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离幸福很近·幸福的根本是心》法师辅导 返回

《离幸福很近·幸福的根本是心》法师辅导

课前开示


若想寻求幸福,就要知道幸福的根本

幸福是一种心态

不一定要有多少钱

也不一定要实现某个外在的目标

认识幸福

1、世间观点:来自金钱、爱情、地位

2、佛法观点

幸福的根本是心,这个心指的是第六意识,幸福是内在的一种特殊感受,即便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的地方也简陋不堪,没有眼耳鼻舌身的任何快乐,却可以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幸福和物质没有必然联系,而只是精神的一种感受(与意识相应的喜受)。

3、快乐与幸福的差别:

快乐与幸福不同,快乐是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在物质所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根识的乐受。

4、唯识宗认为

一切万法都是自己心的一种自现、心的一种游舞,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根本不存在独立自主的外境。外境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否则,识与外境就成了毫无瓜葛。

这样的外境能否与识成为同体关系?肯定不可以。如果二者成为同体相属,要么识变成无情法,要么外境变成有情心识,这样肯定是不合理的。

外境与心识可不可以成为彼生相属呢?

真正观察就会发现:产生这一刹那眼识的外境如果已经灭了,则不是此眼识的对境;如果未灭,就不能产生此眼识,因此也不合理。

最合理的观点是什么呢?

就是外境不存在,

乐受不等于幸福。

5、对幸福的误解:

1)误解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认清幸福的本质

►世间的幸福标签: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现代幸福哲学:满足暂时身心需求=幸福。

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因为人类的本性是不满足,所以人类的本性就是追求满足。因为幸福就是渴求被满足后的结果,所以追求满足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导致了人们的渴求——渴求获得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幸福。

佛教观点:

幸福的感觉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幸福的感觉都是会消失的,又因为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渴求,寻找新的幸福。

 

例说:2009年英国举行“谁是最幸福的人”征文比赛

(1)成功完成一例手术的外科医生——下次万一失败了呢?

(2)在沙滩垒城堡的儿童——沙滩城堡若一下被海浪吞没,他的幸福还在吗?

(3)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孝顺,这难道不痛苦吗?

(4)与心爱的人走上红地毯的新人——步入婚姻之后,生活会事事尽如人意吗?

 

理证:

如果当初在一起不觉得快乐,分手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快乐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表面上看似快乐,实际上随时都可能变成痛苦。

 

幸福的根源如果是来自于渴求,人类的渴求是无限的,而满足身心需求的资源是有限,所以,这样的幸福注定是痛苦的。

渴求基于对自我或者人类的满足,如此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万法无常!自己梦寐以求的幸福假如失去了该怎么办?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

 

2)幸福的根源来自于渴求人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与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那么人们的渴求度就会相应变大,那么获得的幸福感就会越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喝水,在正常情况下,喝水是不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但如果在你很渴的情况下想喝水、身边又有水的时候,这时喝水的感觉就是"快乐"的感觉。但这时的感觉还不是幸福的感觉,因为你这个快乐的享受是在不存在曲折的情况下获得的。假若你在沙漠里旅行,迷失了方向,而身边又没有了水(假设还有食物),在这种恐惧的气氛里,你又坚持了许多时日,在你口渴难耐,身体虚脱,生命面临威胁,希望几乎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了水,有了救命的水,此时你喝到水的感觉,就是幸福的感觉,这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幸福得能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捶胸顿足,让你狂呼呐喊。平常生活中你是很难感觉到的,甚至很难见到,但在电视里经常见到,比如在奥运会比赛的画面中,运动员夺得金牌时,常有这种表现。这种幸福是拿金钱买不来的。

佛教思想:

1)幸福的根源如果是来自于渴求,人类的渴求是无限的,而满足身心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这样的幸福注定是痛苦的。


2)渴求基于对自我或者人类的满足,因为他说人类的本性是不满足的。我们对于幸福不断地通过身心暂时的满足,暂时的幸福。渴求就是因为自我存在,为维护自我的尊严,人类满足的时候我们才会渴求。例如杀生达到我们的饱足的私欲。所以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自私自利的心它会导致人类的灭亡,会摧毁整个资源。


因为幸福感与渴求度成正比,所以当人们对某事物没有渴求时(也就是渴求度为零时),那么,某事物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离开了痛苦=幸福

比如现在头特别痛,过一会儿不痛了,这也是一种幸福。

1)海伦•凯勒:假如有三天光明,就是最幸福的人;

2)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最幸福的事。

长期的失明没有光明的痛苦,如果有三天的光明,那这当然就是幸福了;如果长期头疼,如果有三天头不疼,那就很幸福。

佛教思想:

1)这是以坏苦为乐的愚痴迷乱表现,但对坏苦却标上幸福的标签迷惑众生;前面也讲过,快乐是痛苦的伪装。

2)《宝鬘论》:“身体之乐受,痛苦伪装已,心想之自性,唯由分别改。”也就是说,人们想当然认为所谓身体的乐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安乐,实际上仅仅是痛苦伪装的而已。因为在遭受饥渴折磨的时候,当依靠饮食使痛苦自然稍稍减轻的阶段,对假象的快乐感受,耽著自相安乐的设施处是痛苦,而除了由痛苦伪装的安乐以外其本身自相丝毫也不存在。苦受是在快乐力量薄弱的阶段,无需假立而生起痛苦之心,自相苦受存在,就像观待长而生起短的心一样,只是在痛苦之心稍处低落期间似乎显现快乐而生起乐心而已。

3)对于失去光明拥有光明是最幸福的事,对于拥有光明的人不会觉得最幸福,如此说明什么?幸福的根本在于心!不在于是否拥有光明?

如果以上的幸福观都能成立,对照起来,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每天也可以晒太阳,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幸福,许多人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终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4)以前过年穿新衣服非常幸福,现在的过年没有幸福感,什么原因?就是内心对过年已经没有了向往心、渴求心。从物质条件而言,现在天天就像儿时盼望的过年一样,每天想穿新衣服就穿新衣服,什么好吃吃什么,所以,这样的乐受就非常平淡,因此就不觉得幸福,以此也能说明幸福确实与金钱、物质无关。

 

►外在某个标准的达到=获得幸福

观点一:幸福的根本是金钱。

佛教思想:

1)幸福根本不属于物质范畴,而是内在的一种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比如,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

2)金钱能带来满足感,但却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金钱跟幸福不成正比。


观点二:幸福在于房子

世间理论: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在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次数却越来越少,幸福感的强度也越来越小。随着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渴求资源却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在物质财富方面人们能获得的幸福也就越来越少,而且获得幸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发展所得出的结论,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独幸福除外。

佛教思想:

有限的资源跟不上内心欲望的无限发展,有了小房子想要大房子,到最后,即便有最好的房子,他们也不觉得开心。

所以很多人的痛苦其实无关乎房子的大小,而最主要是因为心:我们的欲望太多,所以房子承载不了欲望的翅膀,因此就很痛苦。


观点三:幸福在于所处环境

1)中国人觉得住在一线城市感觉特别幸福,特别尊荣,但美国人觉得住在偏僻的郊区才幸福

佛教思想

幸福是主观认知,不是客观的。


2)考上清华觉得特别幸福,但考上一般的高校就很失落。

所以,我们世间人认为的幸福与自私自利心的满足有必不可分的关系!为什么拥有金钱、爱情等会有幸福感?因为金钱、房子、爱情等全是为了满足自我虚荣、炫耀成功心理、生活等种种需求!人们为了幸福不择手段,人类如果普遍追求这样的幸福,会彻底毁灭整个地球、整个人类!

人们往往认为,达到某个外在的标准,就会获得幸福。但事实上,当达到这些标准时,也不一定真的幸福。

佛教思想:

幸福无关乎外境,它只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幸福就是以自己丰盈的内心、关爱心、知足心等为伍,行走于人世间,无时无刻内心盈满幸福。

例说:

(1)有人问:“师父,藏区都是全民学佛的,信佛的,怎么那么穷呢?”

法师答:“难道你没有看到老阿妈脸上那么幸福的笑容吗?你没看到那些小扎巴非常快乐的身影吗?那些阿克身上非常知足的笑容吗?没看到吗?”

幸福和我们的物质发展没有关系,正是因为全民学佛,他更追求的是心灵上的解脱,不在乎物质上。

(2)有的人说:“为什么一些上师显现上那么落魄?没有很多钱,而我是大老板那么有钱?”

法师答:那是上师们没有发愿,将他的一切的功德回向具足世间的福报,而是发愿具足出世间的解脱而已。福报不代表什么,有钱也不代表幸福。看世间上很多高官,还有很多有钱的人,如果不能够调整好心态,把他的幸福观,价值观凌驾于金钱,或者是自我的满足上,自我的虚荣上,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顶多是坏苦而已。就像饥肠辘辘吃顿饱饭,但是你还会饿,你做不到永远不饿。你把饥肠辘辘这个苦的逼迫当成了幸福,这不颠倒吗?很多人没有智慧才会那么认为。


用佛法抉择正确幸福观

1、幸福在内,不在外

幸福是内心的满足状态,无关乎外境。这种内心的满足是很盈满的状态,就是少欲知足的状态。

对比分析:

从因、本质、果三个方面来分析佛教幸福与世间所说的幸福,有何不同点?

1)世间幸福

因:来自于自私自利的心,希望我幸福;

本质:来自于执着,满足于对其他法的占有;

果: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过度的欲望。

2)佛教的幸福

因:来自于利他之心,希望他人幸福;

本质:来自于放下,满足于内心的感受;

果:仅是内心的满足的状态,不关乎外境,是绝对的、超越物质的、真正的幸福

 

2、幸福非常,乃无常

幸福是无常的,很多人不知道幸福是无常的。一旦获得了金钱就或许认为会一劳永逸;当结婚的那一天就认为说是会具足一辈子的幸福。其实幸福是刹那生灭无常的,高际必堕,聚际必散,这是必然的规律。幸福感是暂时的,渴求是无限的。当在无限的渴求当中得到有限的满足时,幸福是暂时的,是昙花一现的。


用佛法的智慧希求幸福

1、佛陀早就说过,此是苦,汝应知

佛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没有必要刻意的悲观,也没有必要过分的美化,佛陀说到了三种痛苦的根源:

1)过度的欲望;

2)自私心;

3)执着。

只有依靠佛法才能真正面对痛苦及拥有幸福。

大家对佛教的真相不了知,世间林林总总的幸福学说都是告诉人们如何制造“坏苦”而已。

2、希求幸福者,行为上不应该与希求幸福目标背道而驰

寂天论师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世间幸福学将幸福分类为四:

利人幸福和利己幸福,虽然某种程度上是利他心,但是它还隐藏自私自利。

害人幸福和害己幸福,十不善业来毁坏未来的幸福,换取片刻的幸福,属于坏苦。


3、无法从外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

上师举例教父、出家人、国王和迷信的例子,说明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幸福,我们不能够凭外在现象来说你不幸福或者你快乐。有的人说:“你好可怜,天天大白菜土豆,不能够享受物质生活。”,看到出家师父说:“你好可怜,你过午不食。”这叫颠倒的慈悲、颠倒的可怜。所以我们不能通过外在的现象来判断一个人幸福。

看到无钱无势者,不要以为他们不幸福;看到荣华富贵者,也不要以为他们肯定幸福;每个人的幸福就像脚上的鞋,合不合脚、舒不舒适、自己自己最清楚。说明,幸福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满足状态,确实和外在无关。


4、在追求幸福、面对痛苦方面,佛法的教言丰富且实用


幸福的小窍诀

1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提升心灵,积极的坚强的心态,所向披靡,就能随时获取幸福。

在面对痛苦的时候,有一份坚强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像太阳般的心态,你依然会幸福的。

能把痛苦转为道用,就是幸福,因为痛苦和幸福都在心态当中。痛苦是苦受,幸福是喜受。如果你能善加运用,把苦转为乐的话,这时候我们的修行就是快乐的,就是幸福的。

1)随时观无常:有钱随时作没钱想(聚际必散)。若有佛法甘霖的滋润,即便今天一夜间暴富,明天一夜之间没钱了,变成乞丐了,人生再怎么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因为随时随地观无常:人早晚会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不会非常痛苦。

2)在享受快乐时,要有无常的心理准备。例如我们正在拥有快乐的时候,要想以后没钱怎么办、该怎么生活;要想家庭出现问题怎么办。提前做好无常的心理准备,这是窍诀。比如说我们幸福的时候怎么来修法?自他交换!比如我去晒太阳,享受这种幸福,非常美好,把所有的幸福观想成白气,呼给所有的众生。这个时候变成修道,变成一种功用了。

3)一切转化为修行的良机。当我们遇到不愉快时,要善于从反面挖掘出价值。

比如:堵车的时候,你不要说:“哎呀,怎么又堵车了”。抱怨、不断按喇叭,很烦躁。你要想:这个时候挺好的,可以念百字明,金刚萨埵,或者背背颂词。

当别人骂自己时,挺好的,平常也没有人骂我,今天竟然有人骂我了。我还能学忍辱。有一个郑刚,他在非诚勿扰当中遭受24个灭灯,没有被选中。后来几年当中,他拥有了很多资产,而且捐款1000万给他的母校建高楼。所以失败并不代表一定是坏事。如果恋人离开你,可能有更好的人会等待着你。所以如果从反面来想的时候,就是很积极的心态。


4)对于人生有全面认识及两手准备。比如说高考,我可以憧憬,未来可能考上北大。但是我也要做好准备,或许考不上。即便我们考不上大学,命运对我会有更好的安排。面对黑暗也没关系、面对的挫折也没关系,总之你有积极的心态,不会错到哪里去。

5)看待别人,需具足全面的眼光。不要片面理解出家人、成就者、大德的行为和生活,觉得没办法理解少欲知足的快乐和幸福。即便你是无神论者,唯物论者、唯心论者、有信仰者等,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获得幸福。


2、灭除自私自利心

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的根源,带来的是更多的是痛苦、暴力、竞争。所以我们必须要灭除它,只有灭除自私自利的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无为法的究竟的幸福。从名言实相来讲,幸福的根本是心,但是胜义的理论进行观察的时候,心也不存在。为什么心也不存在?首先我们简单说一下。三心也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解析:

1)过去心不可得,昨天的痛苦,还有儿时的痛苦,记得起来吗?没了,了无踪影了。就像飞机飞过的痕迹一样,已经没有了,找不到了。

2)现在心不可得,现在无分的刹那,它是一刹那一刹那的变化,如果说要接触,就有一个大劫变成了一刹那的过失;如果不接触就会有方分的过失,失坏自宗。一个刹那它是没有方向,它如果和前面的刹那接触,那么所有的刹那连成一片,连成一体了。就好像生小孩一样,说正在生孩子,那就是说明还没生出来,要么就是生出来,要么就是没生出来。所以正在生是名言当中假立的说法,没有正在生的说法。所以这样观察之后“现在”也不存在。

3)未来心更不可得,还没产生。明天我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不知道,都没产生,怎么可能得?

所以三心了不可得。既然三心不可得的话,依靠三心的我也不可得。因此没有人我,没有法我。没有人我,获取幸福的我也不存在;没有法我(就是除了人我之外所有的万法),整个世界也是梦幻泡影;没有法我,一切万法像梦一样,没有真实可得的法。依靠金钱、物质、住房来获得幸福,那只是痴人说梦话。在梦里你也可以得升高官,也可以获得住房,但其实你从没曾得到过。因为经过观察,在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都是了不可得的。所以依靠物质获得幸福,哪有什么可得的幸福?一无所获!

因此,即使你做不到放下欲望,也可以做到减少欲望,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有满足感。也请尊重他人的幸福感!

所断:我执;

能断:无我空。

以世俗理论分析时,虽然我们不否认外境对幸福会起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幸福的根本是心。

如果不是这样,而认为外境上有幸福,无论谁得到这种外境,都应该拥有幸福。即:假如俊男美女是幸福的保障,那谁跟他(她)在一起都会幸福;倘若金钱是幸福的根本,那谁有了金钱就会幸福……但这不可能。


佛教的“无我观”

胜义观察:

无“我”——无人我(获取幸福的我根本不存在)、无法我(整个世界都是梦幻泡影,没有一个真实可得之法,怎么可能依靠物质获得幸福?)


幸福的根本是什么心

幸福的根本是感恩心、布施心、慷慨心、分享的心、包容心、利他之心、善良的心、美好的心、悲心、少欲知足的心、自他交换的心等等,有了这些心就能获得幸福。


与任何人相处播种爱还是播种不满等负面情绪,全看你自己的智慧。播种贪心收获贪心,播种嗔心收获嗔心,播种善良收获善良,播种仁爱收获仁爱。

幸福的小窍诀

最后我们依靠佛教的理证反反复复观察和串习、抉择才能通达空性。既然“我”都不成立,就明白,只有通达空性才能获得永恒的不变的大乐的幸福。

发心师兄:定解G10、定解B2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