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点偷心,万劫缠绕。怎么破?——【1802】辅导 《中论广释》第15-16 (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802辅导
1
课前提示
希望大家每天在复习的时候,能详详细细地思考,这样才能真正通达。以前法王如意宝刚讲第二品的时候,我也觉得特别难,但是反复看书以后,就不感觉那么难懂了。
大家在讲的时候也应注意,无论在课堂上讲考,还是在课下练习,最好讲得稍微广一点,自己能有一些发挥,一定要把这些推理分析清楚。如果只是说:“正去的时候不能返回,未去的时候也没有返回,已去完了同样没有返回。”然后就开始解释下一个颂词,可能自己得不到很大利益。
学中观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打开思路。
这次学习这么殊胜的中观法,机会非常难得。在此过程中,每个人一定要用上自己的智慧,人的很多理性智慧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2
讲解本堂课正式内容
(破来去之果——返回):
前面已经把去的因——出发、去的业——道,以及去的对治——住破完了,今天破去的果——返回。
如果对方认为去应该存在,因为返回存在之故。我们就以返回不存在来遮破。
对方认为:去是存在的,因为从这里去到那里以后就不会再去,之后就会返回(或者按照其它讲义的解释:从这里去到那里之后就不再去,而停止在那里)。既然返回或停止存在,则去肯定存在。
- 上师把去之果译为“返回”
- 《般若灯论》的译者波罗颇蜜多罗译为“息”,意思是去之后会停息。
- 虽然译法不同,但实际都是指去之果,即去之后的一个行为。
去时无有回,
2.去3.未去无回。
《中论释》原文
正在去的过程中不成立返回,
已去和未去当中也不成立返回。
上师讲记
中观宗驳斥说:
“去时无有回”,去时——正在去的道路上无有返回。
“去未去无回”,已去和未去的道路上也无有返回。
为什么去时,去,未去无返回?
正在去的道路上无有返回。
🔶 ①动作相违:因为所谓的返回,需要把正去的动作停止以后才能产生。但如果没有了去的动作,正去的道路就无法安立,如此一来,怎么会有上面的返回呢?
🔶 ②方向相违
🔶 ③时间相违
你能否判断,图片中的人到底是去还是返回?👉
2.已去的道路上无有返回,因已去的行为、道路不存在,所以不会有返回。
因为去的行为已经灭尽之故。即使说返回存在,但以这个返回的行为并不能成立之前的去存在,因为两者没有任何关联。
3.未去的道路上也不存在返回,因为还没有去怎么会有返回呢?
比如一个人还没有出发,既然还没有去,那未去的道路就不能成立,这样怎会有未去的道路上有返回的行为呢?不可能有。
结论:因此,已去、正去和未去三时的道路上根本找不到返回。以上讲了去的果——返回不存在,以此便可破除去的存在。
壬五(破住等具有存在之能立):
等:去发回
下面破安住存在的能立。
对方认为安住应该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与安住相反的“去”存在;
二、安住刚开始的动作“发”存在;
三、安住最后的果“返回”存在。
所有去、发、回,
皆同于去义。(难点)
《中论释》原文
针对于为了住法成立而与其相伴的“去”,以及趋入去法的“发”,还有自住法中返回去法的“回”三者,其遮破方式都是完全与“去”相同的。【如何与去相同?】
上师讲记:
对方认为:安住应该存在,因为安住的对治法——去、安住刚开始的行为——发,以及安住的果——返回这三者存在。
中观宗驳斥说:安住肯定不存在,因为安住所有的能立——去、发和返回都不存在,这皆等同于去之能立(发、住、回)不存在的意义。
《中论释》原文
我们可以用①“住者则不去,不住亦不去,离住不住者,何有第三去”、②“住中无有发,未住亦无发,住时更无发,何处当有发”以及③“住时无有回,住未住无回”等方式,只需将语气稍微进行改变即可以建立我们的观点。
①破安住的能立“去”存在-【去不存在】
前面以破“住”而破“去”,
现在以破“去”而说明“住”不存在,
因为“去”和“住”是相对的法。
➡
前文破住是:
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
现在破去:
①住者则不去,不住者不去,
离住不住者,何有第三去?
②破安住的能立“发”存在-【发不存在】
发是去的初始,从发动或趋入的角度来讲它也可以是住的初始。
➡
前面破去的发是:
已去中无发,未去中无发,
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
②这里破住的发是:
已住中无发,未住中无发,
住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
③破安住的果“回”存在-【回不存在】
正在安住时没有回,因为住和回相违;
已住的状态中没有回,因为已经住完不存在了;未住的状态中也没有回,因为还没有住,也就谈不上回。
所以回也不存在。
➡
前面破去的回是:
去时无有回,去未去无回。
③这里破住的回是:
住时无有回,住未住无回。
【正在安住的地方也无有返回,既然正在住,怎么会有返回呢?未住的地方也不可能有返回,因为住的行为尚未产生之故。】
破去的能立
★
破发
已去中无发,未去中无发,
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
破住
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
破回
去时无有回,去未去无回。
破住的能立
★
破发
已住中无发,未住中无发,
住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
破去
住者则不去,不住者不去,
离住不住者,何有第三去?
破回
住时无有回,住未住无回。
破回的能立
★
破发
已回中无发,未回中无发,
回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
破去
回者则不去,不回者不去,
离回不回者,何有第三去?
破住
回者则不住,不回者不住,
离回不回者,何有第三住?
破发的能立
★
破去
发者则不去,不发者不去,
离发不发者,何有第三去?
破住
发者则不住,不发者不住,
离发不发者,何有第三住?
破回
发时无有回,发未发无回。
思考
请以去来品的理证分析:春夏秋冬四季有出发、去、住、返回等变迁吗?事物有迁移吗?一个人能从少年走到老年吗?
依元康《肇论疏》所作的科判,可分为“序文”和“正文”两大部分,而且“序文”又分为叙常情、明真解、述异同,申论意四节;正文又开成六节来论证物不迁义。现根据元康的科判略析如下:
序文一,叙常情:顾名思义,叙述常人的情执。一般迷昧真理的凡夫,见到众生的“生死交谢、寒暑四时的迭迁”,就认为有物在流动,执着万物是迁流不己的。僧肇依般若中观的看法,说明这只是一种不契真理的邪执偏见,为了更好地阐释真理,僧肇在论文里要加以遮破。
序文二,明真解:以圣言量说明如何正确理解万物,凡夫情执“有物在流动”,僧肇则是持否定态度,来显示自己“物不迁”的指导思想。首先引用竺法护所译的《大品般若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没有去来,没有动转,”来指出凡夫所执“有物流动”的局限性。证明自己论文的旨趣,说出“物不迁义”与圣教契合,随后陈述正理,说明自己立论的观点,是不离动而求静的,而是必求静于诸动的,所以万物是虽动而常静的。
序文三,述异同:面对生死的交替、寒暑的迭迁这一现象,凡夫生起的是有物流动的妄执邪见,圣者则觉得动而常静,静而常动,动静一如的中观之见。究其原因,并非动、静之理有异,而是圣者的智见与凡夫的迷惑之差别,这关键在于两者所依持的观点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各异。
假如在过去的时间里寻求过去的事物,过去的事物确实存在过去的时间里;如果说过去的事物流动至现在,而于现在的时间里寻找过去的事物,则过去的事物已经过去,没有存在于现在的时间里。
由此可知,过去事物的性质,存在过去时间的事物里,没有来到现在,说明物是不来的;现在时间里的现在事物不会往返到过去,可见,现在的事物存在现在的时间里,也即将成为过去,不从现在去到过去的事物里,所以说万物不去,不来不去是“八不中道”之一,是般若中观的见谛。
🔶人的少年和壮年是同一身体,活到一百岁还是同一个体质。这只知道岁月的逝往,而不知道形体也随着变更。为此,如来随着众生心情的迷惑滞留,方便地用世俗的语言解粘去惑;凭动、静不二的真心,说去、留不同的言教。因灭还是不灭都不能来到现在,故物不迁,故常湛然。
🔶《中论疏》问曰:世间眼见三时有作,已去、未去、去时。以有作故,当知有诸法。
答曰: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已去无有去,已去故,若离(开)去(而)有去业,是事不然;未去亦无去,未有去法故。去时名半去半未去,不离已去、未去故。
公案证成:
有人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百丈说:
“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你若干种理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憎。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
上师讲记:
大家在课后一定要反复思维今天的内容,不能因为难懂就放弃了。我们肯定会感觉中观难懂,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串习的大多都是白菜多少钱一斤,大米多少钱一斤,对这样甚深的空性教义并没有多少串习。如果不肯用功,又没专心听,当然不容易懂。所以大家课后一定要下功夫,多花些时间去研究。虽然注释讲得不是很广,但意义应该就是如此。
未
完
待
续
资料来源:智悲佛网
(本文为小编根据辅导PPT编排整理,仅供参考。)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