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ZCKB】《释量论·成量品》11(下) —— 轮回的习气和解脱的习气 返回

【ZCKB】《释量论·成量品》11(下) —— 轮回的习气和解脱的习气

文殊密语 2021-05-2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11

(下)



上集回顾

【ZCKB】《释量论·成量品》11 —— 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11 —— 季羡林和杨绛亲历的灵异事件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巳二、除彼疑:

 

讲完之后对方还有一些疑惑,常有的身体产生心站不住脚,因为漏洞太大了无法安立。虽然认为建立不了,但是对方或者我们的心中还有一些疑惑,进一步提出来,然后再遣除这个疑惑。



彼因俱有缘,生果即并存,

如火红铜液。



假如对方这样说,或者我们自己也是这样想的,按照你们的说法,如果身体和心识不是近取因和近取果的关系,为什么二者之间会一直并存呢?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一般来讲在死亡之前,身体和心都是并存的。一般众生也没有办法证明死亡之后的情况,因为他自己已经到后世去了。对我们而言,降生之后或死亡之前这段时间当中,身和心是并存的,好像有身体的地方就有心,心识永远住在身体里面。在讲五蕴的时候,也是身体和心,只不过心分了四种受想行识,五蕴当中的后四蕴,都是属于心法,身体属于色法。

 

我们坐在这里打坐、观修、听法、思维等等,是不是都有一个并存的关系呢?有。这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既然如此,如果身体不是心的近取因,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为什么二者会并存呢?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的,除了遣除怀疑之外,也有一些是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需要了知的。

 

到底是什么导致的我们的身心并存一处?这个是引生前世的业。在建立前后世的时候,在说明这个问题的合理性时,不管对方承认不承认,反正我们要拿出来说,这是自宗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很正确,或者有道理,在观察的时候可以成立的。

 

到底为什么会有并存关系内容?还是近取因和俱有缘的延伸。其实身体和心识的并存是一个因的果,我们把身心并存做为一个现相,它有自己的因。什么因呢?这个地方就讲到了,这是前世的引业导致的。身心并存的时候,比如心识以自己前世的心识作为近取因。身心并存当中的心有前面的因,首先把心的近取因和近取果之间的关系理清楚了,就是说身心并存并不是身体产生心的缘故。上师、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都讲了,心有自己的因。心的近取因是前一世的心识。

 

“彼因俱有缘”的“彼”字如何理解?“彼”字就是身体。心的因讲完了,再讲身体的因。“彼因”就是身体的因,当然就是身体自己了,身体的因就是身体自己。“彼因俱有缘”,身体的因住于俱有缘中。住在什么俱有缘中呢?住在凝酪和心识等的俱有缘中。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中说,住于凝酪等俱有缘中,“凝酪等”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名色当中的色。

 

平时我们投生或者住胎的时候叫做凝酪,或者凝酥、膜疱、血肉、坚肉、支节等等,里面也有凝酪位、膜疱位,或者鱼形、龟形,在身体还没有发育圆满之前,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受精卵。为什么说身体的近取因住于受精卵,或者住于凝酪等俱有缘中呢?平时在我们的概念当中,凝酪等应该不是俱有缘,我们认为父精母血的受精卵应该是身体的近取因才对。在这里就可以发现凝酪等法这里安立的是身体的俱有缘,这是一个微细的地方,和平时我们讲到的,父精母血是我们产生身体的因,也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在《入行论》第八品中,还有其他地方讲到,父精母血慢慢发育了之后,就变成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说也对。主要还是一个俱有缘,就是说凝酪等父精母血是我们身体的俱有缘。

 






近取因到底是什么?是身体自己前面的因,这方面如何体现呢?这时必须就要引用习气了。如果没有习气,这个地方就没办法解释了。为什么在因明当中,会出现一些唯识的观点呢?只不过到这个地方为止,还没有讲到习气。我们现在的身体从哪里来的?可见的来源就是父精母血的受精卵,即这里讲到的住胎五位当中的凝酪等法。从我们可见的一些来源,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了。这些是不是心识呢?心识产生心识,身体产生身体。这些到底是什么?凝酪等已经变成俱有缘了,凝酪等对于身体的作用,或者身份等同于心识,对不对?凝酪等和心识都是身体的俱有缘。

 

凝酪等我们以前认为是近取因,真正详细分析,这些应该是俱有缘。比如现在我们眼根的近取因就是前一世的眼根,通过这一世从父母得到的凝酪等等慢慢发育,按照这个观点来讲是俱有缘。因此凝酪等对于真实的身体而言,已经和心识的作用差不多,凝酪等是俱有缘,心识也是俱有缘。

 

既然如此,身体自己的近取因到底是什么?就是习气,前一世的身体灭了之后,它会有种习气。习气存在哪地方?不可能在虚空中飘着,肯定是存在心识上面,所以当心识入胎的时候,跟随入胎的心识,这个身体的一些因就带进来了,带进来之后,住于这样的凝酪等,身体借助凝酪等的俱有缘逐渐变成这样了。这里讲得很清楚,身体的近取因就是住于凝酪等俱有缘中。

 

“生果即并存”,“生果”是两个意思,即生和果,就是说彼因俱有缘生是什么意思?身体的近取因住在俱有缘中,和被引业牵引而投生或者结生,“生”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心识有自己的近取因,然后身体有自己的近取因,和俱有缘一起,就是住于俱有缘中,或者彼因住于俱有缘中,被引业牵引而投生,这方面就是彼因俱有缘生。

 

“果”是什么意思呢?身、心并存就是一个因的果,身、心并存是一个果。虽然身体有它的近取因、俱有缘,心也有它的近取因、俱有缘,二者分开的时候,各有因缘,但是身心并存的现相也是一个果。这个果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因的果,这个因就是前世的引业,通过前世的引业把心识和身体牵引到一起并存。

 

但心和身体,如果不是从唯识的侧面来讲,二者之间是分开的;从唯识的侧面来讲,心识上面还带着种子带来的习气,心和身体的习气还是不一样。虽然从唯识的侧面来讲,没有单独分开的,但是从习气侧面来讲,仍然是两个。这里没有讲得那么深细,之所以身心能够并存,还是引业牵引导致的。身体的近取因住于俱有缘中,被引业牵引而投生,身心并存的果就是一个因产生的果,所以身心可以并存。不是身体是产生心的因的缘故而并存,而是同样的一个引业牵引之后并存。

 

假如生到了无色界,只有心识存在了,身体的因不明显,就会隐没了。在无色界的时候只有心,没有身。因为他的引业就是牵引到无色界的业,那时不会有身体和心并存,色界、欲界都有并存,这也不是对方认为的身产生心的并存,而是一个引业的牵引让它们并存。







“如火红铜液”,犹如火和红铜的关系一样,火有火的近取因,红铜有红铜的近取因。如果用火去烧红铜的时候,就可以把红铜融化成液体,不单单是融化成液体,而且液体还会燃烧。就像炼钢炉里的铁水,自己也在燃烧的。通过火把红铜不断的加温,最后红铜融化成了铜水之后,也会燃烧。铜水燃烧的时候,可以比喻什么呢?就是比喻身心并存。

 

我们能说铜是产生火的因吗?你看铜水正在燃烧。因为它们并存的缘故,所以铜水应该是火的因,或者火应该是铜水的因。这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不管用什么去点火,火都有自己前面的因,铜液也有自己的近取因,就是前面的红铜。如果用这个火去加热红铜,当它的温度很高的时候,红铜融化成铜水,铜水本身就在燃烧。燃烧的铜水就是铜液和火并存。虽然并存,但是二者之间有各自的因。为什么会并存,燃烧的铜液为什么会有火?也是用其他的因引起的。在融化红铜的时候,下面的火在不断的加温,这时就可以燃烧。我们就不能说铜液是产生火的因,不是这样的,它们有各自的因。

 

当引业穷尽了,没有力量再把它们放在一起的时候,身和心就会分离。就像世间的家庭一样,父子、母女、夫妻的关系,也是通过一个因缘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因缘到了就会自动分散。家庭不完整,夫妻离婚了。身和心也是一样的,身心并存在一起,并不是谁是谁的因,而是说有一个共同的引业牵引,让它们暂时在一起。这个因本身也是有限的,它是因缘法,有出生、安住、慢慢衰亡,乃至于消失。当引业穷尽的时候,身心自然分散了,身体腐朽了,然后心识重新去投生。自动就会分离了。

 

虽然并存在一起,并不是因果关系,身体不是心的因,而是有一个引业牵引。如果引业存在,它们就会并存;如果引业一散,它们就会分开,就像铜液和火一样。如果停止了加温,燃烧的铜水就会熄灭,慢慢变冷变硬,这时就会分离了。分离了之后,火就会灭,或者烧其他的方面。冷却的红铜也是一样,要么保持固体状态,要么继续被其他的火烧。二者之间没有一个因果关系。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并存一定是怎么样,这也不一定。对我们而言,了知引业牵引,不单单是此处观察身心相续,世间的财产和我们之间,还有其他的聚合等等,仍然没有什么决定恒常,当引业穷尽之后,分离是必然的。

 

为什么会无常呢?生际必死、高际必堕等等,这些都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通过因明把这些关系搞清楚之后,还会去执著一个非常稳固的关系吗?这是不会的。因为这些就是引业牵引的,在无常的条件下,我们就可以用无常的智慧作最佳的选择,这是一定要分离的。如果我们真正了知了实相,在分离的时候就不会过度的伤心,当财富损失、自己衰老、死亡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就是一个引业牵引的,这个力量本身是无常的,什么时候力量不够了,就会分离。如果我们经常性的串习,即便是分离到来了,也不会那么伤心。在无常到来之前,不仅不会沉溺于其中,也会做对自己后世的解脱,以及其他的众生最有益的事情。

 







引业之间关系有很多是并存的,刚刚我们讲了很多,家庭、师徒,还有自己和财富之间的关系,自己拥有的东西,都是暂时的业导致的并存。既然有业牵引导致的并存,那也有业穷尽导致的分离。这就是世俗实相,如果我们深深的了知了实相之后,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种不同于世间人的智慧,修行者就会有修行者的风骨,修行者的智慧和境界。因为他对实相完完全全地接受,完完全全地训练过,他的能力绝对和其他人不一样,所以他也不会为了暂时的身体、财产等等,去做出一些伤害自他的事情。

 

因为业力牵引投生,或者牵引我们在轮回当中做很多取舍,在很多佛法当中都有讲。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因明的过程当中,自动连接一些学习过的其他教义,还会有一种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其他平时我们观修的问题,在学习因明过程当中,也会加深理解,这对我们的修行非常有作用。

 

上师在讲记后面,还讲了一些殊胜的教言,主要是说,心识本身是单独的,五根当中的每个根,或者五根聚合,对于心识的存在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只是在心识产生了别外境的法,听到声音等俱有缘的方面有作用。眼根耳根身根等五根隶属于身体,对于意识也就是缘的影响。比如眼识对于心识本身来讲是不是近取呢?不是近取。这个方面就是告诉我们,即便不观待整个五根,心识也会延续,因此单个的根和五根聚合,对于意识或者心识的随存随灭没有什么影响,离开了之后,仍然会自动延续。

 

每个众生相续当中只有一个心识,只是以眼根作为增上缘产生了眼识,耳根作为增上缘产生耳识而已。在内部来讲,心识就是一个。而眼根、耳根相当于内在的五个窗户一样,它们对外的窗口,接受信息的来源,心识本身在不断地延续。

 

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和上师的讲记当中讲到,睡觉的时候,粗大的心识会消失,细微的心识还存在。我们睡着了之后,基本上很难再去自主地看东西、思维等等,睡着的时候没有粗大的心识,还有细微的。在梦境当中,阿赖耶识和意识也在运作,还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识的生灭。如果睡得很沉,处于深度睡眠,没有梦境,就完全觉察不到自己的心识还在运作。虽然粗大的没有了,但是睡眠的心还在,醒来之后仍然可以继续运作。粗大的心识消失了,细微的心识还存在。即便是细微的心识,通过修禅定消失之后,阿赖耶识还是会存在的。

 

阿赖耶识在成佛的时候本身是否隐没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按照唯识的观点,第八识阿赖耶识在成佛之后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以前是凡夫的时候,阿赖耶识作为一个基础、仓库,在修行之前全是轮回的习气。比如我们的阿赖耶识上面,现在轮回的习气很多。因为轮回的习气很多的缘故,下一世会自动取轮回。







通过修行之后,开始生出离心、发菩提心、修持空性、积资净障等等,开始在阿赖耶识上熏进去解脱的习气了。随着修行的加深,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比如现在内心当中有很多轮回的习气。为什么我们总会生起轮回的思想,或者自己的所作所为总是没办法按照法本当中的要求做到呢?观察我们的理念,自己阿赖耶识上面99%的种子、习气都是属于轮回,自己的思想以及遇到问题的自然反应,都是习气导致的。

 

后来我们皈依了佛法,开始修行了,解脱的种子就会熏习进来。当我们在修善法的过程中,比如今天在听法,思想都在缘着法义。思想专注地缘法义的同时轮回的种子没再熏进去了,停止了之后,这时候熏进去的是佛法的东西。当我们听完课之后,可能又开始接触其他东西了,如果没有观察自相续,又会开始熏轮回的习气。

 

假如我们闻法、思维、观修的时候力度不强,或者时间不多,因为自己的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了东西,就会分别,当下就会熏进去一个所见所闻的习气在相续当中。如果我们学习佛法的时间不够长,力度不够深,这时候熏进去的善法习气不会多,力量也不够强,所以我们觉得自己的进步很缓慢。

但这个力量会随着自己对佛法的深入,比如我们的见解提升了,时间加深了,慢慢把佛法融入生活,这时看到同样的法,上班做事情等等,因为内心当中有了菩提心、无常、空性的见解摄持,所以你看到东西已经被空性佛法种子摄持过了,再熏到阿赖耶识当中去的时候,这个本质就不同了,那时你熏进去的轮回习气会越来越少。

而且当修行佛法的时候,我们也会用佛法的力量去灭掉以前阿赖耶识上面轮回的习气,如果这样不断地灭,每天精进地修持真实的善法,每天在熏习新的善法种子,不单单是在修善法的时候,没有熏轮回的习气,而且所熏进去的佛法习气也会灭掉以前的轮回习气,随着我们的精进程度,轮回的习气越来越少,解脱的习气越来越深,而且这个习气不单单是熏习进去,而且还要成熟,就像以前我们熏进去的轮回习气,到了一定时间会成熟,比如你熏了杀生的习气进去,只是熏了一个种子吗?不是的。它在等待时机,只要时机一到,杀生的习气就会成熟了,成熟之后怎么办呢?该堕地狱堕地狱了,该堕恶趣堕恶趣了。

 

佛法的习气也会成熟的。到了一定的时间,习气够大了,到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加行道、见道,轮回当中习气越来越少,佛法的习气越来越深厚,而且这是无分别智摄持的善根种子,比如现在我们修法的时候,用空性智慧去摄持顶礼、念诵,这时熏进去的善法不单单是随福德分,这是带着空性习气的善法,力量特别大。

 

这样熏进去之后,随着一地到十地功德的不断展露,轮回的习气越来越少,最后烦恼障的种子、习气等等,慢慢就没有了,最后成佛的时候,所有以前的轮回习气,有垢的、有漏的,在成佛的时候全部没有了,在阿赖耶识上面剩下的都是善法,而且是佛陀的相续当中的法。菩萨的善法都已经转变了,菩萨相续的善法上面还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烦恼障,或者所知障的习气,到了成佛的时候都没有了。








所以有一种观点,就是成佛的时候阿赖耶识还在,但这里面全是佛的习气,没有菩萨、阿罗汉、众生的习气,纯粹只是佛的习气。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这个叫释迦牟尼佛,这个叫阿弥陀佛,他的阿赖耶识还在,但是上面都是清净的东西。

 

还有一种观点,到了一定的阶段阿赖耶识就会消失,有法消失了,法性就出现了,就是如来藏,是无为法。熏习气这一点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也是讲了这个问题。

 

我们不要小看现在看到、听到的东西、平时的每一个思想,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虽然觉得没什么,但是当你在做的时候、想的时候,一个习气已经熏到阿赖耶识当中去了,如果你不去对治,这个习气总有一天就会生根发芽,而你做的每个善法,在做的时候一个种子也熏进去了。在你相续当中,恶和善、轮回和解脱、大乘和小乘、有执著的善法和无执著的善法,哪个种子最多?密乘相续当中见解到底有多清净,可以决定你熏进去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质量。

 

为什么上师们经常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摄持善法呢?因为熏进去的种子一定会成熟,在以后成熟的时候,你熏进去的东西是什么,就会这样成熟。为什么熏进去的很少、时间很短不行,表面上的闻思修都不行?因为它的种子没有力量,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应该熏进去好的东西。在我们熏进去不好的轮回习气的同时,善法的习气中断了,没有熏习;当我们在精进的修持善法时,轮回的种子没有熏了。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问题,这完完全全是你自己做多少得多少,如果你不做,或是做给别人看,那你熏进去的是什么种子?一个干瘪的种子。虽然认为我的收获很大,但是每个都是没办法发芽的,或者发芽之后,长势也不好。忙了这么多,最后没有收获,那没办法,谁让你当时是这样做的呢?我们既然知道了道理,就应该保证熏进去的种子都是好的,尽量注意不要有不好的种子。

 

为什么要守护三门、保持正知正念、调伏自己的心呢?这些和修行都有关系。不要小看平时的一些所作所为,这些方面和我们的修行都有关系。了解了之后,我们逐渐就可以把相续当中打扫得很干净,而且这些客尘通过不断修学,都可以逐渐清净。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