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44 | 如何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2013年04月15日晚,受美国表哈佛佛教协会以及藏传佛教资源中心的邀请,老师应邀来到该校进行主题为《如何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的讲座。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藤盟校、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成员。
哈佛大学建立于1636年,最早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初名“新市民学院”。为了纪念在成立初期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学校于1639年3月更名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改称“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由十所学院以及一个高等研究所构成。该校还负责管理运行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麻省总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等机构。
截至2018年,哈佛共有18位菲尔兹奖得主,14位图灵奖得主。
美国藏学研究中首当其冲的是闻名全球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以人文科学研究著称于世,其藏学研究的历史源于梵文和印度研究。哈佛的藏学研究对美国学术研究以及政治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哈佛大学下属的梵文和印度学系、哈佛神学院、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哈佛-燕京学社等都有藏学研究的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
哈佛大学“西藏与喜马拉雅研究”终身教授,兼任“藏传佛教资源中心”(TBRC)董事会主席、浙江大学特聘客座教授-范德康
范德康 1952年9月生于荷兰,1975年获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学士学位,所学专业为藏学、汉学、蒙古学和哲学;1976年获萨斯喀彻温大学硕士学位,专业为藏学、蒙古学和满学;1977—1979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专业为藏学、汉学、印度学和哲学;1980—1983年,在加德满都尼泊尔研究中心担任尼泊尔—德国手抄本书稿保存项目负责人;1984年,在尼泊尔和印度开展研究项目;1985—1987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担任助教,讲授藏族语言文学和佛学;1992—1993年,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后任该校亚洲语言文学系助教,讲授藏族语言文学和佛学。自1995年起任哈佛大学“西藏和喜马拉雅研究”(Tibetan and Himalayan Studies)教授,后任哈佛大学梵文和印度学系主任。范德康研究领域为印藏佛教、西藏文化和政治史、藏蒙和藏汉关系史。1997年他出席北京藏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仁达瓦及其遗著》。2001年2月和2002年1月,他与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筹划并举办了哈佛藏学研讨会。
佛教讲“诸法无常”。不管是外部世界,还是有情众生,任何法都不是恒常的。比如今天在座的各位,虽然个个青春焕发,诸事圆满,但总有一天会现前无常,谁也不能例外。所以我认为,学习、思维佛法非常重要。
现今大部分的东西方学者,只是一味地分析理论。比如说,哪些经论讲过男女平等,有何文学价值,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哪个世纪的人,他有什么不同特点……都是站在这些角度作各种比较,不观察自己,只是吹毛求疵地寻找经论的过失,判断它是否符合现有标准。如果论典讲的是利他心,他们就会分析利他心的条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怎样的地位,观察别人是否有利他心等等,而自己在熏习、修持利他心方面,花的时间却微乎其微。
如果偏重于学术,单单只是理论研究,我认为,很难通达经论的究竟意义。因此,佛教里讲的信心和实修很重要。
佛教的空性见解,并非让你不做,而是让你不执著。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现观庄严论》中 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句话诠释了菩提心的定义。菩提心有更深层的解释方法,但我们在这里,只需要解释成:将自己的安乐施与他人,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要尽量帮助别人。
藏地有一句俗话:“把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虽然这只是普通的民间谚语,却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换位思考:自己希求快乐,别人也是;自己不喜欢痛苦,别人也是。
假设不具备利他心,哪怕你再有名望、财富,也没有很大意义;如果没有利他心,即使穿着出家衣服,受到众人追捧,也不会有多么尊贵;倘若没有利他心,一味自私自利,即使读过最好的学校,也没有多大用处;如果没有利他心,就算是联合国秘书长或国家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震慑全球的政绩,也不能给人民带来真实利益;假如没有利他心,纵然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对这个时代也有害无益。反之,若是有了利他心,就算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也令人敬仰。
在慈悲的对象上,佛教与很多宗教不太相同,它提倡的慈悲对境不只有人类,还遍及一切众生——能感受苦乐的所有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是佛教的不共特点。
人类在感受痛苦或快乐时,可以表达出来,而牛羊等动物虽不会说话,可在遭受杀害时,和人一样也会痛苦万分。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判断出一个民族是否伟大,精神是否高尚。”
2012年有一则新闻很感人,德国一名男子在开着法拉利回家的路上,忽然发现一只刺猬正在横穿马路。情急之下,为了避让,他急速转向,把车撞向了旁边的护栏。结果人虽然没有事,法拉利却严重受损,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去维修。事后,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珍贵,哪怕是一只小刺猬。我受点损失算不了什么。” 这种尊重其他生命、不顾自己的心,在佛教中叫自他交换。
我看过一本书叫《致命的情绪》,是一位美国学者写的。其中讲到,一个人如果发脾气,血液就会产生毒素,注射到动物身上会使其死亡。所以,我们要存一颗善心,这不仅是佛教提倡的,科学也是这么认为的。
藏族有句俗话:“三十个人有三十种想法,三十头牛有六十只牛角。”每只角的长法不同,每个人的思维也不同。尽管如此,但就像美元对任何人都有价值一样,在有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人类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高官还是平民,对善心、菩提心、利他心,人人都需要。不要说对人,对动物也是如此。哪怕每个人的利他标准不同,但利他行为都是有价值的。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