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11881~1190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常有人问:“出家虽好,但若人人都出家,那谁来养活你们?”这种想法实在多虑了。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不乏其数,每个人的缘分各不相同,谁也不必担忧:“如果人人都去经商,没人务农,谁来种庄稼养活大家?”出家也是如此,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因缘,故大可不必有此忧虑。
佛说人生痛苦,是教我们正视生命,做好充分准备,以超越自己的所有痛苦,这叫自利;之后,将超越痛苦的方法告诉大家,让一切众生脱离痛苦,这叫利他。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徒的使命。
第1刹那到第100刹那不变,就等于说这两个刹那一体。如果第1刹那不变,那么第100刹那也不变,这就和第100刹那变异相违。如果第100刹那变异,第1刹那也应变异,这又和第1刹那不变相违。可见“第1刹那产生之后不变,到第100刹那才变”是一句自相矛盾的悖论。它既是不变的,怎么会又变了呢?
最初不变,终究不变;最终有变,最初必变。用这两个正理就可证明两类变异极为成立。如果只是第一刹那的最初位而没有其它变异,就不应该出现和它不同的最终坏灭以及中间新、旧等差异,应该什么时候都像刚生的第一刹那那样安住,但事实并非如此,现量见到从崭新变得陈旧等。这证明第一刹那就变了。
当我们缺乏物质的时候,心中还有一个追求目标,不会显得那么无聊;当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人生目标,不知自己为何而活。这时,我们必须设法去寻找精神支柱,否则会永远感觉不到幸福。
古大德曾说,人有上中下三种:下等者,见别人快乐,自己因嫉妒所逼,心生苦恼;中等者,自己受苦时,只想着自己尽快解脱;上等者,见他人快乐,自己就快乐,见他人受苦,如自己受苦。扪心自问,我们属于哪一种呢?
因缘所作的一切有为法(宗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性(所立),见到事物发生了两类变异的缘故(能立)。如新衣服最终坏灭,穿着过程中逐渐褪色或出现褶皱逐渐变旧般(比喻)。那请问:用什么道理能证明这两类变异的存在呢?
世间人总是会珍惜安乐远过于珍惜痛苦,但我们修行人却应该与之相反一一珍惜痛苦远超过珍惜安乐,因为贪恋有漏安乐有着数之不尽的过患,而接受痛苦却有着不可胜数的利益一一仙阿瓦格西
仅仅是剃着光头、穿着僧衣,不一定个个都是出家人。现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佛教旗号而招摇过市、四处行骗。他们不如法的行为,只代表自己,不能代表出家人,更不代表佛教。所以,希望大家在看待某些“出家人”的行为时,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一些表面形象迷惑,从而随意诽谤!
怎么知道事物是刹那性呢?因为见到事物发生了变异。共有两类变异:一类是最终的灭。正如一个人从存在到消亡,这就是最显著的变异;另一类是相续安住期间有种种不同阶段的变异。比如,人的一生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有种种不同的阶段,就是这类变异。见到这两类变异,智者就知道事物都是刹那性。
云电水泡是短暂的存在很快就坏灭,须弥山是长久的存在,看起来千万年不变动,从存在最短暂到存在最长久之间的一切事物,在“刹那性”上完全平等。就像人类,男女老少美丑贤愚千差万别,但都同归一死。器情世间在相续上有长长短短的差别,但同样是刹那性。总之,通达细无常就知道天地万物只是一刹那。
在佛门中,什么样的“供养”才是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所谓的“法供养”,指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这样的供养,令十方佛菩萨最为欢喜,功德远胜于财供养无数倍。《华严经》中也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