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观四百论》07 (上)—— 希望在美满的环境当中修持正法?
中观四百论
ZCKB辅导
07
(上)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中观四百论》是抉择一切诸法无自性的殊胜论典。
全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其中第一个科判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科判。第二个科判主要是破除乐执。世间上的人们认为在三界轮回当中有快乐可以追求,故而不惜造很多罪业,这是很颠倒的非理作意。为了使修法众生能够精进修持,生起出离心,圣天菩萨用殊胜的智慧破斥了世间种种认为快乐有自性,或者认为三界当中有快乐的颠倒执著。我们学习之后就能了解三界一切都是痛苦的本性。
戊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分三:一、于粗身修苦之理;二、佛说身苦之理;三、修习行苦之理。
己一、(于粗身修苦之理)分三:一、略说保护具苦之身;二、广说修苦之理;三、破除乐有自性。
庚二、(广说修苦之理)分七:一、思维此身多分为苦受;二、思维不需勤作而苦易生;三、思维身不超越苦之本性;四、思维胜劣皆为苦所损恼;五、思维痛苦具大力;六、思维乐受如身中客;七、思维身之本性是苦而生厌离。
辛二、(思维不需勤作而苦易生)分二:一、若喜少乐也应畏多苦;二、贪身如同爱仇敌。
壬一、若喜少乐也应畏多苦:
学习了前面的内容之后,有些人认为如果去追求安乐的话也是可以追求得到的,追求到安乐之后不是可以把痛苦压伏吗?就不需要畏惧痛苦了吧?下面圣天菩萨对这种邪执进行破斥。
如欲能得苦,乐岂能如欲,
汝何重稀者,多者何不畏。
在整个三界当中现见痛苦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得,但是安乐绝对不是随心所欲可以获得的,既然是如是的本性,你为什么对非常稀少的安乐如此重视,而不畏惧很多的或者很严重的大苦呢?
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说“如欲能得苦”?因为痛苦是三界的本性的缘故,我们什么时候想要获得痛苦,随心所欲马上就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现量就可以获得很多痛苦,身体方面的痛苦,心方面的痛苦等等,有很多因缘可以导致我们产生痛苦。反过来讲“乐岂能如欲”?快乐没办法随心所欲地获得,并不是想要获得安乐就马上能获得。因为在整个世界上快乐本身就是很稀少的东西,你相续当中产生一个分别念想要获得安乐,这是很难的。世界上很多人拼命追求快乐,但是真正追求到快乐的人非常稀少,而且我们现量见到人们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世间人想要离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是非常困难的。这样的痛苦经常就在自己的身边,很容易遇到。
“汝何重稀者”,如前所说的愚痴人,为什么要去追求或者看重非常稀少的安乐,认为这个能够得到,能够压伏痛苦?这是非常愚痴的颠倒。“多者何不畏。”对于很多很严重的,现量摆在我们眼前的痛苦,为什么不生起畏惧?应该生起畏惧心。
比喻中说,一个盗贼挖开国王的仓库偷取金银珠宝,他把这些金银珠宝偷到手的时候,认为获得了很大的快乐,他认为通过这些金银珠宝可以发财,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他没有想到,因为他的对境是很严厉的,他偷盗的是国王的财物,国王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下面有很多大臣肯定要去调查,一旦把他抓获,那个时候所受的惩罚是非常严厉的。你现在一方面对获得的少许财物非常希求,为什么你不害怕一旦被国王抓住的大痛苦呢?如果不害怕的话,就是短视者,眼光太近,认为能够通过这样获得安乐。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知道,整个三界轮回当中的不明事理的众生也是同样如是,为了追求一点点微小的安乐,对于长远的强烈的痛苦没有产生畏惧。这完全是不应理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舍弃这方面的执著和追求,好好修持正法。
壬二、贪身如同爱仇敌:
有些人认为只要通过很多资具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就可以获得很多安乐,使痛苦的本性转变。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已得安乐身,反成众苦器,
重身与重怨,二者实相同。
现在通过各种方便使自己的身体享受到了一点点安乐,但是能不能使自己获益呢?没办法的,反而使自己的身体变成了苦器,加重了它受痛苦的程度。从这方面观察,爱重身体和爱重怨敌是相同的。对自己的身体非常重视肯定会引发很多痛苦,就好像你对怨敌非常看重也会引发很多痛苦一样,二者在引发长时间痛苦方面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对身体不能过于重视。
这个颂词所讲的意思和《入菩萨行论》当中所讲的很相似,如果我们认为应该使身体受安乐,而经常使用很多资具去保护它的话,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娇弱,越娇弱它受痛苦的机会就会越大,到最后一个微小的痛苦也会使自己的身体感受很严重的痛苦。因此,我们用各种方便让自己的身体获得安乐,是不是反而令自己的身体变成充满众苦的器具了呢?绝对是的。
我们看世间人,如果身体也好、心也好,经常受到各种痛苦的磨炼的话,他在遇到重大痛苦的时候就能安忍,何况是小的痛苦呢,更不能伤害他。如果平时娇生惯养惯了,遇到一些微小的痛苦都没办法安忍,努力要使自己过得安乐,比如自己眼根所见要是很舒服的东西,耳根所听要是美妙的声音等等,如果习惯了这样的话,一旦离开了这样的对境,或者对境稍微变得恶劣一点的时候,自己肯定就没办法忍受了。很多人可能会大发雷霆,相续当中会产生严重的痛苦,这一切都是因为太爱护自己的身体了,使自己的身体成了受更多痛苦的器具。
因此,对自己的身体太过于看重会如是地引发各种各样的痛苦。尤其是作为修行者,在佛经当中讲,要修持很多苦行,如果我们一方面想要修持出世间的正道,想要获得涅槃的安乐,一方面又舍不得轮回当中的种种妙欲,想自己过得好一点,很多人希望在美满的环境当中修持正法,一切都具足的条件当中修持正法,一方面要享受轮回当中的欲乐,一方面想获得出世间的安乐,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华智仁波切也比喻说两头的针想用来做缝纫是很困难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如果对轮回的欲乐看得很重,最后肯定自己会追求这方面,因为无始以来已经习惯了,对解脱道方面的追求肯定会薄弱的。如果想要获得解脱道的安乐的话,必须要放弃对轮回种种妙欲的追求和贪执。因此我们在修行正道的过程当中,不能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太重要,如果过于娇养,过于爱护,只能产生各种痛苦。就好像重视怨敌一样。
在讲记当中讲,重视怨敌就是把怨敌看得非常可怕,非常重视他的话,就会经常受到他的要挟,有的时候乃至于怨敌走到自己身边,或者说一句话自己就认为他要伤害我了,自己的身心非常虚弱,太过于看重怨敌的能力,太害怕怨敌的缘故,怨敌的一举一动都会使自己生起很大的恐怖,受到很大的痛苦。重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通过分析,爱护身体和爱护怨敌是没任何差别的。
比喻中讲到,一个人在做马夫的时候,他睡在非常坚硬的木板上,非常痛苦,国王看到他,对他生起怜悯之心,把他召到王宫中,让他睡在非常柔软的床垫上面。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很舒服的,但是养成习惯之后,在自己的床上出现一点小小的石块,或者一粒小芥子这样的异物的时候,他就辗转反侧睡不着,感受很大的痛苦。
通过这个比喻对应,刚开始的时候一切众生都是处在痛苦的本性当中,感受很严重的痛苦,就像这个马夫刚开始睡在硬板上;后来国王让他睡在软垫上,就好像众生通过各种方便得到一些资具,使身体感受到种种安乐;再后来马夫的床上出现一点小小的东西马上感觉非常痛苦难忍,现在众生也是同样的,很多人通过外境保护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享受非常圆满,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享受之后,一旦失去这些欲妙或遇到小小的违缘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严重的痛苦。
比喻和意义对照,我们现在对身体太过于爱重的话,只会引发今生和来世的很多痛苦,没办法使修行人正确地修行正道。
辛三、思维身不超越苦之本性:
无论如何身体的自性就是痛苦,我们使用什么方法都没办法超越这种本性而获得另外一种安乐,或者通过各种方便使身体的痛苦的自性变为安乐。
很多人想找很多理由成立安乐是有自性的,或者说痛苦可以转变为安乐,他们要成立这个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如果有这样的想法的话,以后在潜意识当中都会想安逸,想成立轮回还是有安乐可言的,但如果要修持出世间的正道的话,必须要感受很多的痛苦,要修持出世间的正法的话,很多世间的欲妙要舍弃。作为一个修行人,智慧没有坚固的时候,对一切轮回欲妙的贪执很难以马上断除。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内心当中就发生了矛盾、冲突,他很难真实马上舍弃这种快乐的缘故,就会自然而找很多理由,想要成立安乐是存在的,有自性的,所以就会提出很多问题,或者冒出很多邪分别念。所以颂词当中频频出现这样的理由,那样的理由,都是想要成立安乐是有自性的,应该寻求安乐的观点。
身虽久享受,不能成乐体,
谓他胜本性,此定不应理。
自己的身体虽然长时间的享受快乐,但是因为快乐是外来的,本身是痛苦的自性的缘故,所以“此定不应理”。因为身体的自性是痛苦,而安乐需要依靠他缘而产生,所以你认为可以通过他缘超胜或转变身体痛苦的本性的话,绝对是不应理的。
很多人今生当中长久修持比较圆满殊胜的善法,通过这种善业也许在后世会引发比较长时间的快乐享受。我们现量见到,今生当中有些享受比较圆满的人,可以推知他上一世肯定修习过比较圆满的福报。身体虽然如是享受了长久的快乐,但是能不能使快乐变为身体的自性呢?“不能成乐体”,身体不可能变成快乐的本体,只不过自己的福报比较长一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安乐的时间长久一点而已,本体是不可能转变的。
前面也分析过,身体是痛苦的本性,通过他缘所获得的安乐,不管时间再长,显现上安乐的觉受非常强烈,但也不能使它变成身体的自性。如果你认为通过修持善法的他缘能够使自己身体的本性转变成快乐的话,绝对是不应道理的。
就好像比喻当中讲到的,自然界里有很多稀奇的事情,乌鸦会抚养小杜鹃,它从杜鹃的蛋开始孵化,等小杜鹃出来之后再抚养它,但不管如何努力,杜鹃的自性是没办法变成乌鸦的。乌鸦长时间孵化了它、喂养了它,使它能够独立的生活,有这么大的精进努力能不能使杜鹃变成乌鸦呢?没办法的。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自己身体的自性方面,或者在整个三界轮回当中,这样的痛苦是一种自性,不论暂时感受到什么样的快乐也是没办法转变的。有些天人在几个大劫当中享受安乐,我们不能想他享受的安乐很长,所以是有自性的。绝对不会的。我们见到佛经当中记载的这些天人,福德尽了之后还会堕入恶趣,还会堕入地狱,还会重新受痛苦。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安乐只是暂时性的,绝对不是真正的本性。
了解了这样的世俗本性之后,世尊就教导我们要看破轮回,修持出离心,修持殊胜的解脱圣道。这个颂词就是讲到痛苦的本性不可改变的道理。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