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王极略仪轨·甘露妙滴05 | 讲记
丙三、献七支供祈赐成就 分二:一、献七支供;二、祈赐成就
丁一、献七支供 分二:一、别修礼敬一支;二、通修其余六支
修法就是向圣众献上礼敬、供养为主的七支,从而积聚能感的势能,这样祈求圣众智悲力加持,得到本法各方面的成果。其中的礼敬与供养是主要的修法,礼敬含有称名,供养有实物供、无主供、变化供,旁带其余各支,都要推到普贤行愿的境界,发极度的善心,这样子将达成积资、净障、增善的三大要点。那么,这样的修行就是感应的根本,需要非常殷重地修习。
戊一、别修礼敬一支 分二:一、总修;二、别修
无等大师释迦王,
诸传承师我敬礼。
救度苦众大悲尊,
药叉神众我悉礼。
接着礼敬药师法门的三宝体系,由“救度苦众大悲尊”一句引出礼敬之心。这种念恩,也就是想到:我与浊世的众生都处在深重的苦难当中,有共同的悲切地仰求,而真正地能够救度身心苦恼众生的大悲者就是七佛如来,成为法门之主;之后有宣说本法的教主释迦如来,具有甘露体性的圣佛法,以及为了开阐本法而充当请法者的文殊菩萨,发心设立仪轨、护国安民的救脱菩萨,特别拥戴本法的秘密主,担当护法责任的大梵天王、帝释天王、四大天王,及十二药叉大将为主的护法神众。由于这些就是救度我们的根源,也是我们请到这个道场来的依怙,这样子心里非常明白,这是自己的依处,是救度自己的恩德之源,因而至心地礼敬。
这里要知道,一切都在因缘,因缘的切近处就是容易得利益处、有效处,这个力量非常现实。虽然法界中有无数的救度力量,但是如果因缘疏远也难以实现,就像自己家旁边有一个大医王,因缘很近又有缘,一请就来,一来就治疗,那我们是一心要顶礼的、要祈求的;外国虽然有个大医王,但是由于距离遥远,因缘上难以达成,因此在现前难以实现。七佛如来就是在五浊恶世苦难逐渐深重之时,大悲的日光显得格外炽盛;而释迦如来也是观察因缘,为我们考虑而宣说这样的法门,在无量佛当中讲了东方七佛的法门;文殊菩萨也是因为此种情况,去请问诸佛的愿力、刹土、法门,给我们请法的;救脱菩萨、秘密主也都是这个心,知道这个大事因缘,出来辅助本法;梵王、帝释等也都纷纷立誓承当护法的责任,所以非常明白,这是我们浊世苦众的依怙处、救援处、庇护处。知道以后,当念着“救度苦众大悲尊”这一句的时候,就要出现一种悲切的依赖、祈求,这样子一心地敬礼、归投。那么就像这样,六句话一句一句展开的时候,心中一个一个地礼敬,这样子就接通了药师法门的救度的体系。
诸佛菩萨所住方,
一切所有我皆礼。
最后礼敬一切三宝及三宝的代表。
再者,对于三宝的代表——佛身代表的圣像,佛语代表的经卷,佛意代表的圣塔,“等”字包括所有三宝的表示,那么就像这样,心缘念法界里所有的住持三宝的相,像普贤菩萨一样,向着东南西北各方分出无数的身,一一身都在这些佛像、经卷、佛塔等面前,致以礼敬。
分别敬礼八佛、正法、菩萨、护法,由偈颂长行随宜,随己力能而诵。
此法门的心要,就是按照谛实语,恭敬心随念七佛的愿智神力,至心称念名号,献礼敬、供养,来积成感通的势力,其他圣众也是这样。七支是关键,前二支——称名礼敬、供养是关键中的关键,一旦相应就开启了感通之门。而且作为领头,这个头一开好,后面的各支及祈求加持、作祈愿都会连着相应起来。称名是重要法行,含在礼敬支当中,也就是无论长行或偈颂的礼敬,都是忆念功德称名号而作敬礼。
用偈颂来修,前面都是缘念功德,最后称名号而作礼敬。无论如何都首先要有一个认识,之后一念这个功德就发起了信心、恭敬,一称名号就接通,一说礼敬就是真实地去拜的,心里的那个缘念功德的恭敬之心就是礼敬。这样就有个具相的礼敬的修法,那样才能积聚一个能感的势力。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什么认识,口里空念,那在开门的一步就已经空掉了,整个就打不开门,后面都效果差,或者几乎没有多大的效果,成了口里念拉拉调,所以尽可能在之前取得一个很好的闻思。比如,对于《略轨》要好好地去听闻、思惟其中的义理,这样用过了心就不同,即使现在念的时候我不是太想得起意思,但已经是不同了,心里有一个势能,一念的时候会有个力量出来的;如果没有闻思,没有认识,心里是没有力量出来的,所以,前面的闻思达成定解或者有非常深的认识是关键。
现今海会圣众前,
无边虚空作献供。
第二供养支。修习普贤行愿的七支妙法,无论在心、在境、在物等的任何方面都要推到极致,也就是扩大到法界心量为止。普贤供养要把握供养之心与供养之物两个方面。
三种供品中,实物供,就是在坛场中摆设的香、花、灯、水等各种能够养圣众的身、养圣众的心的种种微妙供品。八佛等圣众已经成就金刚体性,本来用不着这些,然而,行者应当以此方式来表达供养的善心,令诸佛欢喜、菩萨欢喜、护法欢喜。无主供,指十方世界里人天两种善趣,不是主人所摄的种种微妙的物品,比如日、月、山、河、花、果等等。变化供,指咒力、明力、胜解力所生起的供云。无论哪种供品,都要由普贤广大愿王的方式,将其显现为各种遍满虚空界的供养云,每一种都是海量、无边无际的,这样来呈献供养,就达到了最大的供养的心、供养的量,这样可以使心量拓到极致,使供养的善发到极其圆满。
无始以来至今生,
恒随烦恼业力转,
应作不作作非作,
造集一切诸罪堕,
今于诸佛圣众前,
第三忏悔支,把握忏悔之事和忏悔之心,而出现一个具相的普贤行愿的修法。
现在知道,总的就是我执和私欲,发生了无数的烦恼来造作,所有的这些全部都错了,绝对的就是像疯子一样,刚愎自用地疯狂地吃毒。那么这样子,从“应作不作作非作”这样一种颠倒邪性上认识到,全部都是疯子,全部都是自己拼命地吃毒,这个时候就是全盘地知错。然后心里后悔,对往昔所作发生一个追悔。那么有了这个就有忏悔的动机了,这样至心地忏除。而且想到这些罪业的过患后,有一个悔前戒后的心,至心地忏除。它的作用,以往已作的会断掉增长,未来的各种的罪业会断掉相续。所谓的“断相续”,就是由于这样的心,使得它不再继续,不再发生。
圣者凡夫三世积,
世出世善皆随喜。
第四随喜支,由随喜之善和随喜之心推到极处,而发生普贤随喜的大善的层面。
随喜之善,指尽法界量的圣者、凡夫三时所积的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善。“圣者凡夫”就是五类人,圣者中的佛、菩萨、声闻、独觉四类人,凡夫中的六道众生。上至诸佛成道利他的无上善根,下至地狱众生生起的一个善念,随喜之心就是心里忆念:这样的尽法界量的圣凡三世的所有的善根,一个一个都有那么大的利益,是这么不可思议的利益!就是当前的时候,心里缘念这么大个善根海、这么大个利益,就像穷人得到无量的宝藏那样地欢喜起来,每次要修的就是这个欢喜,这叫做“普贤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
成就无上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第五请转法轮支,注意把握劝请之境和劝请之心,两方面都要达到极致,从而产生普贤行愿请转法轮的极大善心。
劝请之境,是全法界量十方世界里安住的所有成就无上菩提的诸佛世尊,也就是成为世间明灯、驱除无明黑暗的无上觉者。劝请之心,就是为着众生能消除长劫以来的无明黑暗,得到真实的安乐,自己发心如普贤菩萨那样,分身无数的身体,在所有现证菩提的诸佛前,殷勤劝请转于无上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为利一切众生界,
愿久住世莫涅槃。
第六请佛住世支,把握劝请之境与劝请之心,发生普贤行愿请佛住世的极广大善心。
劝请之境,推到全法界量的所有想示现涅槃的诸佛如来。劝请之心推到极致,想到一切世间明灯如果熄灭的话,众生处在长夜黑暗中,这是非常大的患难;由此发起极广大的善心,为着一切众生的利益安乐,自己像普贤菩萨一样,变出无数的身,在任何一位欲示现涅槃的佛前,殷勤至心劝请:在佛刹极微尘数的时间里长久住世,而不入涅槃!
此修所表一切善,
悉皆摄集而回向,
尽虚空界一切众,
无余皆证大菩提。
第七回向支,把握回向之善和回向之心,推到最大的量,成为普贤无上的回向。
那么,怎么才能修得好呢?就是仪轨这些文句的涵义,要像上面这样先有一个认识,心中有数;然后修的时候,心不散在别的地方,是用一个缓缓的、宽闲的心,依照文句指示那样随文入观,随文起这样的普贤大善心,这样就能摄持无量大福德聚。这里心思闲缓的意思,就是不紧不躁、宽宽闲闲的,心里有一个空间,就是自然而然地按照文句一句一句地,心就按那么去想,按那么去发,按那么去观、去供、去忏悔、去随喜、去请转、去请住世、去回向。这样子每一次都有一个观的境、起的心,都让它按照文句如量地起来,这样就能积起无量无边的大福德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