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中论广释》第56课(文字+视频)
学习,是自己的事。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
像欧石楠花一样绽放
第
56
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S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思 考 题
1、作者为什么要宣说这一品?
2、第一颂中怎样描述善业?为什么不说恶业?
3、关于第一颂是否放在此品首尾的问题上,有哪些论师的观点不相同?你的观点是如何?
4、这里所谓的两种、三种、七种业的分类是怎样安立的?
丑二、(对此回答而剖析)分二:一、说经部宗观点;二、说有部宗观点。
寅一、(说经部宗观点)分三:一、以比喻说明;二、结合意义而宣说;三、确定业果。
卯一、(以比喻说明)分二:一、宣说种芽
之喻;二、远离常断之过。
辰一、(宣说种芽之喻):
辰二、(远离常断之过):
卯二、(结合意义而宣说)分二:一、宣说业果相续;二、远离常断之理。
辰一、(宣说业果相续):
辰二、(远离常断之理):
卯三、(确定业果):
中 论 释
庚二(宣说避免过失之答案)分二:一、经部避免过失之理;二、有部避免过失之理。 辛一(经部避免过失之理)分二:一、遣除常断之理;二、宣说业果。壬一、遣除常断之理:
如芽等相续, 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 离种无相续。
苗芽、根茎以及枝叶等等的相续,首先都是因为种子存在,才能由其而产生的,果实也随后而从该相续中产生。如果离开了种子,则果实等等也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才用此方式建立了因果的关系。这样就不会有常断的过失。
从种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因为,我们说的是从种子的灭尽而产生相续,从相续的灭尽而产生果实。种子在果实产生之前必定已经存在,果实也随着因的存在而产生,所以就不会是断灭;又因为因法种子已经灭尽,所以也不会是恒常。
如是从初心, 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 离心无相续。
如同前面的比喻一样,任何善恶的心相续, 都是从心法等业中产生的,随后又从此等相续中产生了苦乐的果报。如果不存在心法之类的业,其结果心的相续也不可能产生,而成为必定无有之法。
从心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的是从心法等业中产生善恶的心相续,从善恶的心相续中而又产生苦乐果报。业在果报产生之前一直存在,直至异熟果报成熟之后才会灭尽,所以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
壬二、宣说业果:
能成福业者, 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 即是白业报。
关于善业的真正含义,有下面三种解释: 正在造作(善)业道的正行,即为白业,该业圆满之后即称为善法;或者按照前面所讲的律仪、饶益、慈悲之心三者,也可称之为善法; 另外,善法也可以指一般的共同善行。
十善法的白业之道,是修(福德)正法的方便。修正法的(白业)果报,是在今生以及来世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悦意欲乐。我们还应该了知,造作非法的果报,是与修持善法完全相对立的。
(以上文字为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错漏,欢迎留言指正。视频下载请点击“阅读原文”。)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