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阅读参考丨《藏传净土法》第60课 返回

阅读参考丨《藏传净土法》第60课

1.贪心是指想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①生起贪欲心想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紧接着引发出来的行为就是各种各样的强取豪夺——或者偷,或者盗,或者用狡诈的方式把东西据为己有。贪心是烦恼的根源,属于轮回之因,会引发出种种不如法的行为,我们应断除贪心。

②释疑:贪执修行方面的信心、智慧等,是不是贪心?

这可以算是一种贪心,但是这种贪心不会导致我们在轮回中更加痛苦、永无出期,在暂时道位的过程中属于修行的方便,不能认为“既然贪心不合理,那就不应该求功德”,暂时的贪著功德让我们断恶行善,断除给我们带来身心痛苦的因,能让我们相续中产生福德,产生修行的顺缘,这种欲望以及为了能够获得信心、智慧等而做的努力都会成为解脱的因。

暂时来讲,正常的贪功德不能算是过失,它属于我们修行的顺缘,但是究竟的时候对功德的贪也要断。虽然我们现在还没到究竟的阶位,但是过于贪求功德也可能会造业,这个问题要深入思考,要以智慧力摄持对功德的贪执

③释疑:是不是不能希求财物、势力、美丽容貌等?

佛教里有很多殊胜的愿,比如发愿生生世世具有种姓高贵、相貌端严、具有势力、具有信心、具有智慧等,这些都是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愿,佛菩萨是不会有过失的,所以不要产生什么都不能求的偏激想法。在正常生活中,希望能过得更加有质量,所以去希求学识、事业、智慧、财富等不属于我们应该要发露忏悔的部分。

④释疑:为什么“贪图买到上师们手中的马牛等信财亡财并想从中获取利润,其罪过也非常大”?

在藏地,如果至亲至爱的人去世了,家人会把家里的马牛等财物供养善知识,希望他们能好好给亲人作超度。修行人不需要这么多身外之物,所以就会卖给老百姓。这种买卖在护生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比如买者承诺不能杀它,或者承诺把它养到老死),但是有些人并没有善心,只是为了自己得到利润,从上师手里低价买进之后,就通过倒卖或者别的方式获取高利润。明知这样做不如法,但强大的贪欲心导致当事人不择手段,不惧因果,依旧选择这样做,就会导致造下严重的罪业。

⑤上师财如哈拉毒,谁若享用则丧命。

如果以贪财的方式想把上师的财据为己有,就如同服用哈拉毒一样命不久矣,这不是说只要享用了上师的财产就有过失,上师将自己的财物赐予道友,是上师的加持、是上师的慈悲,佛教徒要用智慧来判别贪心,不要堕入两端。

旁敲侧击想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行为也属于贪心所摄,这要与对加持品的向往和信心做出区分。学佛人喜欢佛,看到庄严的佛像,产生想要拥有的想法很正常,但我们要取之有道,比如可以问道友在哪里请的,然后自己去请。

中国是礼仪之邦,非常讲究礼尚往来,朋友之间讨要看中的不是很昂贵的、别人可以接受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增进朋友之间的情意,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道友之间也是有情分的,不能硬邦邦地照搬照套,对断贪理解不到位就很容易跳到另一个极端——变得没有人情味,这会成为大乘的违品。学佛人的情商应该越来越高,对人和人之间情感上分寸的把握应越来越到位,跟别人接触时会让他觉得舒心悦意,而不单单只是依靠一个纯理论的东西就可以解决。

所有的不善业都是以意为主。

不如法、造业的行为都是由意发出来的,烦恼会导致行为不如法、语言不合适,如果意的问题解决了,在心态上能够断除烦恼,外相上也就不会出现违犯因果规律或者造作恶业的情况。

2.贪心的果报。

异熟果是堕落三恶趣。

等流果是即便是得到人身,也长得很难看,而且特别贫穷,就算有财富也像漏财一样留不住,很容易毁掉,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同行等流果是习气上生生世世都具贪。贪欲的障碍使自己心愿实现不了,越想求福德,就越是转生在恶劣环境。

3.知足可以对治贪心。

贪欲是造成大部人不满足的原因,是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源。有时候自己意识不到贪的相状,还会给它冠以很多头衔,比如用爱的名义去要求别人做什么,其实就是贪的特色;对不学佛的家人像对佛教徒一样来要求,这属于过高要求,会导致家庭纠纷;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不满足,这也叫做贪。有的在家居士能做得几乎像出家人一样,只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贪心已经转移到了佛法上,自己相续中的贪心其实多着呢,只是学佛后觉得某些东西不好,所以不贪了,但是贪心并没有断掉,只是换了贪执的东西。我们小时候执著玩具,长大了看到小孩子的玩具根本不会想买,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成人不想要孩子玩具的时候,能说自己断贪了吗?能说自己的境界变高了吗?其实贪心依旧强烈,只是换为更现实的东西、换为更实用的东西。所以在这上面还要再去反思,把贪的对境揪出来,彻底从根本上断掉才叫做断贪。

4.欲求是靠福报来实现的。

贪心是一种欲求,这种欲求不是靠不择手段来实现,而是靠福报来实现。缺少福报的人,基本上都会心想事不成;福报够的人,只要心想,他的福德力就会感召事成。佛法的思想并不消极,取之有道的关键点在于懂理,所以应在培福上下功夫,要以顺从因果的方式去努力,找对了根本原因,努力的方向才会对。

凡夫修行人不可能没有希求,但是希求的方式不应属于恬不知耻、贪得无厌的、必须要断的贪心的特色,善的愿望、好的愿望、希望大家得到暂时安乐的愿望一定要在相续中反复串习,而且心态还要强烈,善根在这方面才能成熟得快。

5.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无有贪心之人即使如乞丐一般穷得身无分文,然而精神方面却十分富足。知足无财才是真正的富翁,这是第一富。知足是建立在对于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已经心满意足,不会去放大缺陷的部分或者自己没有得到的部分。如果对自己已经拥有的感到满足,在显现上也比较随缘,不会去苛求,那愉悦感、快乐感马上就会出现,这是一种正能量,而不是对于自己的状态不满意又懒得去进取的得过且过的心态,不满意现状而又懒惰的人不但在出世间的路上很难成功,世间的福德和受用也得不到。

不知满足具贪心者尽管物质极为富裕,但精神却极为贫乏。有贪心的人很接近贫穷,因为如果贪心强烈而不知满足,即便是富者,也很痛苦。知足的理念充斥在心相续中会遣除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会增上我们的生活质量,快乐感也会强得多,这些都是佛法带给我们的好处,从这个角度来思维,我们也要真真正正地感恩上师三宝,感恩能够让我们值遇佛法的人。

③断除贪心的功德。

若能断除贪心,则转生为人时,财物富足稳固,谁也不会对其产生丝毫抢夺之心,转于天界也成为不同其他天人的富裕者。断贪可以转生到人天善趣,并且享受广大的福报和安乐,从究竟意义上来讲,可以获得解脱。

④出家人和在家居士之间是被供养者和施主的关系,用强制性的、拐弯抹角的方式硬要跟施主化缘的行为是有过失的,会沾染罪业。在家人属于护法身份,如果自己确实在经济条件上承担不了,就不要勉强供,最好的供养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意付出。出家人要懂得护持居士的心,要把握好合适的分寸,尽量避免出现在家人被逼无奈不得不供养,供养完了之后又生大邪见的情况,这种情况会毁坏自他二者的善根。

编辑:定解G24

审核:定解E11

定解E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