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66课 * CC+笔记 返回

《入行论广解》66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上节课学习尤其趋入善法之行,告诉修行人一方面自己要如理修行,一方面要饶益众生,饶益众生可以用财和法两种方式饶益。以法饶益众生时,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不论小乘、大乘法,皆要以平等恭敬心对待。今天继续学习以法饶益的最后一个颂词,和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本课以五组颂词开示:

1. 虽然诸法平等,但要观察听法者的意乐和根基,要因机施教,针对他的信心宣说相应的法。无论对佛法有多高的见解也不能舍弃戒律,不能以只是诵经念咒就能解脱的欺人之谈来蛊惑众生。(详见颂词1) 

2. 作为修行人平时行为应保持寂静、随顺他人,要说令他人悦意的语言,并以慈爱的目光看待他人;尤其要趋入善法,了知善法的力量、经常修习善法,并以财布施和法布施来饶益他众;在此基础上还要断除让世间人不起信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断除让人不起信心的行为——染污环境遭人厌恶。(详见颂词2) 

②断除让人不起信心的行为——日常行为注意威仪。(详见颂词3)

③断除让人不起信心的行为——不与他人妇随意共处。(详见颂词4)

④断除让人不起信心的行为——单指指示的不恭敬行为。(详见颂词5)

3. 不要谤法。 

①《摄诸法经》中说:“若对如来所说之法,有些作善妙想、有些作恶劣想,即为舍弃正法。” 

②法王如意宝告诫:末法时代的众生,不管是辩论还是谈论佛法,或坚持自宗的观点弘扬正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取一舍一,毁谤佛法。即生中不要说成就无望,反而有堕落的危险。

4. 应做。 

①应始终记得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听到别人毁谤哪一位上师,自己就非常害怕,不敢轻易开口评价此人的好坏; 

②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遇到其他宗派时,要非常警惕,尽可能注意自己的言辞。 

5. 希望。 

①希望学习佛法不要成为自己堕落的因,每个人应该向善妙的方向进步。 

②平时一定要观察自己的语言,如果对其他宗派实在生不起清净的信心、恭敬心,也不要说一些诋毁别人的恶语。 

③若以嗔恨心或别有目的进行毁谤,别的宗派不一定受到太大打击,但却会毁坏自己的今生来世。 

④在以后漫长的修行道路中,对于这些教证,大家必须要牢记于心!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颂词1-1

科判分析

上节课学习了以法饶益众生时,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不论小乘、还是大乘法,皆以平等恭敬心对待。此颂词继续宣讲,对不同根基的人要宣讲相应的法,不能将戒律完全弃之一旁,也不能以“只是诵经念咒就能解脱”来欺惑众生。


颂词1-2

消文释义

对具有信心悲心、堪为广大法门的根器者,不应当只传授简单浅显的法门。不论你的证悟、见解如何高深,也要按照本师释迦弥尼佛所规定的那样,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能将学处完全弃之一旁,不要以“只是诵经念咒就能解脱”的欺人之谈来蛊惑众生。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因机施教的重要性。 

①不合理的传讲。别人是大乘空性法门的根基,却给他宣说声闻乘的法要;别人是无上密法的根基,却只给他讲显宗的法要,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②原因:有因机施教,就会毁坏他人的根性,听受者也得不到很大利益。 

重点2. 真正的传讲佛法者。 

①必须具有了知众生根基的神通。 

②如果没有神通,应通过各种方式来观察别人的根性,之后再进行宣讲佛法, 否则不一定对众生有利。 

重点3. 不舍戒律。 

①不论证悟、见解如何高深,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能将学处完全弃之一旁。 

②即使你已经证悟了空性,认识了心的本面,外在行为也要严持别解脱律仪。 

重点4. 不偏一法。 

①不要以“以只是诵经念咒就能解脱” 的欺人之谈来蛊惑众生。 

②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其原因在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不同法门对不同众生是有利的。

③如果自己和某一部经有缘,弘扬是可以的,但不能否定其他的经文。 

④如果只念心咒,对刚刚步入闻思阶段的道友,因没有依上师的慈悲开示而解除自己的疑团和迷惑,无法了达佛法的真相。 

重点5. 应谨慎取舍。 

①在学习弘扬的过程中,一定要先了解佛教的大概意义,不然将很多众生引入迷茫,自己肯定有很大过失。 

②上师以假设自己在传讲《入行论》时,假说其他教派的佛法不要看,来开示虽然传法会有一点功德,但同时也因假说而毁坏自他的善根,这是相当可怕的。 

重点6. 劝诫。 

一定要真实通达经典的究竟甚深含义,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若有人对经论不太精通,经常出现不如法的现象,希望大家能够提醒他。


颂词1-4

相关教证

1. 《宝积经》中云:“于不堪为法器之众生宣讲广大佛法,乃菩萨之错;于信解广大法门之众生宣说小乘,亦乃菩萨之错。”

2. 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中都说了:若没有神通神变就想摄受弟众,犹如羽翼未丰的鸟儿想飞到空中一样不得成。

3. 莲花生大士说过:“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颂词1-5

相关公案

《百业经》中有关舍利子出家证得圣果后,却没为在家人能持子传相应其根基的法,令其只能生天不能得圣果的公案,宣讲作为凡夫的传法者,应尽量观察别人的根基,针对他的信心宣说一些相应之法。 



(颂词2)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颂词2-1

科判分析

上一颂学完了“尤其趋入善法之行”这一科判,这一颂开始学习“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这一颂讲我们处置自己清洁牙齿用的牙木和唾液、鼻涕、大小便等不净物时,不能污染环境,否则会让他人厌恶,对佛法不起信心。


颂词2-2

消文释义

在丢弃不干净的牙木、唾液、鼻涕时,要用土等掩盖起来,不能在可使用的水草地处解大小便。(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随时应保持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 

①仪表清洁。 

A. 大乘这样要求;

B. 小乘的《毗奈耶经》中也再三强调,七种别解脱戒的修行人要搞好清洁卫生; 

C. 密宗的外续部中,亦要求修行人威仪清净,环境、住处和身体要保持清洁;

D. 结论:一个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仪,别人见后也会生起信心。 

②环境清洁。 

A. 刷牙用的净齿木,用完后不能随地乱扔,应及时用土掩埋;

B. 唾液、鼻涕等污物也不能随便乱丢,应想办法用土块、石头等掩盖起来,不要影响大家的环境;

C. 在清净的水源或悦意的草地上,不能去大小便,在家、出家人均应遵守;

D. 作为发大心修行人,也不能将垃圾、不清净的东西到处乱扔,影响别人享用的环境;

E. 结论:今后不管是建立道场,还是树立法幢,都应尽力让寺院的环境清洁幽雅,卧室也要做到舒适整洁,如此世间人见到后,自然就能对三宝生起恭敬心。



(颂词3)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颂词3-1

科判分析

上一颂讲修行人不应污染环境,这一颂讲在日常行为中要注意威仪,才能让他人对佛法生起信心。


颂词3-2

消文释义

进餐时,口中的食物不能满满当当,也不要发出“加加”等大的声音,嘴巴也不可张得过大。安坐的时候,不能伸足,也不能双手同时搓来搓去。(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日常威仪。 

①就餐:

A. 平时用餐一定要如理如法,口中的食物不能满满当当,也不要一边说话一边吃饭,否则别人看起来、听起来很不舒服; 

B. 在吃饭时,威仪应当如法,身体应当寂静,这样对心也有直接作用。 

②就坐: 

A. 坐在经堂里或听闻佛法时,应该跏趺而坐;

B. 不能伸开双腿,否则对佛法和上师很不恭敬。

③双手: 

A. 洗手,双手不能互相揉搓,应该先洗一只手,再洗一只手;

B. 如果同时洗,水很可能溅到别人脸上、嘴里,甚至碗中,发出声音也很难听,会让人觉得没修养。 

重点2. 应做。

①学了大乘佛法后,威仪应尽量如法清静,对生生世世的修行都有好处。 

②在吃饭、走路、说话时,始终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观察自己行为是否如法。

③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自己的行为应尽量让别人生信心。

重点3. 教诫。

合理的行为永远也不会过时,且都值得学习。而不如法、没有道义的行为则应努力舍弃,这不是我们人生的追求目标。 

重点4. 遣疑。

①有些人认为行住坐卧等威仪,是针对出家人的,在家人没有这样的规定。 

②一个在家人的德行怎么样,只要跟他交往一个小时,观察他的说话、走路、吃饭,就很容易了解。 

③作为学习佛法的人,无论在家或出家,谁都愿意当一个好人,那么学这些威仪是相当重要的。


颂词3-4

相关教证

1. 《毗奈耶经》中讲了二十六种威仪,接受食物时也讲了八种威仪。

2. 《法句经·真理的宝藏》中众比丘对一位僧人举止寂静安详觉得非常稀有的公案,佛陀告诫弟子:“身为僧人应该如此,像这位尊者一样,身寂静、语寂静、心寂静。” 

3. 以孔子之言说:“吃粗淡的饭,喝白开水,以手臂做枕头,虽然生活简朴,但只要有道义,快乐就在其中。”开示这种值得赞叹的知足少欲的精神,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毁,活在世间就有意义。 



(颂词4)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颂词4-1

科判分析

这一颂以作为男身不能与其他女人随意共处为例,说明凡是世间人不起信心的各种行为,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后,应全部予以断除。


颂词4-2

消文释义

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人,在同一车乘、床榻、坐垫与房间内等幽静隐蔽之处,不要与他者的女人在一起,总而言之,成为世人不起信心的所有行为,自己发现或者请问诸位智者后皆应予以断除。(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与女众相处。

①作为男身,不要与其他女人随意相处。发心的女众,在没有陪伴的情况下,也不要与其他男人在隐蔽处相交往。 

②凡是发心的人,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要与其他异性有不清净的关系。 

③上师教诫:作为欲界众生,不要以佛法为手段,做一些不清净的事情,否则学习这部论典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成为自己解脱的障碍了。

重点2. 断除让世人不起信心的各种行为。 

①凡是世间人不起信心的各种行为,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后,应全部断除。

②如不太清楚取舍的界限,应询问上师、阿阇黎或有智慧的长老,详细了知自己的行为是否如法,吃饭、走路、宣讲佛法等是否有过失。

③入乡随俗,对能让他人生信之事,尽力行持;原本如法的行为,假如与当地习惯冲突,则应舍弃,按当地传统来。 

重点3. 总结。

①作为出家人或在家人,言行举止应该打动世间人的心,吸引他们步入佛门, 对正法逐渐生起信心。千万不要在他们相续中种下邪知邪见的种子。

②所以大家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地观察自己,这是真正的窍诀精华!


颂词4-4

相关教证

法王如意宝曾说:“凡是世间中不信仰、不赞叹之事,皆应尽量舍弃,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维护佛教的圣洁形象。” 


颂词4-5

相关公案

《四分律藏》阿那律尊者和女居士顺路同行,被其丈夫误会的公案。佛陀因此教诫比丘不得与女人同行。



(颂词5)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颂词5-1

科判分析

上一颂讲修行人应断除所有世人不起信心的行为,本颂以指路为例,说明修行人在帮助众生时也要心存恭敬,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颂词5-2

消文释义

在为别人指路时,不应该用左手或单个手指来指示,因为这是对他人轻视或不恭敬的行为。而要满怀恭敬之心伸展右手指点道路。(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3

本颂重点

重点1. 指路。

①为别人指路时,不能用单个手指指示,而应将右手掌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指尖朝向该指示的地方,用恭敬的态度告诉对方。 

②虽然各地传统不同,但也应该用最恭敬、别人最满意的姿势来指示。 

重点2. 单指的其它表示。

①在密宗当中,单指的指示,是开悟心性的一种表示方法。如《莲花生大士传记》中记载,用一个手指来直指心性的。

②以禅宗德山禅师伸手接蜡烛时,因龙潭禅师一口气吹灭蜡烛而当下开悟的公案,阐述不论禅宗还是密宗,对于利根者来讲,上师通过一些表示方法,即可令其开悟。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64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63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