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堪布微博 (12401~12420 of 13856)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嘉言集萃之四: 无论任何人,哪怕在一刹那间修持菩提心,其所积累的福德,即使是佛陀,也无法度量。 一一龙树菩萨
大乘佛教的原则是:一、要超越世间;二、不脱离世间。如果不超越世间,就跟世间普通人不相上下,那样就谁也度不了谁;如果脱离了世间,则即使有能力度众生,也没有用。
修出离心,是佛教最基础的功课之一。所谓出离,并不是从家庭中出离,从工作中或从生活中出离,而是从欲望、自私、烦恼、痛苦中出离。
嘉言集萃之三: 在此世界中,无论从智慧、慈悲、力量等等的强度与加持速度来看,没有任何事物能超越佛陀。哪怕诚心祈祷一次佛陀,也必将对今生来世产生无欺的利益。 一一麦彭仁波切
就像每天依靠食物,可以长养身体一样,每天饮用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甘露,就能令身心健康快乐,进而散发出利乐之熠熠光芒。.
3,什么是《般若品》里诠释的世俗和胜义?以这两个法相和自相续对照,能产生了什么样的启发?(第二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已经发布在了博客上,请参阅)
佛教中的戒律,不了解的人觉得是一种教条、是一种束缚,但了解的人就会知道,它为每个趋往解脱的人提供了很大帮助。就像马路上的绿灯、红灯,它虽然让每个开车者不太自在,但却极大保证了他们的生命安全,能令其更快地抵达目的地. ​​​​
古人说得好:“纵有良田万顷,不过日食三斗;纵有广厦万间,不过夜宿一床。”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了那用不上的很多东西,把一辈子的宝贵时光都搭上呢? ​​​​
寂天菩萨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请问你学般若法门的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照寂天菩萨的要求,什么样的目的和方法才是正确的?请各位认真地思考。(昨天微博的解题思路因为超过了字数限制,已经发到博客上了,请参阅。)
与父母家人等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间,总是不会很久的,这是人类的命运,所以,在一起的时候,要尽量把温暖送给对方。
嘉言集萃之二: 朋友们啊!纵然安住十方的诸佛菩萨,在我前面的虚空中出现,并对我说: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别的解脱道。我的心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一一至尊仁达瓦.
嘉言集萃之一: 修行的时候,什么都不用观修,只需双目直视虚空,毫不动摇。 一一喇嘛给德(一世顿珠法王)
针对不同的病症,需服用不同的药物;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也应有分门别类的各种法门。若能修持自己喜欢的法,其效果与利益也不可小觑。
2012一一玛雅人长历历法中一个大周期的最后一年终于来了。我个人认为:它不会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可怕,更不会是所谓的世界末日。但是,灾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制造发生灾难的因素。人类的确不能太疯狂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祝你新年吉祥 ​​​​
一个人在没有开悟乃至佛果之前,不管自己的境界有多高,也不能放弃积累资粮、净除罪障! ​​​​
般若品的第一大科判是“应需生起道之主要 般若 之理”,虽然只有一颂,却意义深远。请思考此生起般若之理是什么,这对于目前自己的学佛有什么指导意义?
最近,我翻译了一篇由怙主龙树菩萨撰著的,十分著名的论典——《百论》。从明天开始的一百天中,我将在藏博客上以藏汉对照的方式,每天为大家奉献一个偈颂,希望能成为诸位心里的甘露。
经常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义的人,或有些时候想走极端路的人,都必须先看看佛教的书,了解一下佛陀的人生观,这样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竹窗随笔》中有一则故事:某年秋季考试榜文公布后,庆贺新科举子的乐队经过某寺院的山门,两位僧人听到鼓乐声便出来观看,甲十分羡慕地说:“善哉!不亦乐乎!”乙则感叹地说:“善哉!不亦悲乎!”甲听后甚感奇怪,便问乙何出此言,乙说:“你只知今日的鼓乐,不知还有后日的鼓乐。”乙意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