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每日一颂】《中论》
五 观六种品
庚三(破界——观六种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破虚空相;二、以此理类推他法;三、呵斥劣见。
壬一(破虚空相)分三:一、事相法相不成立;二、有实无实不成立;三、摄义。
癸二(有实无实不成立)分二:一、有实无实不成立之理;二、分析有实无实者不成立。
子一(有实无实不成立之理):
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既然虚空远离了法相和事相,就不可能具有有实法的自性。如果没有有实的虚空,又如何会有无实的虚空呢?
◎破有实虚空
有部宗认为,虚空具有实有的自性。很多人也持这种观点,比如,在因明辩论场里,当一方问虚空是不是有实法时,另一方经常回答:“虚空是有实法,因为它起功用之故。”有些道友可能也会想:虚空老人家特别慈悲地容纳一切,我们才能坐在经堂听法,否则我们连容身之处都没有,无阻碍就是虚空的作用和功德。既然虚空有作用,应该就是有实法。
中观宗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任何一法如果没有本体(事相)和独有的特法(法相),就不可能有存在的空间。而前面已经分析过,虚空远离了无阻碍的法相和其本身之事相,既然如此,它就不可能具有有实法的自性。
颂词第一句中的“相”指法相,“可相”指事相,第二句中的“有”指有实法。鸠摩罗什大师经常用“有”代替有实法,用“无”代替无实法,有时还会把它们与动词有、无放在一起。如果不懂,理解起来就会有点困难。
◎破无实虚空
这时有些人又认为,虽然虚空无碍的实有不成立,但虚空无实的自性应该是存在的。这主要是破经部宗的观点,因为经部宗虽然不承认实有的虚空存在,却承许无实的虚空存在。
中观宗驳曰:“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如果没有有实的虚空,又怎会有无实的虚空呢?(第一句中第二个“有”指有实的虚空;第二句中“无”指无实的虚空。)
所谓无实法,就是遮破有实法的无遮部分,比如,瓶子是有实法,无瓶即是无实法。无实法要观待有实法才能安立,如果瓶子本身不成立,观待瓶子的无瓶怎么可能成立呢?同样,如果虚空实有的自性不存在,它无实的自性是观待何法成立的?完全是子虚乌有。
中观宗只驳斥了一句,就令对方哑口无言。对方不是因为特别听话而不反驳,而是因为已实在无力反驳。
如果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恐怕也说不出什么。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记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