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1541~156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我们所谓的现实世界,其实并不比梦境更真实更不迷乱,而就在这虚妄的“现实”中,我们遇见佛法,遇见上师,精进修行;因这如梦如幻的遇见,我们有了识破梦幻的可能。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用处理很多的世俗事务,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当中,所以对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作为出家人,就应受持难度较大的沙弥戒与比丘戒等。而在家人需要面对各种生存的压力、世事的牵绊,所以相对而言,就往往达不到太高的标准。因此,佛陀对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较低。即便如此,作为在家人,也必须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居士五戒]
ཚེ་རབས་ཀུན་ཏུ་ཕ་མ་སེམས་ཅན་གྱི། །
愿我一切生世中,
ཤ་ཁྲག་ནམ་ཡང་ཟ་བར་མ་གྱུར་ཅིག །
不食六道父母肉,
སངས་རྒྱས་ཐུགས་རྗེ་ཅན་གྱི་བྱིན་རླབས་ཀྱིས། །
愿以大悲佛加持,
ཤ་ལ་ནམ་ཡང་སྲེད་པ་མེད་པར་ཤོག།
永不贪爱血肉食。
——ཞབས་དཀར་བའི་ཞལ་ནས།
——夏嘎措周让卓
愿我一切生世中,
ཤ་ཁྲག་ནམ་ཡང་ཟ་བར་མ་གྱུར་ཅིག །
不食六道父母肉,
སངས་རྒྱས་ཐུགས་རྗེ་ཅན་གྱི་བྱིན་རླབས་ཀྱིས། །
愿以大悲佛加持,
ཤ་ལ་ནམ་ཡང་སྲེད་པ་མེད་པར་ཤོག།
永不贪爱血肉食。
——ཞབས་དཀར་བའི་ཞལ་ནས།
——夏嘎措周让卓
在整个世界上,唯一可以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佛法。其他世间的任何学问——哲学、科学等等,都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些病痛。众所周知,科学家们也会生病,最后也都会死去,甚至有些科学家最后会死于精神分裂症,或者是科学至今无法攻克的癌症,因为他们也是普通凡夫,所以在生病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思维,我们的眼光自然而然地就转到寻求解脱、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上面来了,因此,生病正是培养出离心的一个大好机会。这些都是病痛的功德,病痛确实也有这样的功德。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如何转病苦为道用]
ཨེ་ཛི་སྔོན་འགོག་གི་བྱ་བ་ལ་མུ་མཐུད་དུ་འབད་དགོས་པར་འདུག། ཀུན་ཀྱིས་དོ་སྣང་གནང་བར་ཞུ།
今天是藏历十月十五怙主阿弥陀佛的节日,同时又有月食出现,在这天吉日中行持善法的功德会百千万倍地增长。因此,为了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净土、同圆种智、同成菩提,请佛友们多念修金刚萨埵心咒、阿弥陀佛圣号及普贤行愿品等。在《同归西方——圣者法王如意宝言教》中说:“因此,没有离开信愿而念诵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万遍和金刚萨埵心咒四十万遍,而且今后不造严重罪业的话,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一点我自己是有信解的。”
众所周知,世间团体的某个人犯了错误,其他人也只能指责这个人是败类,或者要求团体内部予以处分,但谁也不能将某个具体的人所犯的错误强加给整个团体。佛教团体也是一样。确定是否为佛教的问题,就需要去翻阅佛教的经典,如果佛经中有让人去做坏事的说法,就是佛教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如果有人按照佛陀的指令去做了错事,就应当归咎于佛教;但是,如果有人胆敢超越戒规界线,违背佛陀言教,那就是他个人的问题。大家应当将这两点划分清楚。如果能将此二者分清,就不可能对整个佛教产生误会。网页链接 [慧灯之光一:居士五戒]
今天是藏历十五,阿弥陀佛节日,又逢月食。希望大家尽可能地行持善法,我们在阿弥陀佛的节日行持的善业,最会与阿弥陀佛结下殊胜因缘,这种因缘会为我们将来的往生遣除很多障碍。
个人解脱的根源在于净化个人的身语意业,更进一步说,在于息灭个人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执念,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只要内心没有了贪嗔痴,我们就能免受外界的侵扰,从痛苦中解脱。
为什么说佛教是唯幻论呢?因为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唯一的存在形式,只是一个幻相而已。从来就不存在真实的物质和精神。--慈诚罗珠堪布《慧语莲灯》
一切安乐的源泉是善,若能透视并胜解安乐和善的必然关系,就能打开通往安乐世界的大门。不论是暂时的健康、长寿、财富、家庭和谐等,还是未来长远的安乐,都可以获得。
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人必须为奢侈的物质享受付出巨大的代价—时间、体力、脑力等等,所以佛认为不值得,修行人应该少欲知足。少欲知足这四个字,是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个生活法则和原则。这四个字的内容有很多的层次--对米拉日巴那样的修行人,对一般的出家人,对普通的在家人,都有不同的解释。对一般人来说,少欲知足这四个字并不意味着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而是说不能太奢侈,应该过平常人的正常生活,该有的不能缺少,但不能欲望太强,以致超过一定的界线。网页链接[慧灯之光一:佛教徒的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