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微博 (11821~11840 of 13856)
2025 (86)
索达吉堪布 (2797)
索达吉藏文化 (1530)
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2214)
希阿荣博堪布 (1920)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1966)
慈诚罗珠堪布 (1278)
慈诚罗珠藏文微博 (286)
达真堪布 (1865)
一共收录了13856条微博
>>导出微博>>
生活中,遇到别人的无端挑衅、恶口谩骂,或者疾病缠身、痛不欲生,我们光是口头上说“忍”,不一定能忍得下来。过于勉强,只会憋出“内伤”。而佛教中对如何忍的方法,讲得特别到位。尤其是《入行论》的安忍品,如果你真的学修过,再难以忍受的事物,也会荣辱不惊、云淡风轻。
如果不好好学修《集密意续》(经)、《幻化网》(幻)以及《十八母子续》(心)的经幻心三部,却把敲鼓吹萧弹奏等表面形式当成甚深法义,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安享信众财物,等到出现死相,就会显露出自己过去所犯的种种恶行。
前段时间,有两个北漂歌手故意假扮僧人,在大庭广众中和女伴喝酒嬉戏,然后带其去宾馆,种种不如法行为,引起不少人对佛教的误解,影响十分恶劣。其实,僧衣在许多地方都能买,光头也可以随便剃,形象上装成僧人并不难。判断一个人是僧是俗,不能单凭衣着打扮,否则,电视上扮和尚的演员也可以当真了。
比如说,你和心仪情人终于过上了梦想中的快乐生活,那这种快乐是否能保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比如,当老公看到别的男人在向自己的老婆献殷勤的时候,马上会变得很警惕;同样,当老婆看到别的女人有可能吸引老公的注意力时,也会明显紧张。这时快乐已经变成了苦恼,这就是快乐的有漏性。
如果没有如理如法地闻思经得起三种观察的清净殊胜之经论,仅仅凭着自己的思度与揣测胡乱行事,就不可能断除轮回之根源。等到年老体迈之时,反而成家娶妻生子,成为家眷满堂的家长。临终之际,老僧必将因为没有行持善法而被迫转生,漂泊于恶趣之中。.
有些人交友比较草率,看到一个人不错,就交上了朋友,从此形影不离、推心置腹;之后再进行观察,慢慢又开始不共戴天、势同水火。这是不懂交友之道所致。古人说:“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道也。”先了解,再亲近,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后悔。交友如此,凡与人相交,也莫不需要如此。
二、拥有了之后,是否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苦恼?众生追求这些生活目标,是因为预计它们会带来快乐,但是享受的过程,却总是事与愿违,带来的苦恼,往往比快乐要多得多。这就是这些目标的有漏性。有漏,是说这些目标会导致泄露出来很多的过失,这些过失,导致了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还倍受困扰。
俗人的生活目标,概括起来,总不出家庭美满,钱财充裕,精神满足。那为什么这种目标是错误的呢?大家来考虑两个问题:一、它们的稳定性如何?得到它们之后,是否可以安然享受了?对于这点,大家很清楚,无论是美满的家庭、富足的物质,还是精神的愉悦,都需要不停地去维护,这就是它们的无常性。
他人若对我有恩,要时时想到“人家帮我,永志不忘”;他人若对不起我,则应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心上。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一点报怨,多一点报恩。
训练禅修有四个阶段:1、对立阶段;2、失力阶段;3、和睦阶段;4、解脱阶段。第一阶段的训练很艰苦,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否则会半途而废;进入第二阶段,就比较容易了;在第三阶段以后,会感觉很自由、很愉快。