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40 | 我们一定要入于心性光明!!!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40 | 我们一定要入于心性光明!!!

求学足迹 2021-04-07


传讲时间:2015. 3. 30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戊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
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下面是总结性的宣说。四禅、四无色界的心,实际上是带着前世的业力——因为前世修了很多善法和禅定,这两者结合起来,他就变成了天人。过了一定的时间,他的业就全部尽了。就像手机里面充的钱,用着用着,到最后就欠费了,又要充50块钱、20块钱、10块钱……前果灭了以后,无色界和色界的众生也会死的。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投生漂泊轮回处,”他们经常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他们的心态是无记的——不是善的,不是恶的,也不是智慧的状态,而是一种愚痴的、颠倒因果的状态。所以,他最后还是凡夫,还是漂泊在轮回当中。


为什么说他是颠倒的呢?《大集经》中说,菩萨选择生处的时候,不会选择色界和无色界。


为什么不选择色界呢?因为色界有很多颠倒因果的想:本来是无常的东西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是痛苦的东西认为是快乐的——轮回是痛苦的,但他觉得非常快乐;本来是无我的东西认为是有我的,本来是空的东西认为是不空的;本来不是涅槃的认为是涅槃的。


拓展内容

《大集经》:菩萨作如是念:“彼色界诸天,受少味故用为欢喜,无常有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有我想,无涅盘有涅盘想。此色界诸天,亦有无常变异,未脱地狱、饿鬼、畜生之分。”是菩萨不愿生色界诸天处,唯除净居天,即彼入涅盘不还此间者。


天界众生有这四种颠倒。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一样:无常的东西,他认为是常有的;痛苦的东西,他认为是快乐的;无我的东西,他认为是有我的……因为处于这么一个状态,所以没有意义地耗费很多时间,却不能通达真相。所以一般来说,菩萨不会选择投生色界。


菩萨也不会选择无色界。因为无色界的众生见不到佛、听不到法,也没有机会供养僧众——无色界众生经常处于禅定状态,所以肯定遇不到佛法僧三宝,而菩萨既想度化众生,又愿意投生在有三宝所依的世界当中,所以很多菩萨都不选择无色界。


拓展内容

大集经》:菩萨作是念:“此无色界诸天,离见佛闻法及供养僧。此诸天等,不知求出无色界法。假令久住会当变灭,未脱地狱、饿鬼、畜生之分。”是故于彼天处亦不愿生,但作是念:“我当作天中天、如来、应供、正遍知。”


“故当从中得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从色界、无色界获得解脱。


《无忧经》中讲得很清楚:“禅天无色业尽后,复坠地上堕地狱。”即使你转生到四禅天和四无色界,最后业力尽了也一定会堕入地狱等下界当中。《亲友书》中也讲过这个道理。


有些宗教也是因为害怕地狱而发愿转生天界。但是转生天界之后,如果没有获得解脱,还是会堕入地狱。


因此,我们为什么经常讲出离心?所谓的“出离心”,不仅要从人间出离,更重要的是,也要从天界出离,一定要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如果没有获得解脱,那我们的痛苦是无法间断的。这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定要明白的道理。


以上讲到了四禅天和无色界的流转过程。虽然我们的肉眼见不到天界和地狱,但是通过很多道理来分析的时候,确实不得不承认其存在。因此,通过长期闻思佛法,你们会对这些甚深道理逐渐生起真正的智慧。这些并不是传说,如果不承认这些道理,那么生活和显现当中的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这一点应该明白。


戊十(欲界识一异之理)分三: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三、彼等一异之理。


己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


第十个科判讲欲界识一体异体的道理,分三个方面。首先讲,修习欲界的心应该会获得解脱。我们现在是住在欲界当中,通过欲界的修行——刚开始修十善,然后修出离心、发菩提心、行持六波罗蜜多等,将欲界的心修好了以后,暂时可以获得人天福报,究竟会从整个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可见,它是上菩提和下善趣的解脱因,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欲界心。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欲界的心识跟色界和无色界是不同的,它比较粗大。而且我们住在南赡部洲,它是业力之地,不像在北俱卢洲和西牛货洲,造什么样的业也不会很快成熟。所以我们南赡部洲是最好的,造善业也有善业的果,造恶业也有恶业的果。在这个时候,好的话,我们有解脱的机会;不好的话,可能因为即生当中造的罪业,就永远没办法获得解脱。


这辈子一定要解脱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辈子一定要获得解脱。《大宝积经》讲:“无量亿劫佛乃出,为诸众生作利益,汝等既得善趣身,应舍放逸求解脱。”无量亿的佛已经出世并转了三乘法轮,为众生造了解脱的因,在座的所有人,在得了善趣暇满人身的时候,一定要完全放下放逸、懈怠、傲慢、散乱,一定要求解脱——求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


确实如《大宝积经》中所说,无量佛陀来过这个世界,也给我们开示了非常多的法门。而且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我们即生当中遇到《金刚经》的法门,并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面前种下过善根,而是在无量佛面前种下过善根。


拓展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今天在座的人不是无缘无故来到这里听法。你们觉得:“噢,我以偶尔的机会遇到了一个上师,遇到了一部《金刚经》。”有些人以为这是靠运气。其实,这些的背后有很多因缘——我们以前做过很多善事,即生当中才遇到了这样的大乘佛法。因此一定要种下善根。


《念住经》中也说,欲界众生不管是种下善的种子也好,恶的种子也好,因为他们的心比较粗大,果报的成熟也非常明显,因此佛陀劝告我们一定要修行妙法。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念住经》中云:“欲界众生播善不善种子,其心粗大之故,汝当勤修妙法也。”


欲界有这样的修行机会,我们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修错,要发愿一定获得解脱。然而当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大多数人都是求人天福报的,包括佛教徒。可能出家人稍微好一点,除了极少数以外,大多数出家人对求名求利的确不是很在意。有些出家人有点……好像不好表达,但是总的来讲还是很好的。


但有些佛教徒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获得一种人生当中的快乐。当然这也可以,但最究竟来讲,的确像以前噶当派大德在修心教言当中所讲,通过做善事求人天福报,确实能得到,但是将来这个业尽了以后,还是会产生其他的果报。


《杂譬喻经》里面有一个公案。以前,某处住有好几万僧众,其中大多数都是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有一个施主前去供养——供养好几万僧众的话,那这个福报应该是很大的。僧众当中有一位年龄和威望最高的长老,他的胡子都白了,牙齿也没有了,大家都非常尊重他。最后作回向的时候,他说:“你这个大施主,这次作了很大的供养,将来会得到大的罪报。”


这时,僧众当中的很多人都觉得,虽然长老是证果的人,但是他可能已经老糊涂了,否则今天施主供养这么多的僧众,他怎么还说施主得大的罪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后来有些人问他:“您为什么这么说?”


大尊者回答:“你们可能只知道此中一部分道理,而不知道长远的道理。这位施主做这样的大供养,实际上就是想获得人天福报。这样的目的,依靠给僧众供斋的加持肯定会达到的。但是他将来得到这种人天福报的时候会产生傲慢心,不恭敬佛、不去听闻法、不恭敬僧众。以这样的罪业,他最后还是要在恶趣当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可见,他暂时是有这个福报,这是必定的,因为他发了这样的愿,但是从长远来讲他还是要堕落恶趣,因为获得福报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傲慢之心。


我有时候也感觉到,一些富贵的人,一些领导等,可能因为前世的福报,今生当中很了不起。但是他好像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因为有点钱,有点地位,有点才华……包括现在各种各样出名的人,比如艺术界的人,这辈子很火,无数的人开始追捧他,好像和他握个手都好几天不愿意洗;那种人就特别傲慢,好像自己的身体并不是骨肉组成的,而是金刚钻石组成的一样,但他们死的时候也是很惨的。


其实人生短暂的几十年,你再怎么傲慢,再怎么受人恭敬,最后还是要自己带着自己的业力离开。如果你在今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还造很多业,可能确实会像刚才那位老和尚说的那样:“将来得大罪报!”


学会回向和发愿


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在人间做任何的善事,都要令它成为解脱之因,要学会回向和发愿。有些人可能不会回向,也不会发愿,每天都是想:“我自己要好好的,要健康平安。”刚才有一个领导供养僧众一百块钱,然后说:“你一定要叮嘱,我家里一定要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好像供养一百块钱就有一百个对联——很多很多的想法,全部都是今生的愿。


今生的愿也可以这样发,以三宝的加持,你肯定会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健健康康……都可以的,但是最终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我们应该以解脱为目的,这个很重要的。这时你的健康、快乐、幸福也自然而然会来的。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经常说:“只要我们把木柴烧得很好,灰自然而然会来的。”所以,只要在利他心的前提下回向,那人天福报自然会出现。


你们可能学过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四法宝鬘论》,其中也讲过,我们获得的人身一定要成为自他二利的解脱之因,这是非常重要的。


拓展内容


《四法宝鬘论》:“是故具胜妙智诸士夫,获得圆满闲暇人身时,诚心精进勤修诸利乐,以此成就自他之二利。”


所以发愿很重要。以前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叫弥尔顿,他说:思想是一切的作者,通过思想的运作,地狱可以变成天堂,天堂也可以变成地狱。发什么样的愿,将来就会得什么样的果,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拓展内容


弥尔顿:“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


己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


前面讲了八种识,那么在白天,八种识当中何者是主要的存在呢?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白日七识多为主,”在白天是以六根识和染污意识这七识为主。不管吃饭、走路,还是做任何事情,大多数人都是以七识为主。


“余二一体为附属,”此时阿赖耶和阿赖耶识——其余的这两者,是一个本体,没有分开的。而且是以附属的方式存在——虽然存在,但是不明显,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隐没着。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无分别分阿赖耶,”下面举一个例子。比如眼睛看色法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红色的柱子,眼识已经取了外面的境。此时,有一种没有任何分别念的明清的识。本来眼睛看对境也是一种无分别的识,它是很明清的,如果不明清看都看不到。这个没有分别的明清部分就叫做普基识,也叫做阿赖耶识。


同时,心的本体——它的底层或者说深层,没有动摇过,这叫做阿赖耶。


“其余六识亦复然。”同样的道理,我们听到声音、品尝味道、感受触觉、忆念事物……六根在取境过程中,阿赖耶和阿赖耶识都是以一体附属的形式存在。


比如听声音的时候,耳识有一种非常明清的、没有分别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没有动摇的深层部分叫做阿赖耶。


当然在这个时候,其他的识也有附属的。按照《释量论》的说法,多个无分别的根识可以同一时间产生,但是分别的识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所以,我可以在花园里面一边看花,一边听到声音。我们有些道友也是这样,一边吃酸辣粉,一边用耳机听课,还拿着香水喷一喷……色声香味都在同一个时间当中以无分别识接受。但是分别识只能有一个出现,你不可能同时产生“这个声音好听,这个东西也好吃”的两个分别念。如果有的话,就成了两种相续了。学过因明的人应该知道这一点。


安住“自境”


如果再进一步认识,阿赖耶的本体其实是光明的,光明与空性是无二无别的,那就是所谓出世间的解脱、如来藏。所以,我们现在的修行除了要超越六识、七识、八识,还要认识出世间的心性光明。我们不能天天都耽著外面的色声香味,这样是没办法修行的。无始以来我们都是这样,这是很危险的。我们自己真正的自境,实际上是心识的本体,它与光明是无二无别的。它是本有的,但很多人没有认识。如果一直向外缘取,我们会经常感受到轮回的痛苦,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危险。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只小罗婆鸟在空中被老鹰逮住了,它自言自语地说:“唉,我今天没有做对,没有听父母的话,如果住在自境——自己的环境,就不会这么惨的,都怪我没有听父母的话。”


老鹰问:“什么叫做‘你自己的环境’?”


它回答说:“我自己的环境是田地里。如果我在田地里待着的话,你根本就抓不到我。父母经常告诉我,不要跑到别的地方去,可我飞到空中去了,所以就被你抓着了。”


老鹰当时很傲慢地想:“不管自境也好,他境也好,这个小鸟还是很容易抓到的。”于是就说:“你说你在自境别人就抓不到,那我试一试,把你放在自境。”于是就把它放到了田地里。


小鸟到了田地里,就站在一块石头上,开始骂那个老鹰如何如何没有本事,不知道怎么骂的,我有点忘了,总之骂得很厉害。


当时老鹰特别生气,从高空俯冲下来准备杀它,这时小鸟马上一闪身,飞快地躲到石头下面去了,于是老鹰就撞到大石头上死了。


佛陀用这个比喻说明,外面的色声香味等六境实际上是他境,众生的心如果散在这六境上是很危险的,就像老鹰在别的地方会撞死一样。如果我们在自境当中——观身受心法四念处,就像小罗婆鸟在自己的地方一样,即使遇到老鹰那么强大的敌人,也可以保护自己。


所以,佛陀通过这种比喻让我们经常内观,不要往外散,应该缘正法、缘自己的心。如果以更深的密法窍诀来讲,不仅仅是观心念住、身念住、法念住等,更重要的是观内在的光明心——超越阿赖耶的更深层的心性,这更加有意义。


己三、彼等一异之理: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一缘眠时阿赖耶,”当心专注一缘,就像无色界的众生,或者是我们处于酣睡、入定状态——还没有进入出世间的光明境界、安住在阿赖耶当中,这时外散的心识全部收在阿赖耶当中。


也就是说,我们在昏睡、昏迷或者世间禅定状态当中时,全部的识都与阿赖耶一体存在。


“梦中阿赖耶之识,意识二者为一体,”我们在梦中是什么状态呢?前面也讲了,从阿赖耶识当中产生意识,这种独头意识跟阿赖耶成为一体。


拓展内容


独头意识,此又名不俱意识,就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而泛缘十八界的意识。此复有三种,称为独散意识、梦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


“醒时一切一本体。”醒觉的时候,阿赖耶跟八识聚成为一体。


归根结底,如果超越这八识、更深层次地去修行,就是光明心,这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当中讲得比较清楚。萨绕哈巴的《多哈道歌》里面也讲了,心是唯一的种子,它可以显现轮回和涅槃的法,也可以赐给我们一切所欲的果,所以顶礼像如意宝一样的心。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道情歌集》中云:“唯一心性诸种子,从中显现轮涅法,能赐一切所欲果,顶礼如摩尼宝心。”


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像如意宝一样呢?实际上,这个心的本体的确是光明的,它是佛陀的本性,而不是轮回的本性,不是无明的本性。如果我们真的去修,它是可以现前的。


甚至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都是心的一种幻化。尤其像《大乘密严经》等经典所讲,所有外在的万事万物,在本体上都是没有的,就是心的一种幻现。《大乘密严经》:“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种种心识的对境全都是心变现的,瓶子、衣服等物质以及外面的器世界,其自性都是没有的。


这些道理只是我们不懂而已,如果懂的话就会明白,外在的现象都像梦中的现象一样,其实都是没有的。包括世间的痛苦、快乐,其实就是阿赖耶的显现。就像月亮的盈亏,只是我们认为它有圆满和亏损的时候,但实际上是没有的,外在的现象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心识的本体。


如果懂得心识的本体就会知道,它在法界光明的所依界当中没有任何差别,只不过是能依有差别。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讲种姓所依时说:“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虚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我们的能依有差别,所以才有世间种种的差异——噢,这是瓶子里面的虚空,这是茶杯里面的虚空,这是经堂里面的虚空……这些能依有种种差别,实际上全是心性光明的一种现象。


但我们现在可能还不懂,因为没有大圆满或者密法的修行体验,光这样说恐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讲,我们要超越六识、八识,一定要入于心性光明,这是我们在座很多修行人的目标。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也讲了很多窍诀,意识和心识、光明和智慧,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我们一定要入于世间各种波涛般的心,入于最底层、最根本的心,那时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



颂词背诵打卡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

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温故而知新


39课-40课



【知识类】
1、色界和无色界众生的心识是如何存在的?为什么说修欲界心可以获得解脱,而修色界心和无色界心却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2、欲界众生白天和夜晚分别以何识为主?请详细分析这些识之间的关系。

【修行类】
1、《杂譬喻经》中布施的公案对你有哪些启发?这辈子一定要解脱吗?为什么?
2、什么是安住自境?如何运用本课《杂阿含经》公案中所说的道理进行修行?

【生活类】
1、平时在上供下施时,你是如何回向发愿的?当心散于他境之时,该如何做?为什么说心像如意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