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7)
今天连载《宝性轮》的第七讲
在通往佛性的旅程上
让我们去逐步学习和掌握
人生最大、最关键的生命策略
那就是对幻觉的认知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金刚句:元素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27
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
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
凡夫可借由修行而证得以一切圆满功德作为庄严的佛,其首要理由是,凡夫皆有佛性。因此,如同我们昨天了解到的,我们跟悉达多一样能够证悟成佛。
第二个理由是,轮回与涅槃中的一切现象离于所有的极端、边见,因此这些现象都是平等的,它们不是分别的个体。所以在究竟上,佛与众生无分别。
你们也许会有疑问,如果究竟上一切现象都平等,如果它们同样都是空性,那包括石头和木头吗?它们具有“界”吗?它们具有这个“元素”或“自性”吗?谈到此,我们就可以讨论「种性」或「种族」(藏rig)。
以下这段话经常被引用,尤其是大圆满的行者常引用。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听到有个称作「佛性」的东西,也听到所有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遮障或染污。然而这是第一次我们将听到,拥有遮障具含某种利益,因为石头和木块就没有遮障; 而且,是我们的心看见或投射出无生命的东西,譬如石头或木块,从来都不是反过来无生命的东西看见我们。
现在要继续慢慢地建构「佛性」的定义,我们也称它为「家族」、「元素」或「自性」。
因为这三种理由[1] ,一切众生皆具有佛的体性。
第四日 / 前言
释迦牟尼佛传授给我们许多教法,包括八万四千种法门、三乘等等,所有这些教授的精华就是「缘起法」。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生起的,因而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存住,也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止灭; 因此,没有一件事物是「常」,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所以每一件我们认为存在、不存在、二者皆是或二者皆非的事物,都是自心的造作。我们造作这些事物,进而执着于它们。我们没有了解到这些事物都是我们自己的造作,由此而认定它们都是真实的,这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边见」。基本上,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个别的概念和执着,都是某种执迷的过程。许多大乘经典都开示空性,以引导我们超越这所有的边见和造作。
但如同我一再告诉各位的,而且我还会不断重复地说,当我们谈到空性,它不像是火的熄灭或水气的蒸发。它不全然只是否定、否认或舍除,它还具有无碍的遍知; 这是令人感到费解的地方。
空性有一个面向是「不受干扰的智慧」,这就是困难所在。因为一提到智慧,我们便谈到觉知或觉知者; 一谈到觉知或觉知者,我们便开始讨论五根或六根以及它们的对境,因为这是我们习惯思惟「觉知者」的唯一方式。当我们说「我认得他」,这就已经说到我们的眼睛、耳识等等。如果我们说「我认得他的声音」,那就有觉知的存在。昨天提到佛的舌头、牙齿,有些人问,为什么需要讨论这些。那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当我们谈到本尊身或佛身,指的是我们所说的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积聚的圆熟,通常我们称之为「身」或「维度」。
如同我刚才所讲的,当我们一谈到智慧,就自动把它视为一个觉知者; 当我们一想到觉知者,也同时会想到有个需要被觉知的对境。但那样的逻辑并不适用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智慧,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智慧如此难以理解的原因。我们一般的觉知有开始、中间及结束,因此它是和合的,而后成为苦等等。一提到智慧,我们的心就认为它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这里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当我们说智慧不是没有生命,我们的心就自动认为它有生命(有情),这又把我们带回到心。这是为什么《宝性论》的确可以与大圆满教法互补相成的原因; 大圆满教法总是说,心与智慧有别。
你或许会纳闷,我们为什么需要费劲地建构这看似并非没有生命但又不是一般认为的有生命的觉知或觉知者。原因在于,我们必须建构一个道,所以有这七支金刚句。这个觉知者是我们现在讨论的「界」的一个很重要的面向,它看起来像是个觉知者,却没有客体或对境,因此它不是个主体。然而它还是个觉知者,它并非没有生命,但我不能就心的观点说它是有生命。
这是「元素」或「种性」或说「如来藏」的一个面向。这是讨论它的一种方式,但最安全的方式总是「离系果」或「舍除的结果」。
我举个不是很好的例子。我所在的这个空间具有某种功德,它有点儿像是一层空荡荡的公寓,可以摆放家具之类的东西,如果公寓不是空的就不能放置东西; 这是空性的功德特质。这个觉知者并不像是成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或像是一块石头那样,没有功能或不做任何事。你再次看到,当谈到空性,谈到某个超越造作的东西时,我们立即想到一个没有功能的状态,但那完全是错误的。空性具足功能、作用,这个功能作用就是我们所称的「佛行事业」,这是佛性的另一个面向。
我们今天来读几段偈颂。乍看之下,这些偈颂都十分容易了解,但你读得越多、思惟得越深入,它们就越难懂!
28
佛智入诸有情故,自性无垢彼无二,
佛性假立彼果故,说众所周知皆具如来藏。
智慧或佛的法身住于众生之内,因此有一天它会示现。于轮回当中及轮回灭后(涅槃),无垢的佛性没有差异,它完全没有改变。当我们了悟佛性或佛种性,我们将这个了悟标示为「涅槃」。这就是为什么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体性。从这里开始,我们将进入非常广泛详尽的解释。
「注解」:
[1]
即此偈颂的前三句: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种性故诸有情。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将陆续把每周发布的内容上传到以下网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