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你不舍财,财将舍你~ 返回

你不舍财,财将舍你~

知幻园 2024-05-16





01


现在许多学佛的人都有这种毛病,虽然明白一些佛教的道理,但往往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从来不去实践,导致闻思和修行成了背道而驰。以供养三宝而言,许多人也知道这有很大的功德,可是从来不见他们有什么实际行动,以至于错过了许多积累资粮的好机会,这非常可惜。当然,很大的供养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到,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一些供养。希望道友们今后遇到殊胜的对境时,应当尽己所能地作供养。作为凡夫人,要完全做到经论中的要求是很困难的,但闻思经论以后,无论如何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多或少地行持其中的道理。



02


在拥有财富时,如果没有上供下施,则财富对自他都没有利益。


吝啬之徒就像守护宝藏的饿鬼、头具宝珠的毒蛇或者守着骨头的无牙老狗一样。有些饿鬼以前世的业力,虽然守着宝藏,却没有享用的权利;有些毒蛇虽然头上顶着珍宝,却也无法享用;有些无牙的老狗虽然守着骨头,自己却啃不动,又不愿意让给其他的狗。与这些相同,有些人虽然拥有一些钱财,但因为相续被吝啬所缚,自己舍不得用,也不愿意给亲戚朋友用,更不愿意作上供下施。现在许多人把钱存在银行里,密码不让任何人知道,甚至妻子的存款不让丈夫知道,丈夫的存款不让妻子知道,这些人死后,所有的存款都沉淀在银行里,一辈子的辛勤积累成了给银行作贡献。


古今中外有许多此类吝啬之徒。欧洲文学作品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吝啬鬼,著名的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这些吝啬鬼对钱财有强烈的占有欲,同时吝啬心也非常强,活得非常可怜。



03



如果知道了钱财的过患,人是不会这样吝啬的。下面我们作一番详细的观察,看看有漏的钱财到底有什么过患。


首先,有些人虽然拥有许多财产,但这些财产不得不和怨敌盗贼共同享用,或者成为引发争论之因。


佛经中说:“须知世上有为财,水火盗贼俱可夺。”钱财是众矢之的,强者会强行掠夺,卑者会悄悄偷走,损耗鬼等鬼神会伺机损坏。有些人揣了几百块钱出门,好像没买多少东西,不知道怎么搞的,钱一下子就花光了,这就是损耗鬼在捣乱。总之,一个人有钱后,许多人和非人都会打他的主意,会给他带来许多麻烦。世间的有漏财富是不坚实的,如果要求财,就要求坚财,像上节课讲的那样,若能将财富作上供下施,不坚实的财富就会变成不可劫夺的坚固之财。


现在有些黑社会一直盯着有钱人,这些有钱人也害怕遭到歹徒的暗算,日夜处于担忧之中,甚至出门都非常谨慎,一定要保密行踪。他们的财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04



律藏中说:“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在天葬场经常能见到这样一幕:一只秃鹫衔着一块人肉,其他的秃鹫往往会群起围攻,都想抢这块肉。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世人都像群鸟逐肉一样追求钱财,当一个人发财以后,与他有关系、没关系的许多人都会集聚在他身边,会倍加“关心”他。现在有些部门得到上级拨款后,大领导把这笔款项牢牢地掌握着,就像一只鸟嘴里衔着一块肉,其他的小领导一直围着大领导,就像群鸟围着第一只鸟,最后大领导得到大利益,小领导得到小利益。律藏中的这个道理说的非常好,有漏的钱财确实具有极大的过患,因此我们要舍弃对钱财的贪执,像犀牛一样过着无牵无挂、悠然独处的生活。身无分文的人白天不会被人跟踪,晚上可以敞开门户安然入眠,如果有小偷来造访,也可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欢迎他的光临。



05



财富就像流水一样,非常容易耗尽,《别解脱经》中说:“财富如流水。”有漏的钱财都是动摇性的,没有什么实质性可言,《亲友书》中也说:“知财动摇无实质。”只要观察一下,自然就会对这些道理生起信解。许多人以前很富裕,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短短几个月就丧失了所有的财产。所以暂时拥有财产时,不要认为自己会永远富裕,也许今天你是众人羡慕的富翁,明天就会沦为沿街乞讨的乞丐。有些人以前世的善业而拥有许多财产,如果没有以此作上供下施,一旦往昔的善业穷尽,以后将一无所有。



06



过多的财富还会障碍修行。


一个人的钱如果太多,他的修行将很难成功。有些人没有钱时,生活很简单,修行也很用功,一旦发财后就完全变了,整天贪执金钱,生活非常散乱,再也没有修行的机会了。正因为财产能障碍修行,所以噶当派的高僧大德都一再呵责积累财产的行为。米拉日巴尊者在一个教言中也说,财产具足众多过患,只有过简朴的生活才有悟道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大家应当清楚财产的诸多过患。因此,今后我们要舍弃对财产的贪执,不要像某些守财奴一样死守着钱财,应该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财产。


07



卑劣者将财产耗尽在造恶业上。有些人有了财产后,没有干有意义的事,反而做许多非法的事,如打官司、抽烟、喝酒、杀生、买武器。像这样的人最好不要有钱,如果他们没钱也不至于造这样的恶业。中等者将财产耗尽在宴请亲朋好友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样的中等者也和卑劣者没什么区别了,因为现在请客基本上是这样的:一、肯定要吃肉,二、肯定要喝酒,然后还要造许多其他的恶业。所以从吃饭来看,真正的中等人是不多的。高尚者将财产用于正法方面。如果能以财产作上供下施,就会像商人放高利贷,或者在良田中播下种子一般,自己的福报不但不会耗尽,反而会成百倍增长。看看这三种人,前两种人将财产无义耗尽,只有第三种人的财产才用得有意义。希望道友们回顾一下,看自己以前是如何使用财产的,今后大家要有正确使用财产的智慧。



08



怎样让不坚实的财产成为坚实的财产呢?《法化谈丛》中说,以前有位富商,他一直苦于无法保管自己的钱财,他想:若将钱财埋在地下,恐怕地鼠会偷走;若藏在森林中,恐怕猿猴会搬去;若藏在水里,恐怕水中的动物移动;要是交给亲人,恐怕他们挥霍无度……想来想去,还是自己随身带着保险,于是他将所有的财产兑换成黄金,天天缠在腰间。一次这个商人路过某地,见到街道中央摆着一个大钵,来往的行人都向钵中扔钱。富商问一个人:“这些人在干什么?”那个人说:“你不知道吗?这是公共福田,舍一得百千万亿倍酬报,往后会受用不尽。佛在《宝积经》中说:‘我不舍财,财将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这口大钵就是坚牢藏,金钱财物一入其中,五家不得共享,唯供养者独自享有。”富商听后欢喜雀跃,说道:“我得到寄托财物的好地方了!”就解开腰带,将黄金放到钵中,又到寺院里皈依三宝,众比丘为他诵经忏罪,他心开意解,获得了须陀洹果。这个商人通过供养三宝,把被五家共享的财产变成了坚财,看了他的故事后,大家懂得该如何保管财产了吧。


《大智度论》中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譬如猕猴不能暂住;人命逝速,疾于电灭,人身无常,众苦之薮,以是之故,应行布施。”财富虽然能带来暂时的快乐,但一切都是无常的,最终自己的财富会被五家共用,而且人的心会因为财富而散乱不定,这也是一种痛苦;而且,人什么时候死是说不准的,因此生前有自在时,除了留下生活必需的资具以外,多余的财物都要用来上供下施。




——敬摘录《极乐愿文大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