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12:正论之八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综合体。
证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思维的智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点,也即要表达的关键内容,就是空性。
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综合体。其中的慈悲,是指菩提心;而智慧,则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精通世间的医术、工巧技艺等也称为智慧,但此处所说的智慧,则特指证悟空性之智。除了智慧和慈悲之外,不存在什么真正的佛法。
比如说,念经、烧香、拜佛等,都只是一些方法而已,通过这些方法所要获得的,还是智悲双运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才要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这些都只是一些手段而已。
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已经讲过多次了;此处要讲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如何证悟空性呢?第一个就是要闻思。通过听闻佛法,然后自己去思维。仅仅听闻而不思维是不行的,比如说,如果听到别人说,因为龙树菩萨说是空性,所以就是空性;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是空性,所以应该是空性,便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龙树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说了,但我们还是应该通过自己的思维去体会、去感悟、去消化,只有这样,空性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境界。在没有证悟之前,空性的境界是不属于我们的,因为哪怕佛经当中讲了空性,但我们却一点都没有体会到。
意识离不开空性,肉体以及周围的一切都离不开空性,但如果不了解、不证悟,仅仅本体是空性,对我们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一定要证悟。
如果要证悟,首先就是要去听。为什么要听呢?因为证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思维的智慧,如果不去听闻,任何人也不能自己创造出这样的智慧或思路。
只有在听了,并大概知道今后的前进方向以后,才能静下来自己去思维;思维了以后,就是要通过修行而证悟。
仅仅思维为什么不够呢?因为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创造的呢?比如说,如果让一些小孩子根本不与外界联系,一生下来,就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屋里所有的一切东西,包括锅、碗、勺、盆等,都会被他们赋予新的名词。他们创造语言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周围的各种物质,因为要用碗吃饭,所以就要给碗起一个名字;因为要上床睡觉,所以也要给床起一个名字;因为要用某个东西,所以就要给这个东西起一个名字……这些物质,都是肉眼看得见的、宏观的、粗大的物质。我们的语言,也只能表达、传递宏观、粗大的概念。一旦超越了这个范围,我们的语言就鞭长莫及了。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空性。
量子物理离真正的空性还有天地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