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接上文)
在前面也讲过,一个闻距有些地方算的是八百多米,九百米,将近一千米。四大天王的身高好像是五百米,有些是一百多米,两百米的也有。普普通通的一个天人有一二百米的身高,就像我们城市当中一栋二三十层的大楼这么高。还有的天人身高五百米,或者一闻距也就是一千米或者是八百米高的一个巨人。还有的身高高达一由旬。关于一由旬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是说八公里是一由旬的,还有说十六公里的。八公里就是八千米,基本上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所以说天人非常高大,有威德力。我们这些人在他们面前相比连蚂蚁都不如。这么高大这么圆满的,很富裕长得也很好看,按照我们现在的讲法就是超级高富帅。然而这些天人还是要死亡的。
天人的身材这么高,身体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日月只是在须弥山的山腰运行,照亮下面的四大部洲和这些小洲,山顶上没有日月。为什么日月的光不往上照?因为天人自己有光明,自己会放光,所以他就不需要日月的照明了。而且这些天人身体所发的光明比日月更胜一筹。即便是这么圆满的,让众生这么羡慕的天人和世间的尊主,还是免不了一死。
《功德藏》中说:“梵帝自在转轮王,无法摆脱死主魔。”
《功德藏》是智悲光尊者所造。《功德藏》中讲到梵帝,梵就是梵天,帝就是帝释天;自在就是大自在天;还有世间的这些转轮王有四等:金轮王统摄四大部洲,银轮王统摄三大部洲,铜轮王统摄两大部洲,铁轮王统治一个南瞻部洲。世间中的转轮王,无法摆脱死主魔的伤害,也还是要死亡的。
再者,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虽然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
换一个角度来讲,有些天人和仙人具有五种神通。有天眼通,能看到我们根本看不到的很远的、很细的、有阻隔的东西。我们肉眼功能非常有限,太远看不到,太细也看不到,有墙壁等挡住的话也看不到。天眼通就不受这些局限,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此外还有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具有五种神通的这些天人还有仙人,通过神变及威力可以逍遥自在地在空中畅行无阻。但是即便有这种能力的五通仙,最后还是没有办法逾越死亡的命运。
这些天人和仙人通过前世的业而得到某种功能,但是这种功能本身和不会死并没有挂钩,因为这些功能并不是让他们不死的因缘。只不过是通过修行的一些特殊的能力,或者说有些前世的业力,在获得这种天人或仙人身份的时候得到这种功能而已。他可以依靠这个功能,让自己的五蕴的身体在空中飞来飞去,可以穿墙,可以做很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这些没办法让他摆脱死亡的命运。
所以我们修行佛法时,想追求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等等,这些是没有用的。一方面来讲这些神通通过修法不太容易得到,一方面得到了之后对我们解脱生死没有用。一但死亡之后,辛辛苦苦修来的功能也会丢失掉。对自己摆脱死亡这种怖畏本身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所以最后还是要死亡。
用一个教证说明:
《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这些仙人具足五通,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于虚空中。但是这种五通仙不能够用他的神通“诣于”,即飞到不会死亡的地方。所以说不死的地方是没有的。
虽然有些时候说某某村庄、某某地方多少年都没有出现过死亡,这并不等于你到了这不死,只不过不知道出于何种因缘这里面没有出现死亡的现象。不出现死亡的现象不等于,一到那去我就不会死。这个地方可能是不会出现死亡的这个现象,但是你要死的时候你就会离开这个地方。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没有出现过死亡,给人的错觉好像这个地方可以不死。如果不死的话也真的好了,但是实际上到了这个地方的人,如果他真的要死亡到来的时候,自然而然会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出现过死亡,但是不能保证就可以让自己不死亡。
所以说不能“诣于无死处”。虽然仙人有神通,可以飞来飞去可以飞的很快,但是却飞不出三界和轮回。三界轮回是他自己的业形成的,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界限,不是说只要使劲练神通,飞的快就可以飞出三界,这个情况是没有的。三界是我们的习气形成的,只要你内心当中三界的因不断的话,再怎么样苦练神通也没有办法飞到一个不死的地方,这个是绝对不可能的。
极乐世界可以不死,但是必须要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否则单单通过修持世间的这些是不会往生极乐世界的。极乐世界已经超越了轮回,因此也不是整个三界中的一个不死之处。
即便有些仙人的威德圆满、寿命很长、具有光明、身高也很高,这些人也会死;有神通的可以在空中畅游的人也会死,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其实都会死亡。
我们要仔细思维,第一对于这些所谓的暂时的圆满我们也不会有羡慕之心;第二通过观修这一段的内容就可以完全打破我们的幻想,即幻想有一种仙人可以通过修持某种法术而不死,这也就是一种幻想而已。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来长生不死都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佛陀的智慧早就观察到了。即使是帝释、梵天都会死亡。
在这个人类世界也是一样,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所有转轮王,以及印度圣地的众敬王沿袭下来的统治南赡部州不可思议的君主,还有三巴拉王和三十七赞扎王等印度东西方地位显赫、财产丰厚为数不少的国王虽然曾经纷纷降临于世,可是如今都已成为了辉煌的历史。
讲完了天人的尊主再讲人间的尊主。首先讲印度,因为佛法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所以首先讲一下印度国君的情况。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印度的历史非常长,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国王。“财富力强高居于首”,首先是转轮王,刚刚讲到有四等转轮王。第一等是金轮王,统摄四大部洲,有轮王七宝,运作起来之后,他自己不用勤作,所有的事情基本上就可以承办。
我们平时会说,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在佛塔、佛像面前顶一个礼,你身体所压的范围从现在的大地乃至于往下到金刚地狱之间的所有的微尘,每一个微尘就是做金轮王的一个次数。顶礼一次的功德还要超胜于此。金轮王是通过修持善法得到如是的转轮王果位。在整个世间当中,金轮王不用操心,绝对可以让他的臣民安住在十善业道。他做很多的善业,但还是会死亡。
像我们很熟悉的我乳转轮王,他已经统治了四大部洲,又统治了四大天王天界,到了三十三天又和帝释天王平起平坐,还不满足想篡位,想独霸三十三天的时候,生起一念恶心,就从天界掉到南瞻部洲,最后说了一个偈颂就死了。偈颂的意思是说不能过于的贪心,否则就会变成像我这样的下场。反正都会死,有的转轮王可能死的比较平和,有的转轮王死的比较悲惨,就像刚刚所讲的这个我乳转轮王一样。所以说还是都会死亡的。
除了这些转轮王之外,很多佛教史中讲,印度圣地是第一个有了人类的,人们是从光音天下来的。前面我们讲了有情众生是无常的,整个世界毁灭之后又重新形成。首先是器世界形成,众生是从二禅天开始下到一禅天,然后慢慢又开始下到南瞻部洲等等的各地。
刚开始大家的受用、福报都很圆满,不需要有这些种子。后来众生的贪欲心、烦恼越来越重,就开始出现了自然稻。贪欲心重了之后,大家就想把自然稻放到自己家里去,不用天天跑去采,慢慢就形成了房屋、仓库。然后就开始分割田地,之后又出现了偷盗的情况。这个时候大家觉得有必须要雇一个人帮助看守稻田,于是就开始选举。谁的道德好就把他选出来做公仆。那个时候是真实意义的公仆,就是帮助大家看管粮食的,给他取一个名称叫王。所以最早的王其实就是公仆,现在我们说的公仆可能还是有这个意思吧。
当国王推举出来之后,每一家人给他六分之一的财富,雇他来当国王,负责协调、看管等事情。这个就是第一代国王众敬王,他是很有道德的一个人,众人都恭敬他所以叫众敬王。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有王了,之后就逐渐沿袭下来。当然后面王的权力越来越大了,刚开始时就是每一家人出六分之一的稻谷,雇他当公仆一样的国王。后来王的权力越来越大,就演变成一种独裁的君主本体。
从众敬王沿袭下来统治南瞻部洲不可思议的君主很多,还有曾经著名的三巴拉王,三十七赞扎王等等,在印度东西方地位显赫、财产丰厚为数不少的国王。这些国王的财富非常多,因为一方面他有权力,可以通过特权收很多的赋税,另一方面他本身也有福报。
虽然这些国王曾经纷纷降临于世,现在都已经变成历史。有些国王在历史中有记载,有些在历史中根本没有记载。这些国王一代代地出世,在位时都觉得自己权力很高,很了不起,但是只要他的业消尽之后就会死亡。他的儿子,还有其他人,就开始接替他当国王。老百姓觉得不合适,就会起来造反,然后又重新推举出一个国王来。
世界上有权有势的国王也最终会死亡,这方面是说印度的情况,古代是这样的,现代也是这样的,变成总统还是要死亡的。以上是从印度的角度来讲。
在西藏雪域,自从除盖障菩萨的化身国王涅赤赞布以来,已出世了天座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十三代、极乐五代等,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从西藏的角度来讲,第一代国王除盖障菩萨的化身涅赤赞布,大恩上师的讲记中讲的比较清楚。他以前算是印度过来的,因为身相怪异被驱逐,到了藏地之后,当地的人把他奉为国王,叫做肩座王。后来也出现了很多的国王:天座七王,这个‘天’大恩上师也解释了,主要是七个国王死后都是升天的,在地上没有坟墓;地贤六王死后主要是埋在地里,中德死后主要是埋在水里;初赞五王是名字中都带‘赞’的国王,有五位;然后幸福十三代,像这样他们是非常幸福的有十三代;佛法兴盛时还有极乐五代。
藏地真正的国王王统是赤热巴巾,过了之后就是朗达玛,朗达玛国王统治时期整个西藏还是比较完整的,属于王族统治。后来朗达玛被菩萨拉隆•贝吉多杰刺杀之后,西藏的王统就不再存在了,当然小国王还有,但是大的国王没有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都有记载,这些国王也做了各式各样的事情,有些不好,有些好。不管怎么样,现在也不复存在了,只是在历史中有些记载而已。当然,这些国王也会死。
(观音菩萨的化身)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依靠幻化的军队征服了上至尼泊尔下至中国的大片领域。
这里是介绍一些能力比较大的西藏国王。第一个能力很大的藏王是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修造了寺院,佛法在西藏的奠基基本上就是从松赞干布开始的。比如修镇肢寺、镇节寺,迎请觉沃佛的佛像到西藏等等,那个时候逐渐有了正法,有了好的开端。在世间法上,松赞干布依靠幻化的军队,征服了上至尼泊尔、下至中国的很多领域,占领了很多的领土,其威德力也是很大的。
(文殊菩萨的化身)天子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也统辖了南赡部洲三分之二的领地。
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他迎请了寂护论师、莲花生大士、布玛曼扎等等,真实地将佛法在西藏建立起来,弘扬了正法。松赞干布时期主要是修寺庙,翻译了少量经续,真正的僧团,佛法的弘扬还没有开始,后来赤松德赞期间开始大规模弘扬。从政绩来上看,赤松德赞统辖了南赡部洲三分之二的领地(南赡部洲有很多种说法,有些认为是指整个地球,有些认为是指印度;三分之二的领地可能就是比较大吧,是不是三分之二也有些不同的观点)。
法王赤热巴巾时期,在印度恒河岸边竖立起一块铁碑,作为印度与西藏界限的标志。
赤热巴巾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赤热巴巾在位期间,非常恭敬修行人和僧人,继续推广佛法。在世间政绩方面,他在印度恒河岸边竖立了一块铁碑作为印度与西藏界限的标志。从地图上看,印度恒河离现在的西藏边境还是很远的。当时他的统治范围可以达到那么远的地方,恒河就相当于一条界河一样,这边是西藏,那边是印度,所以当时藏地的国土面积是非常大的。
而且他也收服了印度、中国、格萨、达苏等许多国家作为附属国。从此之后,每逢新年宴会,各国使臣需要在同一天内聚会拉萨城,举行献礼进贡等等仪式。
赤热巴巾的威德力也是非常大的,他让很多国家作为附属国,向他进贡。当然,有的进贡是一种怀柔政策,有的是因为被征服了必须进贡。不论如何,新年宴会上各国使臣都要在同一天内在拉萨集会,举行献礼进贡等等的仪式。
以上描绘了对世间和佛法贡献很大的三怙主化现的国王的功绩。
尽管他们曾经拥有如此威力,然而现在这些也都成了历史记载,除此之外无有任何留存下来。
他们虽然有这么大的威力,也是诸菩萨的化身,但是现在这些也已经过去了,他们早就已经去世了。他们的功绩只是在史书上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和《白史》等等,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从藏地的角度来讲的。
从汉地的角度来讲,以前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国王,像历史上传说的三皇五帝、商、周的皇帝、秦始皇等等,还有汉武帝,再往后还有唐朝的一些英明的君主,以及明朝和宋朝的皇帝等等,很多看起来很有能力、很大财力的国王,不论是他们自己的能力,还是征服和保家卫国的能力等,但这些皇帝除了存在于历史记载中之外,都已经死了。
国外的也一样,无论是罗马大帝、拿破仑,还是其他人,历史上他们曾经存在过,但最后也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死去了,除了在历史当中有记载之外什么都找不到了。
所以,从这方面我们就要仔细地观修、观察,观察完之后就知道其实世间的尊主也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业力,成为尊主而已。尊主的位置本身没办法抵挡死亡,如果世间尊主可以抵挡死亡,那我们可以追求世间尊主。这些世间尊主在位时间有长有短,但最后都死了。
如果思维上述的道理,那么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住房、受用、眷属、权势等,自以为是何等何等的优越,但与以上诸位先贤比较起来,简直就成了蜂巢一样。这样的世间欲妙又有什么恒常性、稳固性可言呢?
我们思维以前这些国王、转轮王、天人、尊主的威德、财富和受用。和他们相比,现在我们牢牢执著的、放不下的这些住房,不论是三层的别墅,还是两百平米的住房,或者其它类型的房子;以及这些受用、眷属,比如手下有几个眷属、或者几十个上百个员工眷属,或者说在这条街、这片区域中的权势无人能比,自以为是何等的优越。但是,现在所拥有的一点点的受用、住房,若以此产生傲慢心的话,就是目光短浅,或者没见过世面的表现。
你都没有想过,还有很多人的受用远远超胜我们。我们有些时候,自以为是何等的优越,哪怕自己得不到的时候也非常想要去追求。但是,如果和以上这些先贤比较起来,我们觉得装修得非常豪华的房屋,和以前这些国王的房屋或建筑比起来,就像蜜蜂住的巢穴一样很简陋。没办法相比,更不要说和天界的房屋比。
以前的皇帝所修的宫殿,比如中国的故宫,还有以前印度国王住的一些宏堡。这些宫殿很大。据导游说,有些宫殿每根柱子上以前都镶着钻石,我们就想本来这个房子修得就非常漂亮,而且每一个柱头上面、每一面墙上面、每个窟窿上面以前全都是钻石、宝石(红宝石、蓝宝石),但英国人来了之后,这些东西就全都撬走了,有人这样说的。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宝石,这么富裕,真的想一想看一看这些情况之后,回头看一下自己所执著这些东西,的确不值一比。
这些人曾经富裕过,但是现在又怎么样呢?还是该死就死了。这些建筑用这么多东西装饰起来,人死了之后慢慢传下来,最后还是被别人撬走了。撬走了的人觉得自己拥有了这么多财富,可他死了之后这些钻石宝贝又归别人了。这些没什么可靠的,即便我们去追求,很多时候也追求不到;即便追求到了,总有一天还是要放弃的。如果我们在放弃的时候,执著很大的话,比如我们在死亡的时候放弃会非常痛苦,那么这种很痛苦的状态,也会成为继续流转的因。
“这样的世间欲妙又有什么恒常性、稳固性可言呢?”整个世间的欲妙没有什么恒常、稳固,从寿命来讲也没什么稳固。所以我们不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追求这些东西上面,即便你成了一国之君(但是现在整个世间基本上也没有这种所谓的国王了),也能把所有的东西归一个人所有,造出很好的宫殿、吃最好的食物、穿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交通工具出行,但是你还是要死,死了之后这些东西都不再是你的了。
所以,你辛辛苦苦得到这些东西,其实是没有用的,何况一般的人根本得不到这些东西,有很多时候是处在妄念中,没办法用自己非常可贵的、有限的生命去修持殊胜的正法。
我们应当深思并观修以上的道理。
虽然对我们来讲应该深深地思维、观修以上的道理,把这些问题观想好、吃透。但思维世间尊主观无常和我们的修行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关联呢?
当然有关联,因为我们很执著这些东西。所以,首先要观想:如果我们执著,以后我们要得到这些东西,要得到帝释天王、成为转轮王、成为某某国王。那么我们就要想:得到了又怎么样?得到了这里所讲的,结局除了最后成为历史、传记之外,什么都没有。而且在高位的时候也非常容易造恶业,因为有集权,这方面是没什么可羡慕的。即便你羡慕这些,也是无常的,而且会造很多罪业。然后再思维:其实我们自己有限的生命追求这些东西到最后也没什么用,最后来讲还是会抛弃的。
如果我们对这些王位,对今生当中的富裕等这些东西很有兴趣去追求的话,我们也可以想:反正今生当中都要死,死了之后这些东西就没什么用了,但是我们在追求这个的过程当中,白白浪费了很多的暇满和时间。当然作为一般人来讲,如果你修行没有上去的话,得到了之后没有兴趣是不可能的。关键我们要想:得到了又怎么样?拥有了又怎么样?最后还不是在轮回里周而复始?得到了抛弃、抛弃又得到,这个模式本身就让人厌离。如果得到之后永远不会抛弃的话,这也可以值得我去追求,但关键是你得到了之后最后还是不归你所有,只是暂时借用而已,最后还是要还的。
还有一个就是寿命无常。这么多拥有这些好东西的人,有些寿命是很长的,有些寿命是很短的,不管怎么样他们也会死亡的。所以,即便成为这样的人,还是会死亡。而死亡到来的痛苦、四大分离的痛苦、死后的痛苦、死亡时的恐怖等等,这些用什么来抵挡呢?所以,好好思维之后,我们对这些就会逐渐没有兴趣了。
要想的越细越好。有些人大概地想,反正我对这些没有兴趣,我对国王没有兴趣,我对王位没有兴趣。但是得到转轮王位、得到富裕的世间尊主之后的这些细节的受用,比如说钱财或者其他的东西,可能是我们喜欢的或者比较有兴趣的。所以我们要仔细想,想的很细致,每一个其实对我们来讲没有什么意义,真正来讲这些都是无常的、没有恒常稳固性的,真正恒常稳固性的就是解脱。所以我不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不稳固、不恒常的、得到后还会造罪业的东西,没有必要。
无始以来我就在这个心态当中流转到现在,现在还是一无所有,如果现在我还去追求的话,以后若干劫当中仍然还会重复这种模式,仍然解脱不了。现在我好不容易有一点点想解脱的心念,遇到这样能够让我解脱的正法,我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法,然后在这个法上面反复去观,把正法变成着重追求的目标。
现在对于修行佛法方面,有些道友极其的执著。虽然高级教法当中说我们不要执著,但是现在我们显然还没有到达那么样的高度。如果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说我们不要执著这些,那很可能就会放弃对整个佛法的修行。我们现在内心当中的习气都是无始劫来追求的东西,它们根深蒂固,只要你放松了对佛法的追求,肯定会回头追求、执著那些世间八法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刻意地去观想,这就是观察修,在观察出离心时就是要励力地、反复刻意地观修。这个时候你就不能修禅定,不能去修寂止。必须把所有能够开动的都开动起来,然后相应这个法义,很深、很细、很广大地去思考:这些东西的确没有用。观想的法义越深刻自己才知道耽执这些没有用。这些都是无常的、都是要抛弃的,真正有用的就是修行正法。
这个时候观的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强烈,所以慢慢地通过这样的观修放弃今生的耽执,真正开始用有限的生命修持临死有用的正法。而且所修的是不耽执世间八法的正法,那么这个时候修的质量就很高。这也是我们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和寿命无常的关联。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