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寂止修法中,最关键的精华修法
无论显宗还是密宗,在进入空性修法之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步骤,就是寂止的修法。
密宗的寂止修法有两种:有相的寂止修法和无相的寂止修法。有相的修法是指,在修法的时候,要借助于一些外在的物体;无相的修法,则是心里没有任何作意,不想任何事情,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来,并保持这种状态。
下面介绍两种无相寂止的修法。前期准备和出坐后的行为,请参见文章《总有一款适合你:五种“有相的寂止修法”》。
这种修法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比较昏沉时候的修法,另外一个是比较散乱时候的修法。
昏沉时的修法
前后的过程同前,准备工作结束以后,让心静下来。
此修法与前几个修法的看式略有不同,毗卢七法的眼睛是往下看,而此修法的眼睛是往上看前面的空间,但也不要看上面的天花板,或专注在一个物体上,就看自己眼睛与外界物体之间的空间,心也跟着眼睛专注于虚空中,没有什么目标,既不去想虚空是什么样子,也不能想我一定要专注在虚空当中。放下所有的念头,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人要精神一点,不能太随便、太放松,不能有什么执著与念头,这样就不容易昏沉。
现在有些人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所以也会选择偶尔到山上去打坐两三天,把这种修法作为一种休息,让整个人的身心全部放松。这肯定很好也很管用,但我们不能仅仅追求这些感觉,而是要在感觉比较好的状态中静下来,在念头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中断观修,之后不思维其他东西,心立即又专注于这种境界。
所谓感觉好,并不是找到空性、光明的感觉,这些离我们还有一定距离,只要心里没有什么杂念,很清楚、很透明、很宁静,有舒适、快乐、轻松的感觉就行。
散乱时的修法
前一个修法,是眼睛往上看,虽然没有专门去想什么,但因为要求人精神一点,所以虽然不昏沉了,但容易散乱。
这个修法眼睛不是往上看,而是像平时的毗卢七法一样,眼睛随着鼻尖往下看,不要专门去看前面的任何物体,而是专注于眼睛之前的空间,然后让整个心全部放松。虽然空间当中没有什么可以专注的东西,说穿了也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这叫做修寂止。
放松的意思,也不是说心里什么杂念都不管,让它妄念纷飞,而是要有侧面的监督。
昏沉时的修法与散乱时的修法相同的地方,是都不去想任何事情,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来,在平静的境界中专注、停留。二者的差别有两点:一个是眼睛往上看,一个是眼睛往下看;一个是人要精神一点,一个是要放松一点。
在感觉好的时候,立即间断修法,之后又从头开始,这样周而复始地修。所谓的感觉好就是心平静而没有杂念的状态。
最后一个寂止修法是麦彭仁波切讲的,也是最好的寂止修法。
其内容不是很多,其中讲到,在所有有相、无相,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寂止修法中,最关键的精华修法是:
前期与后期的步骤,同前面的修法一样。之后身体如前一般作毗卢七法,眼睛往上、往下看都可以,昏沉的时候就往上看,散乱的时候就往下看。但最重要的精华性技巧,不是面对外境,而是心自己回头去看自己,让心自己去面对自己。
看心的意思,还不是看空性或光明如来藏,说穿了还是仅仅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境界中,这叫做心看心。心本来没有颜色、没有形状,虽然也可以称为心的本性,但这并不是光明的本性,而是世俗谛的心的本性。
因为心看心的时候,不会发现什么东西,故而也找不到什么可安住、可抓获的焦点,但我们也无须担忧,本来这就是不存在的,只需在这样的境界中静下来不往外面散乱,当发现它散乱的时候,要设法让它回头,继续专注在心的本性上。
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本性,譬如说水,在世俗谛当中,它的本性不是固体、气体,而是液体;在胜义谛中,它的本性就是空性、光明。同样,我们的心也有两个层面的本性,最深层次的本性,是光明、空性;世俗谛中,它的本性就是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阿赖耶与阿赖耶识,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比较明亮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没有念头的部分,叫做阿赖耶。
所有人的精神,是明亮、透明的。当然,此处所说的透明,不是类似于玻璃的透明,而是每个人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感觉到痛苦、快乐等感受,因为它不像无生物那么毫无觉知,所以也叫做明亮,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
出坐以后,要注意检查自己刚才打坐的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力争以后进行调整,之后是回向。
想调伏无始以来就狂躁不安的这颗心,是需要技巧的。如果没有技巧,就会产生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在闭关专修的头一两天,反而会感到心里杂念更多,浮躁波动的程度比平时还严重。有人就会纳闷:以前没有修这个法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杂念,现在修了这个法以后,不但没有减少杂念,反而杂念更多了!所以很不开心,甚至认为自己可能是业障太重,修这个法没有希望,继而产生了干脆不修行的念头。很多修行人也过不了这个关。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实际上不是杂念增长了,而是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内心,本来在每天的24小时中,除了晚上深度睡眠的时间以外,我们的心一直处于波动不安的状态,只是我们没有注意,所以感觉不到。现在只是发现了而已,但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苗头,因为只有在有一点点禅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杂念。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灰心丧气,一定要突破这个关卡。
第二个极端,如果修行的时候,实在心里有很多杂念,越想控制杂念越多,就不能强迫修下去。否则不仅禅定修不起来,而且一看到自己平时打坐的地方心里就烦,连佛堂都不想进,更不要说坐在打坐的地方修禅了,严重的甚至精神都会出问题。
如果心实在静不下来,就看看佛陀与前辈大德的传记,看看佛教方面的书籍,或念念咒缓解一下,等到情况好转的时候,再继续打坐,那样效果肯定会越来越好。
佛告诉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面,都不能堕两边,不堕两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推荐文章:总有一款适合你:五种“有相的寂止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