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佛子行》第7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一、精进度
(一)透过大小乘行者修法精进之对比,我们更应精进不懈怠
1、小乘修行者虽成办自利,但对于整个三界轮回特别厌恶,清楚自己现在所处轮回当中,如果不修法会继续轮回,所以对于修持能够解脱轮回的佛法意乐非常强盛,加行、精进也非常强盛。
2、大乘修行者为了成就一切众生的利益,考虑的不是自利和一个人解脱,而是饶益一切众生,因此担子更重;作为一个担子更重,要做更多事情的人,则会更精进。
3、我们作为大乘的修行者,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发誓要成佛,如果每天无所事事,这肯定是不具有精进的表现。既然我们发了饶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则应更加勤奋上进;一切功德源就是要具足精进,这才是佛子行。
(二)有关精进之偈颂
1、偈颂:“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释义:
(1)“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晚上的时候,我们想,又过了一天,今天过后,自己的生命又少了一天。
(2)“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就像一个水坑里的水本来就很少,而且每天还在不断减少,那么水坑里的鱼在这里还有什么快乐而言?
(3)“当勤精进,如救头燃”:就是让大众应该精进起来,就像马上扑灭自己头上的火那样。
(4)“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应该去思维无常的道理,寿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无常的,现在的一切到了死的时候,都没什么作用,慎勿放逸!
3、归纳:
总之,这个偈颂的加持力特别大,很多修行者都在念。当我们放逸的时候,想想无常的道理,则让我们继续听法、思维、打坐、念咒等,缘着佛法方面去精进。所以我们应该以菩提心摄持,具足精进,这就是佛子行。
(三)精进的分类和具有精进之表现
1、精进可以分为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和无厌足精进。
(1)擐甲精进:主要指发心很勇猛。
(2)加行精进:指在日常行为、修法过程当中非常精进。
(3)无厌足精进:指修行了多年之后,仍然没有厌足。
2、具有精进之表现。
《入行论》中讲,精进是喜于善法,对于善法非常欢喜雀跃的心态,好像小孩子做游戏一样永不满足。所以大乘的修行者,对于善法的修持,也应该永不满足,日夜都喜欢处于善法当中去听闻、思维、修行、帮助众生等等,这就是具有精进的表现。
二、静虑度
(一)大乘佛法中不共的禅定
佛法当中不共的禅定,就是止观双运。止是寂止,即共同的禅定,安住一心,能够一心不乱。观是胜观,属于无我空性。
1、小乘当中的止观,止是寂止,观就是人无我空性的胜观;
2、大乘当中的观,就是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正见。
(二)止观双运之理
1、何为止观不双运?
止观不双运:寂止就是寂止,当安住寂止的时候没有胜观;或者胜观的见解就是见解,没有通过寂止来摄持。
如果只有寂止,没有胜观,可以压伏粗大的烦恼,但是没办法彻底摧毁烦恼。如果有了胜观的见,没有寂止,则无法安住,胜观见的力量也无法发挥。
所以如果只有胜观没有寂止,或者只有寂止没有胜观,都无法安立解脱道,这叫止观不双运。
2、止观双运:既有寂止又有胜观,用寂止去摄持胜观。寂止是一心不乱,能长时间地置心一处,把它安住在胜观上面;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的胜观见便得到抉择;用得到的寂止能力安住于胜观见解,令其不散乱,时间越长力量越强大,胜观的力量就可发挥出来,然后就可以慢慢地去调伏烦恼、摧毁烦恼,经由总相的方式转为自相,现证空性。
3、归摄:
(1)大乘佛法的不共禅定,一定是止观双运的静虑,否则无法到达彼岸。所以我们应了知修持止观双运的道理。
(2)在学习的时候,先学习胜观见解,然后修寂止,再用寂止去摄持胜观,就可以真实地实修。在佛法当中,寂止很重要,胜观也是非常重要。止观应该是无二的,双运有的地方翻译成双融,意思就是一味、无二,止观双运就是止观无二、止观一味、止观一体。
(三)修持禅定要超越四无色
1、四禅与四无色定。
四禅:就是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四无色定:在四禅之上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随着级别越高,念头越来越微细,禅定的境界也越来越清净,但这些都还属于三界之内的禅定,没有超出三界。
2、超越四无色定。
因为四无色定以下,全都属于共同的有漏禅定,没办法让我们达到出世间或者大乘的禅定。怎样才能超越四无色定呢?就是止观双运,在修寂止的同时修胜观见,叫做超越四无色的修法。因此应该真实超越四无色定来修习禅定,这就是佛子行。
三、智慧度
(一)修行智慧度的重要性
此处的智慧主要相应于空性,以空性慧为核心。如一个人修行时没有智慧度,以五度本身不能得到圆满菩提果,用以殊胜的方便修持三轮体空的方式来修持智慧,这就是佛子行。
1、没有智慧的摄持,仅是修法不能究竟。
前五度如果没有空性摄持,都无法成为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1)以布施为例:布施如果没有智慧摄持,只能叫布施的修法,或者布施的善行。如果让布施达到彼岸成为布施度,仅有布施行为是不行的,必须还要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安住在能施、所施、施物都是空性的,有了空性摄持的布施,最后就能真正到彼岸,达到究竟和圆满。
(2)持戒、安忍、精进、禅定都是一样的。
2、以三轮体空智慧摄持,圆满菩提果。
(1)如果没有智慧度,没办法得到圆满的菩提果。我们想要利益一切众生,去追求菩提果,必须要知道智慧度的重要性,所以应该以殊胜的方便,来了达和修持三轮体空智慧。
(2)在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中,能施、所施、施物或者能做、所做、作业,都是无自性而空性的。能施的我是人无我空,所施的对象是人无我空,所布施的东西或者作业的本性也是法无我,这一切都是显而无自性的,叫做三轮体空。
(3)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然后再安住在打坐的方式去修持、现前三轮体空。通过三轮体空来修持智慧,就是佛子行。
(二)以慈悲心摄持智慧不落单空
1、二谛结合不偏堕。
要想达到成佛的彼岸,需要将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相结合。只以一只翅膀没办法飞翔在佛教的虚空当中,所以既要有世俗谛的翅膀,也要有胜义谛的翅膀,天鹅王才能飞到虚空当中,带领其他天鹅趣向成佛的彼岸。
2、智悲双运不单空。
修持空性不是修持什么都没有的单空,要以慈悲心去摄持智慧。修持大悲心也要用空性摄持;修空性也必须有慈悲去摄持。以三轮体空来修持智慧,是一个很圆满的修法,悲空双运或者智悲双运,是真正的佛子行。
四、恒时以法镜观自身,断除非法之过失
(一)观察标准
在修学佛法当中,我们要恒时以经论的意义、上师的教言为标准,以此作为镜子反观自己,知道自己行持的是正法,还是非法;如果正处于非法,则必须立即要断除。
(二)不察之过
1、如果不恒时反观自己,还以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佛弟子、很好的修行者,其实早已偏离了正法的轨道,自己尚不自知,这就是不观察导致的过患。
2、经常观察、审视自己,发现过失,然后再通过经论中提供的断除过患教言,反复去串习,就可以断除伪装修法的过患。
(三)总摄观察自身之必要
修学佛法得到一些智慧,主要是为了观察自己。观察自己有什么过患,把自己的问题调伏之后,才能用智慧去帮助别人。
反之如果首先去观察别人,用佛法的尺子去量别人,看别人是否具足这个功德、那个功德……这样我们自身的过患会很大,佛法就变成了观察别人的窗口,这和佛陀、祖师宣讲正法的初衷所背离。
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了解以佛法来反观自己的必要性。
五、以清净心摄持 勿谈他人之过失
(一)谈论他人过失之过患
1、凡夫人的通病是喜欢说过失。如果说别人的过失,自己也会因此产生烦恼,听过失、说过失、传过失,会造下罪业,所以在后世也会感受相应的果报。
2、谈过失只能失坏自己的相续,让自己习惯于说别人的过失,习惯于观察别人的过失,而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没办法对其他众生产生恭敬心、慈爱心,佛法中要求我们生起的一系列功德也难以生起。
(二)谈论菩萨过失过患更为重
1、诽谤菩萨、谈论菩萨过失本身的过患是非常大的。在《极乐愿文》的颂词以及《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如果谈论菩萨的过患,比杀害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的罪过还要严重。杀害一个虫子、拍死一只苍蝇的过失很大,杀一个人的过失更大,把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杀了,这个过失就大得无边无际。
2、如果以烦恼心引发,说菩萨的过患,就更加严重,会摧毁我们相续当中所有的功德。
(三)以清净心摄持,不以惑去谈论
1、以慈悲心和清净心摄持,而不要以惑去谈论。以惑、烦恼去谈论别人过失,任何时候都不开许。
2、诚信因果的人,想要保护自己相续中的修行,一定要对说过失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不管是谁的过失都不谈论,这样既保护了自己的相续,又培养了清净心;还可以观察别人的功德,增长自己的功德。因此不谈论别人的过失,非但对自己、对他人无害,还会有很大的利益。
3、所以对于发了菩提心,安住菩萨行的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这是佛子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