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7课 * 笔记 返回

《入行论广解》17课 * 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第一品我们学习了菩提心的利益,了知了菩提心的巨大功德,在我们相续中引发了生起菩提心的强烈愿望。本课属于第二品“忏悔品”,“忏悔品”分为总义与论义,总义当中包括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抉择发心”我们已经学习了,现在学习第二个问题,即“随发心而行持”。这里又分受戒的方法、护戒的方法、还净的方法三个方面。前面一课对受戒的所依、受戒的方法已经做了介绍,本课首先介绍护戒方法、还净的方法,然后介绍第二大科判“论义”中“加行”科判下“净化自相续里”的“供养”支中的“总说”和“别说”的内容,具体归摄如下。

1. 护戒方法。

①得受菩萨戒的条件:对三宝有信心、对众生起悲心、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

②得受菩萨戒的方法:在具相的善知识面前受;在佛像等三宝所依面前受;观想在诸佛菩萨前面受。

③关于《菩萨地论》宣讲的四种他胜罪与《密意庄严论》中所说的这十八条的关系:十八条可以归纳在《菩萨地论》所说的四条当中。

④所有菩萨戒律都可以包含在三聚戒当中:即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⑤如何归摄菩萨的学处:菩萨的学处就是要断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脚踏实地利己利他。

⑥成办利益的方式: “无论于他抑或己,虽是痛苦凡到利,一切利乐皆当为,虽乐不利切莫行。”

⑦观察是否有堕罪的四个方面:绝对没有堕罪;绝对有堕罪;堕罪的形象;非堕罪的形象。

2. 还净方法。(见详解)

①无著菩萨的观点。

②龙猛菩萨的观点。


本课内容详解



1. 护戒的方法。

①得受菩萨戒的条件:A. 要对三宝有信心;B. 要对众生起悲心;C. 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是根本得不到的。

②得受菩萨戒的方法。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所不同,可以通过三个方式来受:一是在具相的善知识面前受;二是在佛像等三宝所依面前受;三是观想在诸佛菩萨前面受。不管通过哪种方式,我们的相续中一定要有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

③关于《菩萨地论》宣讲的四种他胜罪,《密意庄严论》中所说的这十八条的关系。

《菩萨地论》宣讲了四种他胜罪,《密意庄严论》中所说的这十八条即国王易犯的五条、大臣易犯的五条、凡夫人易犯的八条,这十八条可以包括在无著论师《菩萨地论》的四条他胜罪当中。十八条和四条两者的内容并无冲突,只是传承不一样。一个是广大行派无著菩萨的传承,另一个是甚深见派龙树菩萨的传承。不同传承随顺不同众生的根性而安立,因为众生根性不同的缘故,有的可以被广大行派的戒律所调化,有的能被甚深见派的戒律所化,所以分成这两大类是有必要的。

④所有菩萨戒律都可以包含在三聚戒当中。菩萨戒可以概括为三条——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这三条与小乘的戒律有点不同,比如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就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所以,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作任何恶业,一直念阿弥陀佛、观音心咒、拿着转经轮,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起贪心、不起嗔心,这样算不算是大乘修行人呢?根本不算,因为相续中的菩提心不具足。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⑤如何归摄菩萨的学处:菩萨的学处就是要断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脚踏实地利己利他。

在小乘的学处当中,只要不作恶业、不害众生就可以了,《毗奈耶经》中也说:佛陀告诉诸位比丘,你们不要害众生、不要起烦恼、行持善法、尽量调伏自心,这就可以了。而在大乘学处中,断除了损害自他的一切因素后,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首位,利益众生是最关键的问题。

⑥成办利益的方式。

成办利益的方式也是依照《菩萨戒二十颂》中所说:“无论于他抑或己,虽是痛苦凡到利,一切利乐皆当为,虽乐不利切莫行。”

⑦观察是否有堕罪的四个方面。

A. 没有堕罪:如果心存善意、行为善妙,则绝对没有堕罪。

B. 有堕罪:如果心怀歹意、行为恶劣,可以肯定是堕罪。

C. 堕罪的形象:如果是好心好意,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只是堕罪的形象。

D. 无堕的形象:如果居心不良,即使行为上显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是无堕的形象。

2. 还净方法。

①无著菩萨的观点:

A. 上等的罪业相当大,如舍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或者犯了很多戒条,这叫做大缚,具有这种大罪业的人需要重新受戒;

B. 中等的犯根本戒,要在三个具菩萨戒的人面前忏悔;

C. 下等的犯戒,虽没有完全犯但有相当程度的失毁,只要在一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

②龙猛菩萨的观点:

A. 上根者自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

B. 中根者应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即观想虚空藏菩萨在面前的虚空中,对他进行祈祷、供养、忏悔,之后在自己的梦境中,虚空藏菩萨将以人等形象指示罪业已得清净。

C. 下根者是依靠四对治力来进行忏悔。

③以前有些弟子问仲敦巴尊者:“若想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有什么样的办法呢?”尊者回答:“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二是依四对治力来精进忏悔。”

所以,我们平时应多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等。我们下面接着学习的“净化自相续”之“供养”, 这个修法可以迅速地圆满资粮、清净相续。




(颂词1)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颂词1-1

消文释义

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我今在对境一切善逝、无有分别实无实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也就是三宝面前,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2

本颂重点

重点1. 供养的目的?

供养的目的是为了守持珍宝菩提心,所供的对境是一切佛。佛已经圆满了一切资粮,清净了一切罪障,是最为清净圆满的供养对境,因此我们要观想供养一切佛。

平时在佛堂上供佛时,应该观想:安住在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陀都成为了我们供养的对境,不只是供养佛堂中的几尊佛像。还应观想所供的香云周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供的净水周遍于所有十方诸佛菩萨的面前;所供的灯油犹如四大海洋,灯芯犹如须弥山,灯器犹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供养的光明周遍十方世界。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观想会获得很多功德,以这样的窍诀,可以让我们通过短时间的供养得到巨大的善根。如进一步以菩提心摄持,通过三轮体空的方式做供养,所获功德更大。

重点2. 以何种方式供养?

在三宝面前,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养。

在向三宝呈奉供养品时,无著菩萨宣述了必须具备的六种条件:第一、要发心为得佛果而供养,在供养时应当观想:为将来证悟佛果而献供;第二、要利益众生,即自己心里要作意:为利益众生而献供;第三、陈设的供品一定要庄严、整洁;第四、供养时须三轮清净,即能供者、所供物、供养境三者无执而行供养;第五、于供养时,断除贪嗔等不净心;第六、供养毕,一定要以回向菩提来摄持。


颂词1-3

教证公案

1. 上师讲到作供养必须具足六种条件中的第五是无违品的垢染。以自己示现为例,面对要钱的乞丐,从包里抽出一张十块钱,心里有点舍不得,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点零钱。教诫我们在作供养时不要有吝啬心,如果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出现更大的违缘也不好说。

2. 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一定要先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每年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车仑日都要传授菩萨戒时,要求整个大经堂全部用五彩的绸缎装饰,花、灯、水等各式供品也陈设得非常庄严,规模壮观。

3.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修供养,看到悦意可爱的事物,心里要观想“供养三宝”。真正有修行的人,看见任何庄严的东西,最先想到的就是供养诸佛菩萨。麦彭仁波切曾说:“有智慧的人不管快乐,还是痛苦,都会将将其作为修行的助缘;愚者则完全不同,快乐对他的修行没什么帮助,痛苦对他的修行也没什么帮助。”

4. 对治傲慢心的公案:上师将《净土教言》发放各地时,有些人觉得这么一个小本子,还要学一个月,而生傲慢心。上师出了四十八问答题发给大家,看到题目后,很多人才知道这个小本子原来有这么多的内容。


颂词1-4

思维讨论

如何让自己养成作供养的习惯?



(颂词2)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颂词2-1

消文释义

如《等持王经》中云:“十方世间界中净水、平原中所长之鲜花、珍宝等未属他者所有物皆当供养。”世界上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珍贵的果实,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品种各异的奇珍异宝,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如云:“清凉香轻柔,澄清无有垢,饮时不损喉,饮已不伤腹。”(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本颂重点

重点1. 世间哪些无主物可以供养三宝?

世界上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珍贵的果实,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品种各异的奇珍异宝,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都可以供养佛法僧三宝。

重点2. “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第一、清凉。水非常清凉,喝了之后能让人们消退暑气。

第二、香。没有臭气,闻起来非常清香。

第三、轻。主要相对于重而言,有些水矿物质很多所以很重,八功德水没有很多矿物质因此很轻。

第四、柔。很柔和,口感非常舒适。

第五、澄清。水质很清净。

第六、无有垢。是指没有杂质。

第七、饮时不损喉。喝的时候不会伤害喉咙。

第八、饮已不伤腹。喝下去不会伤害肠胃。有些水喝下去之后喉咙不舒服,喝完之后拉肚子,但是八功德水喝完之后对身体没有任何的伤害。

以上具体讲了八功德水,应将其供养上师三宝。


颂词2-3

教证公案

1. 上师列举一个小孩去做客,看到佛前供的水果,特别想吃。主人说让他问问莲花生大师是不是同意,他低声音粗声的说:“可以”,之后就拿下吃掉了。我们在享用供果时,应观想诸佛菩萨说“可以”后才可享用。

2. 上师去宗塔草原,看到那里的花开的非常美,赶紧念仪轨,观想将这些花供养诸佛菩萨。教诫我们要养成看到悦意的事物,随时随地都要供养诸佛菩萨。


颂词2-4

思维讨论

寺院的供品我们可以随便享用吗?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16课*笔记

《入行论广解》15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