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59:坐禅品之七 返回

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59:坐禅品之七

HDZGGW 正觉海 2023-10-11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外离相称为禅,内不乱叫做定,外禅内定即是“禅定”。

在实际修持过程中,要记住三个字,即“住、动、明”。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外离相称为禅,内不乱叫做定,外禅内定即是“禅定”。这是窍诀派和实修派的解释方法,是真正有实修实证的人对于禅定的理解,普通的论不会这样解释。


“《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豁然”,恍然大悟,就像惠能大师在五祖座下言下大悟——突然间就证悟了,非常清楚地见到了自己心的本性。当然,证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并不是每个证悟者都是这样突然顿悟的,也有很多人是先通过闻思,初步了解空性或心的本性,之后不断地修行,对心性的体悟越来越清楚,最后恍然大悟——也有这样逐步证悟的。


“《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心的本性从无始以来都是清净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开始,假如非要有一个开始,那么从源头上,心的本性就是清净的。“本源自性清净”,这就是禅定。


要达到这样的标准,禅宗的方法很简单,几百年来多数禅宗道场用的方法,就是参话头。


什么是参话头?比如打坐时,以毗卢七法坐下,开始专注地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数量随意,令心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停下佛号,专注地想“念佛者是谁”。这时会发现,并非是肉体在念佛——如果只是肉体在念,那么人死后照样可以念,但人死后是不会念佛号的。那么,除了身体以外究竟是什么在念佛呢?最后会发现是自己的心、意识的作用,在它的推动下身体才可以念佛。所以“念佛是谁”的“谁”字非常重要。


接着进一步观察,心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就要参话头。所谓话头,是指前一声佛号结束,下一声佛号还没有念出的时候。如果佛号已经念出声音,或者默念的时候,已经在脑海中浮现出佛号,就叫话尾了。


为什么要参话头?因为在一个念头即将出现,但还没有出现的间隙,非常容易看到心的本性。大圆满也有类似的方法,就是离开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去看当下。这个“当下”实际上和话头的意思差不多。


我们这样去看的时候,也许还未看到什么,立即被另外出现的念头打断、破坏。尤其刚开始修行时,不可能幸运到一开始参话头,就立刻看到心的本性。但是只要坚持,打好四加行、五加行等必要的基础,再通过禅宗参话头的方法不断地去观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


密宗也有相似的方法。打坐时,首先皈依、发心、念诵上师瑜伽,祈祷上师融入自己的心,与自己的心无二无别。然后向内观察自心,这时会有两种情况:要么处于非常平静的状态,要么在胡思乱想,不会有第三种情况。无论哪种状态,我们都可以观察,即使在胡思乱想、妄念纷飞的时候,依然可以去看念头的本质。


我们要把念头的表面和本质区分开。念头的表面是妄念,而我们要看的是念头的本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无法一下子把念头的表面和本质分开,去其表面,取其本质。因此我们可以先看念头的表面,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念头,这样时间久了,就可以逐步看到念头最深的地方,即念头的本质。


如果能看到念头的本质,那么心平静与否都是一样的,不一定非要平静不可。不过,对初学者来说,心平静时更容易看到它的本性——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也并不一定,如果能够证悟,胡思乱想的状态下反而更容易看到心的本性。因为心里没有念头的时候,如果没有证悟的境界,很难分清此时的状态到底是心的本性还是禅定的状态;而念头不断涌现的时候,反而更容易看到它的本质。因此,按照密宗的方法,如果四加行、五加行修得非常好,对上师和大圆满法的信心也到位,那么无论心的状态平静与否,都可以看到它的本性;反之,即便再平静也不过是四禅八定的平静,并不是证悟。


总之,在实际修持过程中,要记住三个字,即“住、动、明”。


内心非常平静、如如不动,停留在阿赖耶的状态,即为“住”;胡思乱想、杂念纷飞的状态,就是“动”。“住”与“动”没有好坏之分,无需做任何取舍。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明”,即对自己当下的内心状态自知自明。


以毗卢七法坐下后,如果心是“住”,我们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正在安住,没有念头,非常平静;如果是“动”,同样要知道,现在有各种念头不断产生又消失。就像一群孩子在老人身边玩耍,老人不需要阻止,也不用做其他事,在一旁看着就可以。同样,当念头出来时,自己作为旁观者,不要去打击或者控制,也不要跟随,只需看着;没有念头的时候,不要希望持续平静,也不要害怕冒出念头,始终看着。这叫做自知自明,但还不是开悟。


自知自明有两层含义。一是意识的自知自明,对自己内心的状态一清二楚,这是世俗层面的自知自明。上述禅修方法就是这个自知自明,它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二是智慧的自知自明,即之前讲的“识心”,也即开悟。前提是加行全部修到位,对上师和法信心满满,这时去观心,当下看到每个念头都是如幻如梦的。再进一步往里观察,看到自己的本性是如如不动的佛性,这就是高层次的“明”,也即禅宗和大圆满所理解的“禅”。


意识层面的自知自明,我们随时可以做到,怎样把它提升到智慧层面的自知自明呢?禅宗使用参话头等方法,密宗则有非常多的方法。修行密法的人,先不要急于修高法。很多人还没有修完加行,就急着去听大圆满。虽然上师们慈悲传授,但自己并不会有什么收获,问题不在于上师或这个法,而在于自身。如果法器不成熟,什么样的法都没有用。


当年五祖弘忍大师门下有几百名弟子,他没有任何偏颇地传同样的法,有些人证悟了,有些人则没有,这就是法器的原因。有人说,“当然要着急,不是人生无常吗?”人生无常没有错,着急也要按顺序去做才能成功,否则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帮倒忙。


修行密法的人,先要把四加行、五加行修好,然后修上师瑜伽——猛烈地祈祷上师,念诵上师瑜伽。猛烈祈祷之后,停下来往里看:如果在胡思乱想,就看胡思乱想的念头;如果非常平静,就看平静的状态。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看的,既不是平静的状态,也不是各种各样杂念的状态,而是突破这两种状态,看到这两种状态背后的本质。这样向内看一会儿后,又开始念祈祷文,然后再看自己的心,二者轮番交替进行。


这就是具体的方法。如果基础修法没有修到位,到了这个阶段,根本不知道以什么力量把自己往前推。加行时还有数量的要求,有一些思维内容,我们可以努力、认真地完成,但此时没有任何可思考的东西,如何努力呢?这时候我们就会认识到四加行、五加行的重要性。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最后的证悟必须要靠自己,不能只靠佛和上师。

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发现、发掘自己的本性,然后自己成佛。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58:坐禅品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