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离幸福很近•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阅读参考 返回

《离幸福很近•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阅读参考


01

依止上师,发菩提心


1、依止上师的重要意义:上师就是引路明灯,上师就是轮回当中引导我们出离的指导师,所以说一切都依赖于上师的指引。

2、具德上师的标准:引导者不但要具备大智慧,而且要具备现在CEO的标准,就是要有人性化的管理,他也要具备大慈悲心。

3、依止上师的实义:要依止上师的法身慧命,也就是要依止上师的所有教言。

4、依止上师的重要性:以大乘的目标为主,要通过护持正知正念,让我们有能力面对一切违缘和颠倒,最终能够向着目的地顺利地走下去。

5、了解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出世间修道当中,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自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着了魔障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甚至也会出现最终不得自拔的现象。

6、修行的目标。

▶ 下士道。

 ▫定义:下士道属于人天乘的修行,它的本体是-希望离苦得乐而深信因果,皈依三宝,行持五戒、十善,只追求得到一时的幸福或者远离一时的苦难,获得人天快乐为目的来进行修行的。

 ▫修行方式:修行一般就是一些简单的学法,皈依、念佛、拜佛、烧香、朝寺庙或者朝拜圣地等等。

 ▫修行目的:今生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自己的心情愉悦、为了自己的工作顺利、为了家庭生活的平安稳定等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因为现在人们生活压力普遍非常大,即便物欲享受比较发达,科技达到较高水平,我们的心灵却同时得到考验和空虚的结论。这时候我们该怎样让自己获得一种充实?可能很多人会寄托于神、护法、三宝。其实三宝也会有基于暂时利益的帮助。

 ▫修行必要条件:也是最低的修行的基础,更是最重要的一个台阶,就是因果正见的摄持。

 ▫名字的由来:人天乘的修行内容主要是五戒十善,以五戒十善的摄持就能获得人天福报。其实它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修行内容,所以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把它叫做正下士道。

 ▫下士道发心有局限性,其目的也是没有高度。

 ▶ 中士道。

 ▫定义:在了知了因果,生起因果不虚正见基础之上,引导自己一定要希求一种真正的解脱。

 ▫了解善趣也是不可靠性的:色界、无色界天人的身体能够发光,能够感受二万大劫、四万大劫、六万大劫、八万大劫的这些禅定轻安的享受,但是最后也必定会感召堕落的苦果。

 ▫中士道的修行人的发心:想要获得自我的解脱,寻求声闻缘觉的果位,想一个人独自前往极乐世界获得身心的自在跟洒脱。

 ▫中士道主要指的是声闻和独觉的修行。他在以获得声闻独觉的修行果位为目的的实行过程中,当下成立一个修行分位叫做正中士道,同时也成为导向上士道的基础和桥梁,也可以叫做共中士道。

 ▶ 上士道。

 ▫上士道的发心:上士道是在具有声闻、缘觉属性的出离心的基础之上,由此认为自我解脱不合理,应该让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皆获得解脱。他发起了一种舍弃自我、救度众生的无上大愿,甚至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发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伟大誓言。

 ▫上士道发心分三种:

-牧童式发心:牧童的发心是把一切众生像牦牛一样赶在自己的前面,自己在最后生怕一头牛落下,他会赶着每一头牛,赶着每一个众生先往生,前往到涅槃彼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舟子式发心:舟子发心是希望自他一切众生一同到达涅槃彼岸,就像划船的人和乘客一起到达河的彼岸一样。而因为他的广大发心已经不顾自己,没有丝毫自私自利,所以他也会以最快的方式成就。需要七大阿僧祇劫成佛。

-国王式发心:国王希求自己获得利益和广大势力威力之后,再救度一切的民众。需要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 大乘的内容:包括显宗和密宗。

-显教:依靠发菩提心、修六度四摄,圆满福慧二种资粮,由此渐次到达佛地。是由因位起修,最终成就于果地。

-密教:依靠窍诀方法成为果乘。就是它以果的方式安住,当下现前,依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无相大圆满”的方法,最终达到与佛无二平等的境界。

 ▶ 三士道的区别。

 ▫ 下士道只是改变了世俗的短浅眼光,要放眼到后世,追求后世转生人天善趣的安乐。

 ▫ 中士道是改变留念苦世的思想,要追求出离轮回。

 ▫ 上士道要破除自私自利的贪心,树立利乐众生的思想。

 ▶ 格鲁派认为三士道有四个特色。

 ▫ 以此解除佛教教理当中所出现的矛盾,了解上下的关联和应舍应取之处。

 ▫ 可以借此全面了解典籍当中的所有教法的次第。

 ▫ 能够容易了解佛陀教法的真正密意。

 ▫ 避免诽谤正法的任何罪过。因为当处于下士道的时候,他不理解上上修行的要求和目标,所以可能出现一些诋毁和不理解的心态。



7、修行之路是怎样的?

 ▶ 修行,其实就是要改变我们的生命形态。我们要学佛陀的智慧,高僧大德的行持来改变自己,放下我执。

 ▶ 快乐学佛:学佛就要带来一种解脱和快乐的氛围和气息。怎么度化身边的人?告诉他利益,让他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 根据众生根基不同:要观察自己的生命形态,以现在的人身为起点,一步步走向自己所追求的自利利他的安乐。

 ▶ 修行的利益:不仅仅是现世获得名闻利养、福报财产,更重要的是永久后世的利益。让众生不会去往三恶趣。

 ▶ 选择上士道必须依止上师。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乃至于自我的解脱,这一切都是依止上师而得来的。如果没有上师我们就不知道法的利益,不知道该如何修行正法,不知道怎么获得正法的功德,无上法宝是任何事物都是无法比拟的。

8、众生根基不同,同样听闻一个法会领受到不同密意。

 ▶ 非常有信心的这些老道友法师们:上师即便是在讲一个公案,其实也是一种大圆满的特殊指点。

 ▶ 初学者:怎么样也不明白,因为根本不明白该如何修,不知道上师的所有的密意。   

所以,“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就是佛菩萨不共的功德,也是传法上师的不共的功德和特色。



02

护持正念,排除障难


1、依止上师,在修行道路上勇往直前。

 ▶ 违缘障难的出现是可以预见的。

 ▶ 上师在帮我们排除违缘时,于不同时间段现不同相。刚开始都是以笑脸引导,就是害怕弟子退失,但是当我们的根基慢慢有一定的成熟,心里有一定成熟之后,其实可能都会示现黑如嘎(忿怒相),让我们快速改变自己的执着,快速放下自己的不足而最快速地成就解脱的境地。

 ▶ 修行是为自己而修,要让自己有弘法利生的能力,要有讲经说法,通达法义,断除烦恼的能力。如果没有去除烦恼,再殊胜的法跟我们也是不相合的。

2、什么叫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的所缘,念念不忘正法的内容。

3、心不随外转。真正有智慧、勤奋的人,在工作生活学习都可以念佛、念咒、思维法义。真正的修行关键是在我们的自心而并不是观待于外境的,我们不要轻易被任何外境打倒。

4、遇到违缘的应对方法。

 ▶ 修行不轻言放下:遇到任何违缘也不要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马上倒下。我应该更加坚定自己的誓言,应该想一想自己的目标,应该想一想善知识是怎么引导的。

 ▶ 忆念高僧大德:想一想古代的高僧大德经历了多少违缘和磨难,他们甚至为求到一句法都要把自己家里所有的财产变卖成黄金,然后去供养一位上师。

5、珍惜现在求法的容易,遇到违缘不轻言放弃。


03

以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峡尊者为榜样


1、榜样的力量:依靠于藏王智慧光迎请阿底峡尊者弘扬正法的事迹作为榜样。

2、纯熟自己的弘法利生,寻找自我修行的方向和目的。

3、大乘佛子的目的:寻找大乘的方向不仅仅是要了知个人的利益和修行方式,我们更要知晓在整个世间当中,每一个人不应只是自利,而同时更重要的是利他。

4、最好的利他:以坚韧和毅力弘扬佛法。

5、迎请过程(跟法本一样)。

 ▶ 第一次迎请。

 ▶ 第二次迎请。

 ▶ 对后人的激励。



04

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1、速超恶趣,成佛做祖。

 ▶ 教证:《华严经》当中讲到说:“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说:“若一发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多。”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总体来说在《入行论》当中强调有五个方面: 

 ▫能消重罪。《入行论》:“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轮回能灭诸重罪。”《优婆塞戒经》:“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到:“假设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无法包容。”我等因为烦恼深重,所以身、口、意业的这些罪业无量无边。只靠微薄的善行怎么能够遣除呢?就需要圆满殊胜的菩提心才可以对治恶业习气,消除业障。

 ▫能获妙乐。《入行论》当中说:“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圆满所求。如果预除种种灾难痛苦,以及遣除众生的不安,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享受种种快乐,获得圆满的所求也不要舍弃菩提心。

 ▫转劣为胜。《入行论》:“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珍宝佛陀身。”

 ▫得果无尽。《入行论》:“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 以菩提心摄持修持一切善法,它所获得的果报是无有穷尽的。菩提心树根深植于无边众生的沃土之中,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以六波罗蜜多庄严树干,以万行而使其枝繁叶茂,所以菩提心的花果也是层层无尽。由于众生无尽的缘故,菩提心树之果也一样无穷无尽。

总之,发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甚深精华,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犹如百病一药的万应丹一般。所以,如果不依靠菩提心,依靠其他的途径是没有办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2、最胜供养,最高修行。

▶ 菩提心是最殊胜的供养,最高的修行。

 ▫教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当中讲到:“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

 ▫理证:如无著菩萨撰著的《快乐之歌》所述,为了利益众生,如果我生病能帮助他们的话,就要我生病吧。如果我出现违缘能帮助他们,就让我出现违缘吧。

▶ 发菩提心要训练:发心就像训练跑步一样,刚开始可能技巧不具足,不能有持久力,但是如果能长期不间断地训练,最后就能跑下马拉松。

 ▫教证:《华严经》:“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虚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

《聚经法句》:“若无菩提心之苗,则世出世间安乐,如帝释、梵天、声缘等之安乐,若茎、若叶、若花、若果皆无由生。”所以,菩提心之苗很重要,一切的世出世间的安乐都是依它自然获得而成熟降落的。

《宝鬘论》:“欲要趋入佛果,其及为菩提心。”《华严经》:“发菩提心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初发心入大乘门者乃一切佛法之种子,成为不共成佛之亲因。”

3、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 时时发菩提心,引生大愿。

▶ 弘扬佛法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我们具备弘法的使命和责任感,整个世界的未来是非常有希望的,将变得光明万丈,佛法的光明可以普照世间。

▶ 佛教徒都要发愿:要弘法利生。



往期回顾


佛教的未来需要你我》阅读参考

怎么样学佛》阅读参考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阅读参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