致志、集中精力;且:应该;先:优先;彼:那件事情,指思考妥当、决定要做的事情;如是:按照这样的原则;事:所有的经过思考要去成办的事情;皆成:都可以成功;俱不成:都不会成功;随眠:烦恼的异名,它代表着烦恼的种子阶段。烦恼的种子一直潜伏在众生的阿赖耶识里,烦恼未现行之前,处于种子位,尚未苏醒,非常难以察觉;不正知:丧失正知,是二十种随眠烦恼之一;由是:因此、缘由这样的原则办事;不增盛:不会增上、炽盛。
1、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三思后行,一旦考虑妥当之后,就要专心致志的成办此事。
(1)先谨慎观察,后专心成办: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必须要三思而行,首先有个周密的计划,考虑好刚开始将面临什么问题,中间会不会遇到违缘,做这件事的后果怎么样,这样做对自己和众生有没有利益?俗话说“丑话说在前面”,最初说得多一点,想得多一点,如果各方面谨慎观察考虑好之后,一旦决定下来,就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了。
(2)以学习入行论为例:
(教证)堪布根霍在《入行论》的讲义中说:“比如要学习《入菩萨行论》,之前要详加思维学习这部论典自己是否能完成,对自他有没有利益?如果决定下来后,中途就不要变来变去,分心再做其他的事,否则你两件事情都成不了。”
(愚者:)现在有些人觉得《入行论》好懂,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有些人觉得它特别困难,想要再换一个口味,这些想法都不太合理。(智者:)你好不容易才发了这样的菩提心,发完心以后,中间就不要轻易改变,先把这个学完后再看其他论典,这样才是智者的行为。
(变来变去,一事无成:)但现在好多人并非如此,今天跟这个上师学、明天跟那个上师学,今天尝尝这个味道、明天尝尝那个味道,每天都是变来变去、换来换去,结果一无所成,自己也是特别伤心。(应心志专一:)所以我们考虑妥当之后,千万不要想其余的事,而应专心致志地成办这一件事。(不学入行论的原因:)现在有些人学《入行论》学到一半了,但遇到一些小小的违缘就轻易放弃,或者去高攀大手印、大圆满,其实你求得再多,自己没有消化能力的话,对自他的相续也没有用。
(上师的建议和原则:)因此大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修行。当然,如果你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一个时间内听三四堂课没有问题,那我也没有意见,但你要看自己有没有效果。我一般是要求大家主要抓一门课,不要这里也学一点、那里也学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学成。俗话说得好:如果你在走路时,觉得一只脚一只脚踩地太慢,两只脚同时抬可能快一点,那你肯定会摔跤的。
入行论广释内容摘录---办事原则:
首先观察取舍,周密计划,然后专心致志去圆满它,在这件事未圆满做好之前,不得分心去作另一件事。(原因)因为一般凡夫力量很有限,如果多处分心,则无法成就任何事业。(大德)以前的高僧大德特别强调这点,他们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稳重而踏实地登上证悟成就的高峰。
(特殊情况)当然,如果自己有足够力量,能同时将两三件事圆满做好,那也是可以的。此处并非限制你发挥能力,而是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地做事,量自己的能力而集中精力,保证计划能一步步地付诸实践、成功。(聚焦镜比喻)一小块面积内的阳光其能量虽然有限,但在太阳灶或放大镜的聚集之下,可以点火、烧开水,甚至可以销金熔铁。同样,我们凡夫的力量虽然有限,但只要能专注、集中,则无有不成功之事。(违背原则)“否则俱不成”,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自己在作某件事时,又想去干另一件事,这种人往往一事无成。藏族有一句谚语:“一事尚未成,莫思做他事;左足未稳前,即抬自右足,定当栽倒地。”(急躁是大忌)我们有的人心情特别急躁,刚入佛学院闻思佛法,恨不得将三藏十二部全部通达,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所有的法一口吞下去,因而多处分心,想把什么都在一两个月学完,这种急躁是学佛修行中的大忌。
2、如是办事的第一种利益: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
(1)列举不合理的现象:
(闻思:)有些人真的特别着急---“我现在已经四五十岁了,好不容易遇到佛法,机会多么难得啊!所以五部大论我要同时学,弥勒五论也同时进行,显宗密宗我同时修,五加行一起来!”这是根本消化不了的。(发心:)有些人发心也是如此,这里也发心、那里也发心,最后两件事都一无所成。(背诵:)我们有些道友也是这样,背诵的时候,这里也背一点、那里也背一点,本想三部论典同时进行,结果一部论典也没有背下来,这种情况经常都有。(弥勒五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宝性论》。五加行:皈依(磕大头)、发心、百字明、供曼茶、上师瑜伽。)
(2)以教证说明:
《君规教言论》、《萨迦格言》等很多论典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量力而行,按照次第去做,每个人在一生中应该选择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选择好了以后,遇到任何违缘也不要半途而废,这样一来,前后一切事情都会顺利成办,否则前后两件事都不会圆满。
(3)以公案说明:
为了提醒这些人,龙猛菩萨在《智树论》中也讲述了一则寓言:有个女人到别的地方去,路上遇到一群强盗,将其身上财产抢光,甚至连衣服也没有留下。女人在荒野中赤身裸体,特别不好意思,只能用一片树叶遮挡密处,一直坐在那儿不敢出来。此时,湖边来了一只狐狸,嘴里含着一块肉,它看到湖边有很多鱼游来游去,就把肉放在岸边,跳下水去抓鱼。结果它一下去,鱼就全部沉到了湖底,返回来后肉块已被乌鸦叼走了。正在这个时候,那个裸体女人就一直在“嘿嘿嘿”地笑,狐狸有点生气,不高兴地说:“你东看西看什么,嘿嘿哈哈笑什么?”女人笑它道:“我东看西看就是要看你啊,你嘴里含着的肉飞到虚空中了,想抓的鱼也沉到湖底了,我就是要看你呀。”狐狸于是给她唱了一首歌。但歌词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说了。刚才那只狐狸,原来它有一块肉,但看到湖里的鱼以后,本来打算一举两得,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两件事情都泡汤了。(脚注:此女人背着丈夫和他人有染,后来情人也不要她,她跟狐狸一样,本打算一举两得,但最后什么都没得到。狐狸唱歌的内容就是嘲笑她这一点。)
(4)做事的窍诀:
所以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比如要学三部论典,重点最好放在一部论典上,如此才能学有所成,这也是做事情的一种窍诀。
3、如是办事的第二种利益: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所有的烦恼也能得以息灭。
正面宣说:若能有条不紊地行持善法,还会获得一种利益---“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所谓的“随眠”,是与无明相应的二十种随眠烦恼,而不是六种根本烦恼。“不正知”则是正知的违品。按照无著论师的解释,如果我们次序井然地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所有的烦恼也能得以息灭。(六种根本烦恼:贪、嗔、慢、无明、见、疑。二十种随眠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反面宣说:当然,这个颂词还有一种解释方式(我原来在《广释》中也分析过),由于印度梵语的版本不同,此颂还可译为“随眠不正知,由是而增长”,意思是说,若不依此智慧按部就班地行事,不但事情办不成,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会由此而增上。这样解释也可以。
4、告诫学以致用:我们现在学了这么好的论典,以后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能不能按照这样去行持?虽然我们都是人,但以前没有学过这么殊胜的教言,人该做的事情有时候根本不懂,大家学了《入行论》以后,希望能如理如实地次第而行!
◆ ◆ ◆ ◆ ◆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